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的佩姬
作者:曾焱( 1942年,佩姬·古根海姆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从圣·马可广场渡到左岸,沿河边的小巷子走不远就看得到“维尼耶德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这座白色宅邸坐落在大运河最美的一段,小而精致,虽然已经对参观者开放了30年,院里院外都还有居家的味道。女主人佩姬的骨灰就埋在花园里,用来展示藏品的那些房间看上去也没有做过大的改动。毕加索、恩斯特、蒙德里安、杜尚、波洛克……这些人的画挂在佩姬的墙上,显得比在其他博物馆里看到的样子要随和些,像是坐在她沙龙里的一堆朋友。
有一张佩姬的黑白照片,原版收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曼·雷1924年在巴黎为她拍的。照片上佩姬穿了一袭华美长袍,头发用宽阔的缎带包裹,侧影投在身后墙上,桀骜又茫然。佩姬生在纽约古根海姆家族,在20世纪初期,这个来自瑞士的犹太家族曾是美国最富有的门第之一,掌控着铜矿开采和冶炼,所以她从小和洛克菲勒一家为邻。佩姬的父亲本杰明不如他兄弟所罗门出色,但他的死不同寻常,1912年随同传奇的“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于海底。那年佩姬14岁,得到一笔父亲留下的遗产,2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美元。这笔钱没有多到可以改变她在家族里面不受重视的旁支地位,但已经足够让她选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20岁那年,她在纽约一家有名的前卫书店找了一份工,那里是前卫艺术家和作家的据点,佩姬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劳伦斯·瓦伊(Laurence Vail)的是达达派作家和拼贴艺术家,两年后他成了佩姬的第一任丈夫,也让她后面的60年变得跌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作家和艺术家的朝圣地是巴黎,是蒙帕纳斯的酒馆。佩姬1921年也随朋友们到巴黎旅行,第二年和劳伦斯·瓦伊结婚,没再回纽约。瓦伊带她认识了巴黎超现实主义圈子里的摄影家曼·雷、诗人科克托、雕塑家布朗库西、画家杜尚,还有美国女作家朱娜·巴恩斯,此人后来写了惊吓世人的同性恋小说《夜林》。佩姬还成了雅各布街20号沙龙的常客,那里的传奇女主人名叫娜塔丽·巴涅(Natalie Barney),一个出身铁路大亨家庭的美国女作家,富有、才华出众而且貌美,全巴黎上流社会的男人和女人都为她着迷。在娜塔丽那个奢靡的圈子里,佩姬的才华和美貌都不显得出众。她身体瘦削,鼻子偏大,目光有些坚硬,脸部线条也不够柔美,并且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巴黎的16年,佩姬不像同乡娜塔丽和巴恩斯写出了小说,也没有像名模米勒那样做成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她生了两个女儿,离了一次婚,爱上一个英国作家,最爱的这个男人却悲剧性地坠马而死。
1937年,佩姬听从朋友的建议从巴黎搬到伦敦,开办“古根海姆青年画廊”。这年她已经39岁,终于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对伦敦这段日子,传记里的描述今天在我们看来相当梦幻:萨缪尔·贝克特指点她为画廊选择了“有生命力的”当代艺术,杜尚告诉她怎么理解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画廊第一个展览做的是科克托,第二个是康定斯基,那也是康定斯基在伦敦的第一次露面。佩姬找到了一个可以由她来主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她很快就将像娜塔丽·巴涅一样形同女王。1939年佩姬把画廊改造成“伦敦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开了一张艺术家名单给她,佩姬揣着单子赶回巴黎,开始了野心勃勃的收藏计划。她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天买一张画”,要把单子上的画家作品都买到。尽管战争已经爆发,她还是不管不顾,低价买进了大量藏品,现在威尼斯古根海姆收藏馆里的毕加索、布拉克、达利、蒙德里安、莱热、玛格里特,都来自那个时期的狂热采购。佩姬拿到莱热画作《城市里的男人》那天,希特勒正好侵入挪威;她从布朗库西手里买下《空中之鸟》的那天,德国军队占领了巴黎。
在威尼斯古根海姆收藏馆里,我们看到数量最多的藏画仍然是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的,一共40幅,其次是毕加索和米罗,分别有10幅和8幅。1941年7月,当佩姬逃离巴黎回到纽约的时候,她带走的不只是收藏,还有超现实主义画家恩斯特。他成为佩姬的第二任丈夫。在他们婚姻存续的那3年,佩姬办成了她在纽约的“本世纪艺术博物馆”,那时候她叔叔所罗门的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已经运行了10年,这个家族对于20世纪艺术产生的影响力,变得和当年祖辈在采矿业的成就一样强大。“本世纪艺术博物馆”开幕那晚,佩姬特意戴了两只不一样的耳环,一只是唐居伊(Tanguy)的作品,另一只是卡尔德(Calder)的作品,她在自传中回忆,她想让自己对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不偏不倚。“二战”那几年,佩姬把欧洲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和抽象主义介绍到了美国,但日后为她在艺术收藏界带来巨大声誉的,还是她发现和资助了一批不为人知的美国年轻艺术家,在这些名字里面,就有战后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的罗斯科(Mark Rothko)、波拉克(Jackson Pollack)。战争结束后,1948年佩姬把这些美国艺术家的作品送到威尼斯双年展,和超现实主义、欧洲抽象主义一起在希腊国家馆展出,并在威尼斯为波拉克策划了他被欧洲认识的第一次个展。
( 佩姬收藏的毕加索1937年作品《女孩和船模》 )
佩姬最终还是回到欧洲生活。她没有去熟悉的巴黎或者伦敦,而是选择了威尼斯。1948年她买下运河边这座19世纪的宅邸,把一生藏品都搬来这里。大约是从1951年开始,佩姬每年夏天会把自己的收藏对公众开放两个月,到1960年后,她不再购买新收藏,开始考虑展示自己拥有的这些艺术品,她把藏画租借给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博物馆展览,也包括叔叔所罗门1959年在纽约第五大道落成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佩姬在威尼斯生活了30年。这个来自纽约的女人被威尼斯人称为“女公爵”,因她的财富,她的放纵不羁,还因她有一艘很古老的、在威尼斯也独一无二的“刚朵拉”,佩姬经常身着华服,深夜独自划它到运河里游荡。■
( 佩姬收藏的恩斯特1927年作品《吻》
)
(文 / 曾焱) 威尼斯巴黎艺术超现实主义文化古根海姆恩斯特佩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