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浪漫主义坏蛋”
作者:曾焱( 电影《头号公敌》剧照及海报
)
这次情书拍卖已经是法国时隔40年后回放的第二轮梅林热。2008年电影《头号公敌》公映,把这个多年前的所谓现代传奇重新热炒。扮演梅林的文森特·卡塞尔目前是法国电影实力男星,在本土之外他不如性感的妻子、意大利女星莫妮卡·贝鲁奇有名,但在法国已经是一线当红,并凭梅林这个角色先后拿下恺撒奖和东京电影节影帝。影片票房很好,梅林有两本旧书也被出版社翻出来重卖,都是大盗本人的“黑色写作”:第一本《死亡本能》写于在巴黎桑德监狱服刑期间,几年后他在逃亡途中又写出一本《无辜之罪》。
六七十年代的法国和中国香港一样,流行警匪黑帮片,不过就算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警匪经典导演梅尔维尔和明星阿兰·德隆合作,也没有可能拍出比梅林本人经历更戏剧和暴烈的影片。在他死后,法国警匪片里也总能找到他的影子。梅林属于西方战后婴儿潮一代,但他并非来自社会底层,父亲是纺织商,家境殷实,最大愿望是将长子梅林送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后接手家里生意。少年梅林上过一所口碑不错的朱利教会中学,这里后来出了3个名人:作曲家德布(Jean Jacques Debout);插画和广告设计大师古德(Jean Paul Goude),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近年颇得时尚界赞语的巴黎老佛爷商场的橱窗设计;第三人就是这个梅林大盗,不过当年他没有毕业,因为攻击校长而被劝退回家。在他成为大盗之后,法国人心里有了一个经典形象:大鬓角,连腮胡,“道具”是一把45ACP手枪。手枪是他50年代末在阿尔及利亚3年服役期间所得。他不喜欢学校,但有行伍天赋。作为一名特种伞兵,他非常出色,在退役时得到了所在部队最高长官的优等评语,戴高乐将军亲自为他颁发过一枚荣誉勋章。
梅林第一次抢劫银行是在1962年。由于阿尔及利亚战争以及随后而来的移民潮,60年代法国社会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愤怒。1968年“五月革命”之后,年轻一代的被抛弃感始终如暗潮涌动,他们寻找情绪代言人,于是有了“真理电影”,有了新浪潮、新小说。而大盗梅林,也恰好在这时候一次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随着媒体的报道和渲染,梅林被法国人当做了战后极端生活方式的象征。
明星就要有做戏的本能,能让自己和公众随时保持兴奋度,梅林似乎天生就是这样一个明星罪犯,敏感到可以不错过任何一个打造个人魅力的机会。他表现得很有政治诉求,让人觉得他的犯罪具备可以挖掘和分析的社会价值,即他自己所说的“无辜之罪”。1969年,他和女友在加拿大魁北克绑架了自己的雇主、一名身有残疾的亿万富翁,向对方家人索要20万美元赎金。事情失败后,梅林和女友逃亡美国,途中又杀死一名汽车旅馆女老板,最终被美国警察逮捕后引渡加拿大。梅林被押下飞机,眼见满地记者和摄影镜头,他立刻模仿戴高乐将军,喊出“自由魁北克万岁”,迎合了魁北克人要求独立的心理。其实他犯的是绑架抢劫罪,和政治并无相干。梅林上了报纸头条,加拿大人送给他的“头号公敌”称呼也从此而来。梅林有极好的心理素质和判断力,每次和警察较量,一旦穷途末路的时候,他懂得最大限度利用媒体和大众的猎奇心理,让自己败而犹胜。1973年,他从加拿大逃狱后回到法国,很快又抢劫了一家工厂和一家银行,金额近60万法郎,被判处20年入狱。但是在法庭上,他导演了黑帮电影里的情节:利用同伙藏匿在卫生间里的武器,他将法官挟持为人质,当众逃脱。半个月后他出现在巴黎,从一家印刷厂抢走150万法郎。这年的12月28日,他被警察围堵在巴黎十三区的一间公寓里,再次上演一幕被津津乐道的被捕场景:在警察向他喊话20分钟后,梅林打开房门,叼着烟走到巴黎警察局局长罗伯特·布鲁萨尔面前,递给他一杯香槟。媒体于是简直为他疯狂了,他接受的任何一段采访,都可以被记者卖个好价钱,所以媒体也对他百般迁就。有一次某记者采访他,将他的名字误读为“梅斯林”,梅林立刻翻脸,大发脾气。而在媒体的描述下,这又成了他区分于其他罪犯的个性魅力。
巴黎司法当局对梅林案的审理过程长达4年。这期间梅林并没闲着,开始写作第一本自传《死亡本能》,在书里面他声称杀了39个人,而这个数字在犯罪心理学家看来并不那么可信,他们认为梅林对自己有心理暗示,竭力把自己渲染成一个大罪犯,因为他不甘泯于众人。1977年5月,梅林被宣判20年监禁,在法庭上他再次表演了政治,当场将一把手铐钥匙扔到法官脸上,以此向媒体揭露警界和司法腐败。这次梅林被关押于巴黎有名的桑德监狱,他和媒体在这期间建立了相当亲密的关系,不时有报道的爆料是来自大盗梅林,大部分是指控监狱当局对犯人非人道对待,要求改善羁押条件。而事实上,他的越狱行动也同时在筹划中。1978年5月,他在一个极左派犯人和监狱某些内部人员的帮助下,带两名同伙成功逃出桑德。20天后,距离巴黎不远的多维尔赌场即遭到抢劫。警方出动了300人进行追捕,梅林一路逃亡,一路抢劫作案,并开始写他的第二本传记《无辜之罪》。
( 1979年11月,击毙梅林的巴黎近郊克利尼扬古尔门 )
2月底即将被拍卖的300封情书,也是梅林1973到1978年在巴黎被关押期间所写,收信人是他20岁的加拿大小女友,信中称为“乔伊丝”。从拍卖公司发布的图片看,梅林的字体干净漂亮,几乎没有涂改,信纸左上角往往画有小图,有时是铁栅栏后并列两颗心,有时换作一朵花。笔迹专家费德雷克分析说,梅林的信从内容到字迹都显得中规中矩,看起来像是受过良好教育,和他暴烈的犯罪人格形成了极大反差。而就在他写这些充满柔情的情书的时候,梅林还在通过媒体挑战当局,并密谋越狱。
而媒体多年来对他“浪漫主义坏蛋”形象有意无意地追捧,也为他带来了一次残酷的结果。1978年11月,梅林试图绑架当年审判他的巴黎大法官未遂,半年后又和同伙一起绑架了法国亿万富翁亨利·勒列弗尔,索要了赎金600万法郎。到这时候,他再次被法国宣布为“头号公敌”,军警两界合作成立梅林专案机构,一些媒体对他的报道立场也开始有所改变。1979年8月,右翼的《瞬间》报记者雅克·蒂耶在文章中评价梅林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强盗”,这让一向自认被媒体偏爱的梅林看后极为恼怒。1979年9月,他设下圈套袭击了雅克·蒂耶,将他带到巴黎近郊的树林里面,对他进行折磨,最后向蒂耶连开3枪:第一枪打在脸颊上,宣称“不让他再说蠢话”;第二枪打中手臂,“不让他再写蠢话”;第三枪打中大腿,“纯为取乐”。然后他把重伤的蒂耶丢在树林里,试图让他流血而死。
1979年10月,法国宪兵总队、巴黎警察局通过监听梅林同伙的电话,终于确定其行踪,设计了一次计算精密的围捕伏击。11月2日下午15点15分,梅林开一辆宝马,带着女友经过巴黎外环线克利尼扬古尔门,一辆蒙着油布的卡车冲出来挡在他车前,随即持枪宪兵跳下,向小车开火。梅林中18枪,被当场击毙,他的女友重伤。事后梅林的家人和朋友控告警方没有按照程序先行口头警告就向嫌疑人开枪,属于暗杀。这场漫长的官司一直到2006年才由法国最高法院宣判,结局是控方诉讼不成立。在梅林死后,警方曾从他女友手里找到一盘磁带,似乎早有预感的梅林录下这么一句话:“当你听到这盘磁带的时候,我已经躺进一间无法脱逃的牢房。”■
( 雅克·梅林 )(文 / 曾焱) 坏蛋一个巴黎梅林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