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题材的融资融券
作者:邢海洋如果说正如拆迁条例的被废止,民意能够影响政策,证券市场似乎是民意最多,但又最没影响力的地方。每天,市场都以大量的口水揣度着“上意”,创业板揣度了10年才有结果,现在,市场的精力又放在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上。颇有媒体言之凿凿:1月4日融资融券要推出,可事后证明又属一厢情愿。
股价上涨需要理由,传言于是填补了官方渠道的空缺。1月5日,市场本是惯性下跌,但光大证券却很快涨停,券商股全线收红,整体涨幅达4.73%。其中,太平洋和长江证券涨幅超过5.5%。光大证券2009年8月18日上市,上市4个月后首日狂热的投资者终于被解放,解放他们的理由便是今年3月将推出融资融券的传闻。在无须过多网点投入和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一项新业务即可大幅度提升券商的收入,进而更大幅度地提升其盈利能力,这项业务非融资融券莫属。融资融券既可为券商带来增量的手续费和利息收入,还能提升券商的资金运用效率,并且增量资金的进入有利于带动成交的活跃,提升整体成交金额水平。据中信建投研究报告,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长远看对券商业绩的贡献合计可以达到40%,其中,融资融券可以提升券商收入30%,股指期货占到10%。2009年度券商佣金收入高达728亿元,较2008年增长超过六成。若融资融券推出,意味着一年两三百亿元的收入不请自至。
传言也并非空穴来风,《中国证券报》这样的官方媒体以头版社评的方式推测融资融券或将先于股指期货放行。这些创新性产品出台前,我国的股市没有看空机制,也没有杠杆机制,所谓没有“厚度”。在这个产业转型、分配转型、国家连续出台重大区域规划的时刻,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也迫在眉睫。现在的单向且单一的市场结构之所以“红火”,全靠其垄断地位,一旦资本市场开放,显然不堪一击。大的经济环境决定的,留给金融市场的创新时间并不多,创业板开通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的出台也的确该提上议事日程。
而要给资本市场增加厚度,股指期货一下子既有了杠杆,又有了做空机制,未免来得过猛。备兑权证相对安全,亏损有限度,风险程度小于期货,但对不控制风险的投资者仍具有致命的杀伤力,剩下的便是融资融券了。融资融券也有杠杆,但倍数远小于期货,容易控制。尤其融券,等于引入了做空机制,给我们这个只习惯单边赚钱的市场带来一个不同的理念。纵观近年来的金融政策,总是“稳”字当头。由融券开始,使投资者学习做空再好不过了。一项针对全球37个股票市场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市场是在股指期货出台之前推出融资融券,全球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股票市场是融资融券滞后于股指期货,这几个市场恰恰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发生了市场的剧烈震荡。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今年将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更需抓紧,越快越好。推算起来,留给融资融券的时间的确不多了。颇有分析师预测融资融券或将在春节前后推出,也正是按时间倒推出的结果。
早在2005年10月,修改后的《证券法》便加入融资融券条款,融资融券的法制环境开始逐步完善,3年后的2008年10月,证监会即宣布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部分证券公司开始融资融券业务全网测试。当时,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东方证券和光大证券等11家证券公司进行了两次融资融券业务全网测试,所有的证券公司都表示已经做好准备工作,随时可以开通。万事俱备,只待监管层的发令枪响了。
有了金融创新的预期,2010年的证券市场或和2009年创业板推出前相仿。从2009年4、5月间管理层明确要推出创业板,到7月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到9月创业板启动再到10月开市,管理层从不提前透露口风,以防止爆炒。但创投概念却在捕风捉影中连续走高,成为股价波动最大的群体。有了2009年的经验,投资者也就不难把握融资融券概念带给市场的机会——每一次传言都带给短线投资者不菲的获利,而长线而言概念股又是最安全、最能保底的品种。除了券商,融资融券概念还包括银行和大盘蓝筹股,银行是上市公司中独有能借出证券,同时提供融资的。大蓝筹则因为流通量大,肯定是试点融资融券最先启动的品种。
融资融券对相关概念是利好,对大盘却未必如此。2009年底,招商证券的“破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但在香港股市,民生银行H股的“破发”上市当天就完成,原因就是内地市场没有做空机制。融资融券是遏制爆炒的有力工具,而如今,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100多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七八十倍,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20倍,这个畸形的投资环境也只有在做空机制下才能开始合理化过程。■(文 / 邢海洋) 作为创业板融资融券券商股票题材融券股指期货手续费融资股指期货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