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不再干且旱
作者:邢海洋今年的局地天灾似乎比往年多,危害也大。5月中旬一天内,武汉和苏州都刮起了龙卷风,受灾者众。5月,甘肃的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以21名跑者的生命为代价,向世人展示了那里天气的变化叵测,本来干旱的西北竟然冷雨连绵。
近来西北的雨水偏多生态改善的消息多次见诸于媒体。比如青海省的龙羊峡水电站边上,因为光照充足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白天光伏发电,夜晚水电顶替,形成了太阳能和水电的一体化电力生产。光伏板“遮阳挡风”改善了水土环境,清洗光伏的水渗入土壤,也有助于植物生长,原本退化的荒漠变得水草丰美。可草长得太高影响了光伏发电,羊群又被请了进来,水电、光电和畜牧于是形成了合作共生的田园牧歌。光电改变了局部小气候,这是最生动的写照了。
可大范围看西北的气候改善却非“人定胜天”的成果,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部分。1961年至2015年,甘肃省平均每10年升温0.29摄氏度,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至12毫米。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西安的居民体会也很明显,那里近几年的雨季居然频现全城看海的奇观,西安近10年来的降水,年均达到了700毫米,排在北方省市靠前的位置。作为对比,靠近海洋的北京年均降水也就400毫米,2011年北京降水量超700毫米,就成了当地气象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
西安古老的城墙上长了青苔,关中平原的降水普遍增加,毛乌素沙漠几乎被植被覆盖了,黄土高原现在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1999年的32%提升到2013年的59%,这都和气候的暖湿化有关。对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有过深入的研究,在《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中,他梳理了近百年来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看到我国西部、中部气候自19世纪小冰期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大概10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向暖干化发展。暖干化在气候和生态上的表现是气温上升、降水偏少、河川径流减少、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可1987年,这种暖干化的趋势迎来了拐点,暖湿化开始了,降水在增加,冰川融化了,植被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恢复着。据统计,1987~2000年降水平均值与1961~1986年相比,新疆的北疆增加了22%,南疆增加了33%,天山增加了12%,祁连山区与河西走廊中西部及青海高原的部分地区平均增加10%~20%。如果说那份报告涵盖的气象记录离现在比较久远,有研究机构对西北地区40多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区域平均降水量均值已从100毫米增加到150毫米。
对于西北气候的暖湿化,施院士的解释是全球变暖,西北地区变暖的幅度甚至超过了均值。暖湿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地生态改善了,山青水美,更适合农作物生长,菜农甚至可以在更高海拔地区种蔬菜,沙漠水稻也在推广。但暖湿化也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新问题,比如敦煌的文物保护,那里千年干旱,更适合泥塑雕像和壁画的保护。最现实的教训当然是这次的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外地人心目中干旱的大西北早就变了模样,旅行者出行该准备雨衣了。 投资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