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地佛像
作者:李晶晶( 西藏西部克什米尔风格银色镶嵌四臂观音铜像(10~11 世纪)
)
2009年9月16日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纽约佳士得进行了“印度和东南亚艺术专拍”和“喜马拉雅青铜像专拍”。200多件艺术品基本涵盖到我国西藏以及东南亚各个时期的佛像艺术。两场的重要拍品分别来自美国保罗·曼海姆夫妇的收藏以及欧洲其他私人收藏。至今这类藏传佛像的市场与买家一直在欧美地区。
拍卖中,保罗·曼海姆夫妇收藏的一件罕有的10~11世纪西藏西部克什米尔风格银色镶嵌四臂观音铜像,以18.25万美元成交。神像手持一个带有八瓣莲花的莲花茎,纤细的腰身上系着有精心雕刻花纹的腰带。这类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佛像,受克什米尔地区风格影响较大,同时也带有一些东印度造像的特点。
西藏的本土佛像10世纪以前的较少。公元7~9世纪吐蕃时期,也就是佛教的前弘期,从有关藏文古籍记载中看,于阗、尼泊尔、印度工匠曾在西藏塑造了一些佛造像,他们把各地的佛像风格、造型都体现在藏地佛像中。不过这个时期的佛像遗存在世的很少。公元848年朗达玛灭佛时,吐蕃时期的大部分寺庙、佛像遭到了摧毁,即使有原来的佛像,由于后人不断修缮,它的时代特征也明显减少。公元10~13世纪,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佛像的造像形式大多模仿外来风格,基本上西藏西部地区受克什米尔、印度西北的斯瓦特(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地区)影响较大;西藏的中部、南部受印度东北帕拉王朝与尼泊尔艺术的影响较大;藏东受汉地艺术的影响较大。拍卖中的这件四臂观音带有明显的藏西风格,它的铸造时代是阿里古格王朝统治时期,这一时期阿里地区深受大食(阿拉伯)、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而这些又直接反映在了造像艺术上。
另外一座来自于西藏的大型阿提沙镀金铜像,以24.25万美元成交。它从前是泛亚收藏的一部分,现在已经细分到喜马拉雅艺术中。这座铜像正在坐禅,背面精心刻有题字,描述了献祭的内容,包括历史上阿提沙本人的部分坐垫。阿提沙是西藏佛教迦当派的开祖,也被世人称为阿底峡或阿底沙。藏传佛教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宗教礼仪与艺术密不可分,佛造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4世纪西藏青铜佛像,高142厘米,这么大尺寸的极为少见。佛像造型是盘腿而坐,穿着紧身长袍,左手横放在胸前,神态和蔼。眼睛塑造得夸张但不失端庄,耳垂修长,嘴角含露微笑,头发螺旋卷曲。衣纹的褶皱和波浪质感真切,脚指和手指的分明让人惊叹。这种逐步世俗化的佛教造像在后期才逐渐出现,早期青铜佛像的宗教仪礼功能更为突出。保罗·曼海姆收藏的这些造像,如果依照时间的顺序,不仅能够看到造像受其他文化影响的程度,也能明显看出它们世俗化转变的过程。
这些造像的收藏者是保罗·曼海姆,他是华尔街一名出色的金融家,对佛像系统化收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他将自己的兴趣告诉姐姐艾丽思后,姐弟俩一拍即合,开始将不断增长的财富投向亚洲艺术,特别是西藏和印度的艺术。“保罗·曼海姆将收藏方向完全转向亚洲艺术,特别是造像艺术的这个时间段,恰恰是西方对这方面的研究达到顶峰时期。”一位市场人士说道,“事实上对于喜马拉雅文化的研究和收集,最早是由欧洲人开始的,时间大约是在三四百年前。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喜马拉雅艺术’这个概念就是西方人确立的,它指的是中国西藏、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喜马拉雅山两侧地带。”
( 南印度青铜佛像(约10世纪左右) )
西方最早去系统收集喜马拉雅、尼泊尔、印度等地的人种学标本、文化标本,去做深入的研究是为了传播基督教。西藏古格王朝覆灭,基督教的传入是其原因之一。在2007年《中国藏学》第一期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喻天舒教授曾发表《传教士与古格王国的覆灭》一文就提到:“古格王国之所以在17世纪中叶亡于它西北的兄弟邻邦拉达克,与基督教传教士对藏传佛教缺乏了解的盲目传教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0世纪末,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区建立了古格王朝,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古格王朝开国之日起,信奉的就是佛教。统治者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经数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提沙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地的,古格也因此一直保持着西藏西部阿里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1626年葡萄牙神父安夺德等人从印度的果阿来到阿里地区传教,说服古格王赤扎西扎巴德接受基督教的教义。当时的古格王赤扎西扎巴德与他充任宗教领袖的弟弟矛盾很深,古格王试图用西方人来抵消当地僧侣势力的威胁。于是在1633年,古格王弟联合拉达克军队围攻古格都城,1635年,古格王不敌而投降。
据中国藏学出版社社长、副总编辑周华介绍,现在西藏博物馆有一件从古格王朝遗址出土的面具,是用捣碎的葡萄牙文《圣经》和泥混合在一起做的。当时这个古格王朝被灭后,没有西藏文字记录。但是后来找到了葡萄牙文的日记,当时两个传教士没有被杀,被驱逐回果阿,他们对这段历史有过记录。因此西方人对西藏艺术的最早研究和认知,是带有浓重的宗教情怀和传播热情的。到后来认为印度是日耳曼人种,印度又属英联邦国家,语言相通。多种因素结合到一起后,西方人对这种文化产生了一种复杂、特殊的亲切感。
( 犍陀罗石灰岩坐佛(2~3世纪) )
西方人最早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宗教,去研究其他宗教下的人、物、文化,逐渐又将此发展成另外一个艺术门类,开始进行更为系统化的研究分析。于是博物馆一级的机构开始大量收藏这类艺术品,因此现在市场价格都是西方人制定。在这次纽约亚洲艺术周“印度和东南亚艺术专拍”和“喜马拉雅青铜像专拍”中拍卖成交率是81%,买家大部分为美国和欧洲,来自中国乃至亚洲的买家只占很小的比例。国内市场的佛像拍卖很难见到这类藏传佛像艺术,即使出现,量也非常少,主要集中在明清中原佛像艺术上。
“中国人愿意买的还是在中国现在这个国土上产生的文明。我们没有收藏家去收藏古埃及的艺术品和玛雅文化、非洲艺术的东西。”市场人士分析,“比如买个永乐佛,众所周知,有人夸奖,大家都知道那是皇帝用的。你买个早期藏传佛教的艺术品,可能了解、懂它的人很少,或者有些人直接就会说东西不对。中国的藏家还处在各美其美的阶段,也就是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而西方的收藏家是美人之美,他们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西方的收藏家有点像中国古代的收藏家,我不屑别人怎么说,只要我认为好就会去收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及洛克菲勒、洛克夫妇等,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凡是人类遗迹文明都会被收集和重视。正因为这样,才有当年美籍奥地利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在丽江研究了27年的纳西艺术,最终所有的收藏被哈佛大学博物馆购藏。■
( 印度南部黑色花岗岩南帝雕像(约13世纪) )
(文 / 李晶晶) 藏地艺术佛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