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前日本聘用的洋员
作者:张宇琦日本开国虽晚于中国十几年,但聘用外籍专家比中国早,整体规模也远超中国。明治维新前,幕府与诸藩主动请进的西洋专家和技师达到213人。据日本学者的一项统计,明治政府成立后,从1872年到1898年,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雇佣的外国专家达6000人次。日本从最初就抱定高薪纳贤的思路,赋予洋员相当大的自主权,注重正规化、体系化建设,以及本国人才的最终自立。
1855年,为建立新式海军,德川幕府聘请了21名荷兰教官,帮助日本开设“海军传习所”,讲授航海、造船、算术、炮术、火药等课程。这批教官中,为首的佩尔斯莱金(Pels Rijcken,1810~1889)16岁加入荷兰皇家海军,赴日前已是一级上尉、皇家海军学院教官。通过四年的学习,传习所的140名毕业生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海军知识与技术,在日后成为日本海军中的骨干力量。1856年,幕府为培养新式陆军设立的“讲武所”,聘请了法国教官,进行步、骑、炮三兵的训练。
幕末到来的外籍专家对日本造船业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1865年,法国人莱昂瑟·韦尔尼(Francois Leonce Verny,1837~1908)来日,在横须贺主持日本第一家现代化造船厂的建设。尽管只有28岁,韦尔尼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皆属丰富。幕府支付给他每年1万银元的高薪,由他负责在四年内为日本兴建1座制铁厂、2座修船车间和3座造船车间。韦尔尼在法国招募了45名有经验的造船和机械工程师,配合日方提供的工人,开始了建设工程。1871年,1号船坞正式完工,三年后又建成96米长的3号船坞,这两座船坞至今仍在使用。韦尔尼一共为日本培训了65名造船技师和2500余名工人,这些人成为东国舰船修造和设计业最初的基干。
明治维新之后,“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日本三大国策,经济、教育、建筑、科研和军事等领域都急需专业人才,政府各部以及私企中,遍布外籍专家的身影,就连总管日本皇室收支、衣食等杂务的宫内省也曾聘用两名外籍人员。
明治初期的许多政策是在英国公使派克斯(Sir Harry Parkes,1828~1885)、荷兰籍政府顾问沃尔贝克(Guido Verbeck,1830~1898)等人的指导下制定的。后者自1864年起在长崎一所西学堂执教外语、政治、科学,门生包括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大隗重信等日后的政治领袖。沃尔贝克建议明治日本效仿德国体系建立医学院和医院,并协助起草了187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
军事部门自法国延聘顾问团的政策也得到延续。自1867年到1889年,先后有三批法国顾问集中抵日,其中包含布雷斯特海军造船厂设计部主任白劳易(Louis-émile Bertin,1840~1924)。日本为他开出了20倍于普通专家的薪酬,由他全面负责日本海军舰艇的设计和建造工作。白劳易在日四年,先后主持设计了4艘小型巡洋舰、16艘鱼雷艇以及专为对抗北洋海军“定远”“镇远”铁甲舰而生的三艘大型巡洋舰“三景舰”。白劳易指导日本第一批留欧工程师参与到全钢结构舰艇的设计中,对提升这批“海归”的实际能力意义重大。他还为日本引进了大口径火炮和圆式锅炉的建造设备与工艺,并对海军工厂的管理体制以及作战舰队的编组模式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日本聘用的另一位知名军部洋员为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少校(Archibald Lucius Douglas)。1873年,道格拉斯率34名英国教官抵日,开始对日本海军学校和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全面规划。在亲自授课之外,道格拉斯还草拟了一部详尽的学校章程,并建议增设轮机学校。他的另一项成绩是开创了日本海军的远航传统,规定航海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乘舰出海实习半年,增加航行经验、磨炼意志。到1945年为止,这所海校共培养出12433名毕业生,无一不按照道格拉斯的设计完成远航。
明治初期,日本在借重外籍专家的同时,也勉励自身要早日消除“外国万能主义”,快速改革本国教育制度,为留学生支付的费用和聘请洋员的薪酬是相当的。从1875年后,日本雇佣外籍专家的数量逐年减少,到甲午战前,基本已实现人才自给和科技教育的自主发展。 海军甲午年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