被忽视的内感

作者:袁越

被忽视的内感0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也是有感觉的,只不过它们在正常工作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而已。只有当它们出了问题,比如胃被食物撑得过满或者肌肉过度疲劳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科学上用“内感”(Interoception)这个词来形容人体内部器官和大脑之间的连接,这个概念源自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于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所做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他发现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往往开始于无意识的身体变化,这种变化正是通过“内感”通路被传到大脑的。如果这条通路被阻断,人类就无法拥有正常的情感。

举例来说,当一个人看到一头凶猛的野兽或者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照片时,他的身体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本能的反应,比如肌肉紧绷或者心跳加快等等。只有当这些反应通过“内感”的方式传到大脑中专门接受此类信号的部位,比如腹内侧前额皮质(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时,这个人才会产生紧张或者恐惧的情感。

达马西奥找到了一些脑损伤的病人,他们大脑中的腹内侧前额皮质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内感”通路被切断。如果给这样的人看一张通常会引发强烈生理不适的照片,他们只会告诉你这张照片里的内容很不好,但却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达马西奥把这种来自身体的无意识本能反应称为“体细胞标记物”(Somatic Markers),他相信人的身体,而不是外来的信号刺激,才是情感的真正来源。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心理疾病的病因,比如选择障碍就是一例。一些“内感”能力差的人经常无法决定自己晚餐究竟该吃什么,而一个正常人很可能是通过自己的新陈代谢系统传给大脑的信号而很容易地做出选择。

近几年,随着相关证据的不断积累,“内感”理论越来越火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包括抑郁症和焦虑症在内的很多心理疾病都可能与此有关。

比如,抑郁症的病因很可能就是因为“内感”能力的下降导致病人无法感知肉身的存在,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动力。而焦虑症的病因则正相反,是因为病人的“内感”能力过强,放大了来自身体的不适信号,导致病人整天焦躁不安。

如果一个人的“内感”能力完全丧失,则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精神疾病,比如妄想症或者精神分裂症等等。

这个理论虽然还处于假说阶段,但已经有人开始尝试运用这个理论来治病了。英国布莱顿及苏塞克斯医学院(Brighton and Sussex Medical School)的心理学教授雨果·克里特雷(Hugo Critchley)及其同事们招募了121名成年自闭症患者,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是实验组,由专家们帮助他们提升“内感”的能力;另一组是对照组,由专家们训练他们分辨别人说话语气的能力。后者已被证明对治疗自闭症有用,但与“内感”的好坏无关。实验结果发现前者当中有31%被彻底痊愈了,后者仅有16%。

克里特雷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1年7月31日出版的《柳叶刀》(Lancet)杂志上。作者建议普通人可以通过自测心跳频率的方式测量自己“内感”能力的强弱,而对于“内感”能力弱的人,打坐冥想很可能有用,只不过冥想者不能只顾着放飞自己的思想,必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用意念来感知身体的能力,比如用意念来数自己的心跳。 生命八卦健康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