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比胜利更重要

作者:古媛

参与比胜利更重要0我今年60岁,自定义为铁人三项(简称“铁三”)爱好者,打铁3年,跑步4年,健身6年。如果马拉松和铁三赛对大众参与者可以算作极限耐力挑战活动的话,对应更小众参与者的必然是超级马拉松和超级铁三。当你意识到这项运动属于极限运动时,大概率已经有过伤痛和退赛。

在我参加的跑团、铁三、自行车俱乐部里,因为训练过度导致伤病、因为意外摔伤骨折、因为准备不足或突发情况退赛等都是家常便饭,大家也都接受这就是运动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是极限耐力运动能够让人看到自身持续的进步,没有人把日常训练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坚持,他们运动都是出于习惯和热爱。探寻山海

“或者上山,或者铁三”,这是马拉松跑者的下一个出口。

在成为跑者前,确切地说是在完成马拉松比赛前,我觉得铁三简直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最常见的奥运会标准铁人三项赛需要不间断先后完成1.5公里游泳、40公里自行车骑行,再加10公里跑步。远在十几年前,工作中有时会拿到对方的个人资料,除了职业履历外还会有运动特长,比如该人士完成过铁三比赛、该人士是马拉松完赛者、该人士参加过环勃朗峰越野跑等等。当时只觉得这是一种外国特色,后来自己入坑极限耐力运动后,才理解使用这些运动成绩背书的意义,这也是极限耐力运动带给参与者独特的烙印。

在古希腊时代,运动员不是奴隶,他们没有被权力和金钱驱使,是自我意志的表达,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是“大写的人”。是完成了马拉松,让我在跑步的第二年开始铁三训练,也让我对克服困难更有信心,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今年5月16日,平谷金海湖三夫国际铁人三项赛开幕。回到首铁熟悉的赛道,本来我还是信心满满,没想到下水后呼吸一直紧张,游100米就得扒着救生帆板喘气。那天新手特多,水温不到17摄氏度,小帆板四周扒满休息或等待救援的选手。我又往前游,但还是找不到呼吸的节奏,看着离终点还有漫长的距离,只好果断退赛。

游泳是我在三项中最有优势、最享受的项目,而且2019年完成过更长距离的铁三,日常训练量也够,为什么成这样了?退赛后被汽艇送回岸上,我见到了做赛事评论员的党琦和马丹两位铁三运动领军者。党琦问:“你穿的是新胶衣吧?是不是太紧啦?”是的,因为今年金海湖水温低,赛前新买的长袖防寒胶衣,只在泳池试游300米,没想到买的是特别紧的精英款,党琦说需要更强的核心和更多次练习才能适应。

公开水域的游泳比赛容易成铁三给你的下马威。不是你适应了黑漆漆深不见底的湖水,还有选手彼此的拥挤干扰,以及水温、风浪、涌流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也不是你完成过很多次铁三,就一定会完成下一个铁三,老司机也会翻车。

去年没有铁三比赛,机缘巧合赶上了如意甘肃自行车骑游赛,也是我全年唯一完成的比赛。这是个3天转场4天比赛的多天赛事,在河西走廊领教了戈壁横风。那是最后一天140公里的比赛,从阳关出发经玉门关到魔鬼城,我是赛事中的“大龄青年”,速度很难与其他选手结伴,在侧风中组队选手排成一字横队,我只好一个人应对,中间的几十公里只有戈壁和大风。但你要相信赛道不是直线朝向一个方向,有逆风就会有顺风,有上坡就会有下坡,后面顺风加缓坡就是对克服困难者的补偿,我用时5个多小时完赛。

记得赛后在餐厅认识了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原副主席田俊荣,田老也是这次赛事的总裁判长。他嘱咐我以后不要参加长距离铁三,以玩儿的心态参与就行了,当时对田老的话不以为然。哈哈,这一年的年底我在上海马拉松30公里处退赛,显示出田老高度的预见性。

铁三不只带我领教、了解未知的自然,也让我对北京郊区的山山水水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在平谷、丰台、昌平的几个铁三赛道,什么大杨山—慈悲峪、黑山寨—解字石、南雁路—高崖口、戒台寺—谭王路,持续两年多,周末我大都是骑行在郊区的山路上。从桃花开到采摘大桃,春华秋实。从穿着锁鞋骑车下坡战战兢兢,到学会预判从容应对。最近半年多自甘退步,多骑行在温榆河沿岸,从昌平经朝阳过顺义到通州,用骑行者的眼睛重新认识北京。

参与比胜利更重要1铁人三项是个艰巨的任务。以参加一个奥运会标准铁人三项赛为例,想要4小时内完赛,每周的训练量为:3000米游泳,60公里骑行,2小时骑行台训练,21公里跑步,1小时力量训练;需要考量的还有你的动力、身体恢复能力、健康水平、体重、年龄等。

经历过比赛就会懂得身体的极限在哪里。我的参赛和训练也经历了从狂热到理性的过程。从2017年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2018年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和第一个奥运会标准铁人三项赛,到2019年第一个半程“大铁”和第五个全程马拉松,虽然成绩不足挂齿,但还是参加了包括10公里跑,半程、全程马拉松,自行车赛、游泳赛,铁人三项赛等几十个比赛,有段时间每个周末都有比赛。结果就是受伤—康复,再受伤—再康复。

我从患“跑者膝”开始,而且是双料:右膝髂胫束综合征,左膝髌骨综合征。接着是腰骶关节紊乱,可能、大概、也许是因为疲劳,因为发力模式不对,因为滑囊退行性改变,造成小关节错位,又连带伤及周围软组织。反正这次是腰椎第三节、第四节,下次是骶髂关节。这还算慢性的伤痛,还有一次摔车,造成颞下颌关节撕裂,多处小关节错位,医生说“您这次是返厂大修呀”。伴随着伤痛的是各种教练课、训练营,线上线下康复课、理疗。为了学习,先找了有关运动生物力学、功能解剖方面的书自学了一下。这两年学习证书攒了一摞:自重训练、铁三科学训练、某物理治疗手法、姿势跑法、无伤跑法等等,见证了一个文科生对运动科技的生吞活剥,唯一的优势是有伤痛经验。

人还是要趁年轻多做疯狂的事。比赛是巅峰体验,值得为了几个小时的比赛,独自一人跨省、跨洲旅行。

我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参加的雅典马拉松,所有赛事制度和安排都体现了以跑者为中心的体育精神。比赛从马拉松镇跑向雅典,同样是42.195公里,因连续30公里的上坡,关门时间设定为8小时,比通常的6小时关门时间多了两小时,就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从容参与其中。发枪开跑前每一个选手都要举起手臂跟随运动员代表宣誓,誓词涉及尊严、公平、理解、友谊。那一年是“一战”结束100周年,发枪前所有选手为在“一战”中死去的人默哀。在全程马拉松组最后一部分选手接近终点时,有广大市民参与的10公里欢乐跑才开始,让赛道在比赛接近尾声时依旧热闹。终点处有多位摄影师捕捉每一位选手悲喜交加的高光时刻。在赛事终点的泛雅典运动场,组织者特意设计的路线,让每一个完赛者踏着凯旋的音乐,绕场一周享受胜利。

还有我参加过的巴黎马拉松,从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巴士底狱到塞纳河畔,赛道两旁喊着“Allez”(加油)的市民,让我相隔一年,两度在凯旋门前喜极而泣……对如我一样的“跑渣”,也只有靠这些来获得胜利完赛的喜悦。

痛定思痛。比赛不仅有伤痛,也会有心理压力和精神不安,意外来自天气、赛道,装备不合适也会影响完赛的信心。我还有跑马拉松被动聊天4小时的经历,第一次见面的网友、跑团小哥哥一路给我讲他如何努力工作成为新的上海市民,如何平衡跑步、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他的本意是陪跑,结果却令我遗憾退赛。儿子那天和我同在一个赛道,他完赛后问我:“你是跑马来了,还是聊天来了?”想起来都是泪。

比赛恒久远,一场胜利永流传。在长距离比赛中,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我们还会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这一天天图什么呀?”“我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参与,比胜利更重要,退一步也是为了再次出发。对参赛能力正在走下坡路的我,要学习与自己的身体相处,量力而行。 上海马拉松铁人三项跑步极限运动2017北京马拉松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