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的建筑

作者:钟和晏

五感的建筑0( “感觉美术馆”的建筑物围绕着“温暖广场”,成为美术馆的前庭 )

“立山曼陀罗”是一幅大概两米见方的绘画,色彩浓郁而且华丽。幽蓝的天空、金黄色的山坡和艳蓝色的浮云交杂在一起,高山上,植物竞相开放。画面最上方,堆着积雪的山顶和山峰的清净空间属于“立山净土”。

立山在日本富山县,主峰海拔3000多米,连绵的山峰终年被白雪覆盖。虽然现在是旅游胜地,过去却是一座受敬仰的神山。在古代,日本人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升上山峰,一些特定的山被敬为“他界”。地势险恶的立山有个“地狱谷”,是火山喷发之后而形成,平安后期的《今昔物语》中有过记载,“日本国人要是造孽太多,就会坠入立山的地狱”。一座山峰上既有地狱也有天堂,对于拜山者,攀登立山就相当于经历了从地狱到极乐净土、获得新生的过程。

以这样对于生与死的感情为基础,大约在江户时期出现的“立山曼陀罗”属于把“立山信仰”浓缩成“被描绘的文本”。从日轮、月轮、菩萨三尊、堂社、拜山者到地狱之谷,这个二维平面把立山整体作为一个世界的画面,集中了立山开山传、立山地狱、立山净土、布桥灌顶会和立山禅定向导等五个故事。

“立山曼陀罗就是这样将人的内容、对土地的记忆甚至日本人的生死观,在地狱和极乐世界中表现出来,使立山信仰的影响得到扩大。”日本建筑家六角鬼丈(Kijo Rokkaku)在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展览大厅里对我解释说。

这样一幅立山曼陀罗被异常醒目地挂在他的“新鬼流八道”建筑展上,是因为它和曼陀罗游苑这样一个特殊的项目有关。简单地说,这是由六角鬼丈设计的一个体验型博物馆,以历史和自然风景作为依据,试图把立山曼陀罗所描绘的世界转换为现在的印象,让观光者在游玩过程中感受立山曼陀罗的世界观。整个曼陀罗游苑由四个不同的区域构成,分别取名为“地界”、“天界”、“阳光大道”和“黑暗之道”,地狱世界——应该克服的俗世的世界,净土世界——人类精神理想的家园,立山禅定之道——由地狱升华进入天国的道路,黑暗世界——假死而再生、隐身祈祷的场所。

五感的建筑1( 日本建筑家六角鬼丈用“新鬼流八道”定义他的建筑 )

这是一个从曼陀罗到五感的转换过程,在一幅分析图表中,六角鬼丈用光、音、色、香、触这五种感官,对应立山曼陀罗五个故事中的相关景物做具体分析和分解,用声音、光线、气味、色彩和形态等媒介进行内容的重新建构。

在风景之上,这里更多是声音景观、气味景观等程序和装置的设计。比如“地界”区域,有一些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景观名字,精灵桥、八寒地狱、水窟鬼、地念鬼、八热地狱等等,实际上,它们是由几何、抽象的造型以及声音、气味的变换构成的。

五感的建筑2( “感觉美术馆”以15亿日元的投资,作为福祉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实现 )

阎王府中,阎王的声音如同洪钟在空中回响,暗藏在狭窄通红的通道两侧墙壁内的喇叭是一个“声音的焚烧炉”,针山地狱是从尖锐的针状雕塑里传出小鬼的痛苦呻吟声。这样的设计脱离了绘画中的地狱形象,也见不到拟人的大鬼和小鬼,只有在包围着人们的风景及各种装置素材中,潜藏着鬼怪的形迹,依靠游人自身所具备的五感和想象力来做出回应。

“阳光大道”是从地界通往天界的净土路,立山原有的“弥陀之原”作为隐喻的花圃,以黄花为主,周围遍植彼岸花。曲折扭转、隧道状的“黑暗之道”是为了从天界重返人间的归途而造。“这里有‘巡游胎内’的‘山伏’仪式内容,将山体当做母亲胎内,在山野中进行艰苦修行,以获得符咒力的修行,因此,隧道也意味着产道。”六角教授解释说。

五感的建筑3( 作为风游建筑的“杂创的森林学园” )

黑暗的隧道也有江户时代出现的“布桥灌顶会”的隐喻,这种每年秋分前后举行的女性救济仪式上,女性要身穿死后的服装并被蒙上眼睛,走过用白布铺就的“布桥”。桥头被认为是人间,桥尾靠近立山就被当成彼岸。

“天界”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为了同现实世界有所隔离,它被设置在地下空间。向下弯曲的回廊指引着通往天界之路,七个4.5米见方的立体空间构成天界洞窟,分别是七位艺术家按照他们自己对天国的理解创作的作品,每个洞窟代表一个微观的宇宙。连接各个洞窟的通路被设计成迷宫,使人丧失方向、时间和距离的感觉,在寂静中获得平静。

五感的建筑4( “八卦宅”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穹顶式房屋,如同在屋子中心埋了八卦盘的风水鉴别器一样 )

“天界”的象征之物是天界广场上的须弥山模型,中央的山体象征喜马拉雅山脉。密宗宇宙观中,世界分为天界、中界和地界,中间是象征着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周围有四大洲和八小洲。藏密曼陀罗中,方形和圆形作为平面构成要素反复出现,回字形地层层围绕着中心,也是曼陀罗平衡和秩序感的来源。

“六角先生的作品对东方哲学思考而产生的新建筑,利用与自然互相协调的形体、空间,把建筑引入自然,让人以一种本质的状态存在于自然中。从对东方哲学的研究入手,他比我们要考虑得深,走过了我们中国人所谓表面形式的符号借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陆志成教授和六角鬼丈相识多年,他向我评价说,“建筑是哲学的表达,它离不开这一点。从第一代丹下健三到第二代矶崎新、黑川纪章等,日本建筑家一直在尽力探索,六角是他们的下一代,他更专注于东方思想的表现,做出了很多有趣的建筑,这也是建筑家对于历史的责任。”

五感的建筑5( 在风景之上,游苑里更多是声音景观、气味景观等程序和装置的设计 )

六角鬼丈原名六角正广,1941年生于东京一个艺术世家,祖父是日本知名的漆艺家,也是东京艺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1965年他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进入矶崎新事务所工作,1969年开设自己的计画工房。33岁那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六角鬼丈”,取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思。

类似大多数建筑家的经历,他的成名作从名为“冰隙”的自宅开始,这是一次接近幻觉透视法的空间实验,在某个瞬间,因为厌倦了习惯的画图模式,突发奇想地将图面上下调转、倾斜和扭转。调转之后,先是出现了像是分成扇形的两根山脊线,然后从容地变为立体。

五感的建筑6( 曼陀罗游苑是一个以历史和自然风景作为依据的体验型博物馆 )

在自宅的小小空间中,灭点的变换使人失去对长度的判断,楼梯夹在中间,灭点放在下面的房间。由下向上仰望,台阶的倾斜度增加,由上向下俯视,台阶的坡度显得更低更深。在那里,介入这个空间的所有物体尺度都变得不真实起来。

后来,他用近乎呓语的方式阐述说:“再也没有像那次一般,清楚地感受到空间的自律性。继续窥视,那里很暗看不清楚。感觉似乎有个巨大的东西在呼吸,似乎被某种厄洛斯女神的力量拉进去,落入情欲的迷路之中,我只有选择良久的沉默。”

1970年东京杉并区的“八卦宅”,一个五彩斑斓的穹顶式房屋,如同在屋子中心埋了八卦盘的风水鉴别器一样。这一次的设计经历多少让人有点啼笑皆非,他遇到一位并非多么理解风水却绝对信赖风水师的业主,最初一年中,六个建造方案都葬送在风水师的审视之下。最后,苦肉计不如起死回生术,他决定直接把八卦盘作为这个家的设计方案,居然得到业主同意的那一刻,“如同晴天霹雳”。

从虚空的象征到实体的空间,这个“八卦盘之家”以中轴空间为中心,向着12等分的方向分别布置各个房间或设备,底层中间12角形的空洞部分周围,按照吉相布置着卧室、厨房、浴室、卫生间等,二层则是可以围绕空洞部分回游的自由空间,除了浴室、卫生间以外没有隔断。整个施工采用同样的钢管和断面材料,统一的连接点和装配系统让订购、加工、搬运等也变得容易了。

无论是建筑家的自述还是他人的评价,六角鬼丈的作品经常被强调为“五感的建筑”,物质存在于色彩、味道、芳香、触摸、声音、感觉所触及和反射的原型中,而时间是记忆的素材。他关注人的感觉,刻意用设计的手法去强化那些既司空见惯又容易被忽略的感受。当自然、地貌、风水、佛教信念、人的心理及精神境界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建筑与景观变成了一个个场所,可以在其中感知、体验、沉思和冥想,它的感召力直入人心灵。

岩出山町的“感觉美术馆”可以被视为“五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和曼陀罗游苑类似,这是一个名为美术馆但又超越了美术馆的特殊场所。在仙台往北一个有4.5万人的小镇岩手,那里的年轻人大多去了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镇上最多的是老人孩子。美术馆位于镇上保育所、特别养护老人之家等一系列社会设施的中心位置,最终以15亿日元的投资,作为福祉项目的一个组成环节被实现。

美术馆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分为身体感受空间、精神感受空间以及连接这两者的来路与归路。在这里,各种空间、装置及艺术品通过身体及精神刺激人的感官,最终的目的是“把艺术作为治愈的手段”。

“感觉美术馆”的建筑物围绕着“温暖广场”,成为美术馆的前庭,椭圆形广场可以被视为逻辑世界的庭园,让沿着水平面延伸的地面有一种向心力。一年四季的阳光照耀,在铺着白沙的庭园里留下时间的影子。建筑物划出一个天际轮廓线,广场上张开的空气紧紧地包围着人的感觉,其中有风的声音、飘荡的香味和空气的抚摸。有了这个美术馆之后,每年能吸引5万游客光顾这个偏僻的小镇。■

在朴素的空间里,让人回到内心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一直把你的建筑定义为“新鬼流八道”?

六角鬼丈:我30多岁刚开始工作时自创的一个词,是给自己励志的想法。鬼流和八道是两个人,一个认真理性,另一个逆向反叛,这也是我内心里的双重性格。建筑师通常缺乏创新,一般考虑建筑的时候都会理性地从功能出发,我觉得总是这样就很难进步。如果想有所创新,那么,内心没有反叛精神的“八道艺术家”存在,可能不是特别容易。所以,我用“鬼流八道”这个词给自己一些压力和反省,之后就一直坚持着。

三联生活周刊:长期以来,是否在你身上八道战胜了鬼流?

六角鬼丈:我同样也有理性认真的这一部分,鬼流是兢兢业业地做建筑、完成项目,八道总要毁坏掉你的想法,提出相反的意见,但是他对建筑是不负责任的,完成工作的还是鬼流,最终他们合为一体。当然,鬼流八道也可以理解成“新鬼流派的八种实现道路”,鬼代表我自己。

三联生活周刊:日本建筑师的作品比较容易让人联想起简洁的方盒子,但是你的“八卦屋”、“新小岩的家”、“金光教教会”等作品都用了圆形?

六角鬼丈:也是偶然的吧,我并不讨厌方形。圆形建筑是内向型建筑,可能在考虑与别人有所不同、属于自己的建筑空间的时候,慢慢变成内向型了。我的第一个圆形符号建筑是“八卦宅”,之后“新小岩的家”是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周围都是密集的住宅,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想把自然引入其中,只有天和地,就像中国的四合院概念一样。一般都市型住宅内向型比较多,除了强调家庭的团聚力和向心性,也有的情况下外面的东西你不想见到,也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

三联生活周刊:是否圆形也更有精神性?

六角鬼丈:当然,圆形有精神性,属于自己的世界越来越趋向圆形。就像“金光教教会”项目,我选择圆的一个理由是出于感性,也考虑了古寺庙优美的切角线条、膨胀的幻影、几何形体的抽象性、图案的意义性以及哲理性等。圆的中心是所谓的根源,这是中心的象征主义或者宇宙表现论,我很喜欢讨论这种东西,不过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塔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杂创的森林学园”中您放置了7个塔。

六角鬼丈:这个幼儿园的业主是一个天主教徒,他崇尚自然,也很喜欢风,所以选择在森林里建一个幼儿园,一个“风游建筑”。他找了我和风动雕刻艺术家新宫晋一起合作,说实话,一开始新宫晋不愿意把他的作品放在建筑上。最后,塔可以作为他的观风器雕塑作品的底座,像是从地面上生长出来一样,长高一点,可以抓住风,让人和自然握手。另外,塔楼被实用化,垂直的塔的形象拥有了智慧精神的构造。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宗教和建筑之间的核心关系是什么?

六角鬼丈:我想其中最大的关联,也是建筑师的目的就是创造相对朴素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让人回到内心,在这一精神层面是有联系的。

三联生活周刊:“五感的建筑”现在还是你的核心建筑理论吗?

六角鬼丈:总是说五感,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人天生具有五感,好比我拿起这个咖啡杯,轻轻晃动一下,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知道它的材质、形状、味道等等。不过,现在的人们似乎忽视了自己的身体感觉,还有对情感的忽视。所以,我在建筑中希望唤醒人们对自己身体的重视,刺激更深层的感觉。如果放大到城市和地区规划,像我的“知育区游步道”,强调五感是希望居民加深对自己社区特殊氛围的了解。

三联生活周刊:在日本,类似感觉博物馆、曼陀罗游苑等都是政府投资的公益项目?

六角鬼丈:是的,曼陀罗游苑是县投资的,相当于中国的省。感觉美术馆是市镇投资,但是它有国家赞助。现在日本是进入反省的时候,老龄化以及相关社会问题出现之后,开始做出努力也是最近5年的事情。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更早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建筑行业在考虑如何为病人创造亲切舒服的空间,不光满足实际的功能,还有空间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让病人的病情在那里得到缓解。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中国有没有收到这一类公益项目的设计邀请?

六角鬼丈:目前来说还没有,现在我也是“日本临床美术协会”的会长,“临床美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美术和艺术的治疗。在日本,医疗、福利和美术、艺术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组织的团队进行工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艺术对病人的治疗力量非常大,尤其针对老年痴呆症的病情。现在,我正在中国有意识地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联系促成它的发展。在中国,福利这一块是比较落后的。■

(文 / 钟和晏) 曼陀罗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