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惠计算
作者:孙於平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数学,大概只有算优惠券了。不知道是人类都迷恋收集票证,还是商家都有发行货币的野心,优惠券的概念已经成了购物货币的一部分。它们曾经印刷精美,小小一张,与广告单张或杂志报纸在一起,有心省钱的人会小心地把它们剪下来,夹在钱包里。优惠券和礼券某种程度上可以抵现金,但是有兑换有效期,规则全凭发行者说了算,背后支撑的是发行者的信用。当它们用于人情流转的时候,连发行者的信用都不必有。唐鲁孙曾经说过前清民国北京不少大小饭庄发行席票,凭票可以兑换酒席。有些饭庄借此敛财,发行在外面的席票比自身本钱还多好几倍。送礼本来是送实物,寿桃寿面寿烛寿筵,后来全变成送各种票,铺子早就不在了。
货币本身在渐渐消失,物理的优惠券也没有了存在的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顾客与商家之间建立的明码实价加优惠券的默契,却不会马上消失。消费者在花钱的时候像小孩子,喜欢寻宝,喜欢被奖励,喜欢马上得到。优惠券能满足上述所有,虽然不一定是同时满足。因此优惠券是不能消失的,即使像货币一样,从真金白银转成纸张,又从纸张转成发射到空气中的一串数据包。
优惠券有几种形式,一种有面额,直接当钱用,用起来也最令人愉快。正因为手里拿着本店硬通货优惠券让人觉得赚到了,顾客往往不专注于省钱,而是多买一两样点心饮料。这对店家来说也很称心,因为原材料比优惠券的面额便宜多了。赠送实物的优惠券也很受欢迎,任凭什么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货色,不要钱马上就是好东西。
网上购物的优惠券则缩减成了一串数字或字母的形式,结账时输入,就可省一小笔。不知营销部门有没有发现:使用网上购物优惠码的人很少会因为省了点钱就重新往购物车里添加新东西,因为好不容易走到结账这一步又回头实在太麻烦了。虽然如此,网络优惠券还是显得比纸张优惠券省钱多,优惠码直接打在网站首页,所有路过的人都可以用,可能因为网店销售省下了闹市区的店面成本,所以不妨慷慨些。淘宝逢购物节,发券更是发得眼花缭乱:每间店分别有自己的优惠券,还另有满几百减几十。常有人抱怨减价太复杂,但券是不能不领的,单也是不能不凑的。明眼人说得对:最好的省钱方式就是不买,既然买了就没省下钱。
疫情封锁中,很多店铺虽然没有失去客源,但也惨淡经营。我经常去买香料坚果牛羊肉的城南小店,因为疫情中交通不方便,平时两周去一次改为三周去一次,每次都买很多肉塞满冰柜。付过账以后店主给了我一张面额两镑的优惠券,购物满20镑即可得一张。想到这间开在学生和移民社区的小小的夫妻店也要努力费心思采用大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好撑过疫情,我有点儿难过。那张优惠券我从来没用过,还放在钱包里,就当是对2020年的纪念。
本期音频演播者:曼溪,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二期优秀学员。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曼溪是集训营二期的优秀学员,风格知性、沉稳。她在本期“生活圆桌”的播读中展现了稳定的气息和规范的吐字。不过,“稳定”是把双刃剑,现在过于稳了,所以听着缺少了一些语气,且停连太均匀。其实可以在后面的播读里多加入一些语气的创作。外部技巧上,可以用停连、重音的变化加以体现。 生活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