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再次“抓紧”了海地?

作者:宋晓军

美国海军再次“抓紧”了海地?0( 1月15日,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抵达海地 )

“美国海军在海地乐于展示敏感的一面”,是BBC驻海地记者史蒂夫·金斯顿(Steve Kingstone)1月22日发的一个长篇报道的标题。按照他的描述,已抵达海地附近海域的20艘美军海军舰船看上去让人有海地是美军继伊拉克、阿富汗第三个战场的感觉。对于史蒂夫·金斯顿描述的这番景象,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三国领导人认为,这是美国在没有征得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同意、利用国际援助做掩护对海地实施军事占领的行为,而美国国务院官员则对此进行了反驳,称这些行动是应海地政府之邀。那么双方为什么会发生这场口水战呢?

1月13日拂晓,在海地发生强烈地震12个小时后,从古巴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出发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前锋号”巡逻舰,就到了海地的海岸。同时,正在赶往圣地亚哥途中的航空母舰“卡尔·文森号”也在接到命令后,以30节的最高航速驶抵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梅波特军港,随后该舰用8小时装载了19架直升机、人员、救灾物资、净水和医疗设备后,与前来协同的“邦克山号”和“诺曼底号”巡洋舰、“希金斯号”驱逐舰、“安德伍德号”护卫舰一起编组,于1月15日抵达海地附近海域,“卡尔·文森号”航母承担了直升机海上临时机场的角色。此后,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医院船、音响测定舰、舰队油水补给船、车辆运输船、干货/弹药补给舰、工程救助船等,先后进入海地领海抵近海岸。截至1月22日,已有20艘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舰艇、预备舰船抵近了海地沿海口岸。从道义的层面看,美国海军的快速反应,在撤离本国侨民的同时,对海地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从法理层面上看,如此多的军舰进入一个主权国家的领海,同样会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猜疑,因为毕竟国际法对外国军舰进入主权国家的领海有严格规定。而真正让委、玻、尼三国将猜测升级为指责军事“占领”的,恐怕还是抵近海地20艘舰船中的“抓紧号”工程救助船的行动。

海地发生地震后,设在迈阿密的美军南方司令部组建了负责对海地沿海港口进行勘察和清理的第42特遣部队(CTF-42)。1月18日,42特遣部队指挥委派隶属美国海运司令部的“抓紧号”(T-ARS51)抵达太子港最大的国际港口,随船搭载的还有隶属美国陆军的第544工兵潜水小组和海军第2爆破物处理小组、第2机动潜水救援小组、第2水下施工小组。建造于1982年的“抓紧号”是美国目前最大、最新的海军专用救助船。满载排水量3283吨的“抓紧号”采用了独特的导管变距螺旋桨和侧推装置,可针对水下障碍物进行航行定位,在零航速时可产生68吨的拖力以清挪水下障碍物。同时,船上的前后甲板设有两台大型吊杠,每台起吊能力75吨,吊杆可通过设置在船首的起重锁链导槽吊起150吨重的水下物体。船上的潜水装备完善,配有可下潜91米、18米及自由潜水作业装备,在舷侧还有两对浮力达1406公斤的浮力救生筒。“抓紧号”抵达太子港的国际港口后,潜水员开始探摸已坠入码头的两台小型起重机和一些集装箱的位置,随后开始了清理航道和码头的作业。美国陆军的迈克尔·达内(Michael Dana)准将当天对路透社表示,美军运输船将在两三天内抵达港口。很显然,迈克尔·达内的话在那些了解美国干预海地历史的政治家眼里,这次美国海军再次“抓紧”了海地。因为历史上美国曾想在海地的圣尼古拉角建立海军基地,但遭到海地的拒绝后,美国舰队于1915年7月28日在太子港登陆对海地实施了军事占领(直至1934年1月美军才全部撤离海地)。

国际法规定,外国军舰进入别国港口需经外交途径进行联系和协商,一般分为访问、远航训练,学员实习停靠补给,被迫临时性停靠(维修、送危急病人、紧急补给)和租借港口作为海外基地4种情况。由于外国军舰享有豁免权,所以在出现前3种情况时,按国际惯例港口国一般只允许3艘以下的外国军舰进入港口,停靠时间不得超过两周,且不能重复停靠。美国海军舰艇若无联合国的授权在海地停靠超过两周以上,显然有“乘人之危”将海地变为海外基地的嫌疑。■

(文 / 宋晓军) 再次海军美国海地抓紧

上一篇: 聪明的植物
下一篇: 刨冰响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