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作者:徐菁菁

(文 / 徐菁菁)

打开的潘多拉魔盒?0( 12月9日,埃里克·贝松(左)在“国家认同大辩论”上发表讲话 )

谁的辩论

这些天,住在法国圣马洛的48岁的退伍军人马克·布勒韦克发现,每天晚上,他打开电视机时面对的总是同一个话题:法国国家认同大辩论。这种状况让他感到有一点担心:“自从萨科齐总统开启了这场辩论,媒体就开始为之陷入狂乱。这会让人变得好斗。”布勒韦克的父亲是法国布列塔尼人,母亲来自西印度群岛;他成长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但在一年前改信伊斯兰教;明年他将迎娶一位来自摩洛哥的新娘。在接受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采访时,布勒韦克说:“我担心,这场辩论将会决定谁才是‘好的’法国人。”

在总统萨科齐倡议下,移民、融入、国家认同和共同发展部部长埃里克·贝松于2009年11月2日发起了为期3个月的“国家认同大辩论”,主题是国民身份认同、法国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辩论期间,法国移民和国家认同部开辟了官方网站,在法国各地举办讨论会,号召民众参与讨论;并将最终在2010年2月4日举办研讨会,对这场大辩论进行总结。

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盖伊·米舍拉的记忆中,法国历史上上一次这样规模的国家辩论还是维希政府和贝当政府时期的事情。但“国家认同”对于萨科齐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他在2007年总统竞选期间就提出建立“强大的集体认同”,并在当选总统后设立移民、融入、国家认同和共同发展部。2010年3月,法国即将迎来大区选举。让-玛丽·勒庞是以鼓吹民族沙文主义著称的法国极右党派“国民阵线”的主席,他批评萨科齐在采取“纯粹选票主义”。

“在法国,萨科齐被认为是我们时代最出色的政治战略家之一。”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之社会学分析与介入研究中心研究员纳乌费尔·布拉恩告诉本刊,“萨科齐在试图‘从政治上杀死’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的极右政党,在过去20年里,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鼓吹沙文主义的‘国民阵线’曾在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赢得过20%的选票。”“这场辩论的政治策略目的是显而易见的。”米舍拉告诉本刊,“执政的右翼党派希望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留住那些2007年时从勒庞阵营转向萨科齐的选民。同时,这项策略还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让萨科齐和其保守党派成员感到为难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转移到这场辩论中来。”

吉尔·德拉诺瓦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研究中心研究主管,他的著作《民族与民族主义》已经在中国出版。他告诉本刊,即使此次大辩论的举办具有选举策略的嫌疑,但“所涉及的问题是严肃的,也经过了长期准备”。11月1日《巴黎人》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0%的法国人对“国家认同大辩论”的举行表示赞同。

遗失的认同

尽管萨科齐总统坚持,国家认同辩论是“在灵魂中探寻什么是法国性”的文明运动,贝松部长也在采访中否认移民问题与这场辩论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止,法国国家认同与移民问题、伊斯兰问题的联系还是成为‘辩论中的辩论’”。布拉恩说。

移民问题对法国来说并不新鲜。“事实上法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移民国家。”1/4的法国人的祖辈是移民,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2004和2005年的统计,6000万人口的法国拥有490万移民。其中170万来自欧洲;150万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

“移民的融合已经变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需要这样一场辩论。”德拉诺瓦说,“在法国,很多处理青年人问题的地方官员常常听到一些来自移民家庭的年轻人这样说:‘你们法国人。’”在德拉诺瓦看来,年轻一代中这种不稳定情绪在2001年的一场足球赛上初现端倪。在那场法国队与阿尔及利亚队的比赛中,法国队全场都收到了来自一群祖籍为阿尔及利亚的年轻法国人的嘘声。在临近比赛结束,法国队以4比0领先时,这群年轻人开始包围球场,导致比赛暂停了10分钟。“这种场景使电视机前的法国公众感到震惊。引人深思的是,在这支法国队中有许多队员都是移民的儿子。这些年轻的‘法国-阿尔及利亚’人是在向移民的成功典范发出嘘声。”

2005年的法国骚乱则宣告了问题的激化。巴黎郊区克利希苏布瓦市两名北非出身的男孩在躲避警察时被电死,引发了遍及法国全境的族群骚乱。巴黎北部和东北部郊区是法国实行住屋计划安置北非移民的聚集区。“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经济上的二元化和社会的断层。你能在世界之都巴黎看到伟大的经济成就,可就在几公里以外,那里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却面临着41.7%的失业率。”布拉恩说,“参与2005年骚乱的年轻人深刻地感到他们得不到社会承认,但是却被要求适应共和国的模式,这让他们觉得不公。一方面他们无望获得经济上的承认,面临工作危机;另一方面也无法获得社会的承认,被自己的国家看做敌人。‘融入’在他们看来变成了一种屈从。我们讨论2005年骚乱是因为它造成9193辆汽车的损毁和21个暴乱的夜晚,但从1970年至今,在法国类似的750个敏感区域,已经发生了30起类似的事件。”

与此同时,法国人对移民的态度是复杂的。米舍拉告诉本刊记者,根据法国政府属下的国家人权咨询委员会的年度报告,法国对移民的态度在过去十几年变得越来越开放:72%的法国人认为移民丰富了文化(1992年时,这一数字仅是42%),81%的法国人认为根据其对法国经济的贡献,移民应当获得相应的承认。“而另一些数据又发出了不协调的声音:59%的法国人认为移民是导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1999年时为52%);在2007年68%的法国人承认,在雇用问题上,他们会优先考虑‘法国人’而不是移民。”为此,法国国家就业总局已不得不重新启动匿名履历表计划。

“这些不同的移民潮都在某一时期被认为是威胁,也都在另一些时候被认为是财富。”布拉恩说,“一方面,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已经完全参与到法国的经济与社会中来,但是另一方面,有些时候,他们仍然会被极右和反全球化人士看做法国经济和社会失败的罪魁祸首。”“2007年的一次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法国的移民太多了。’”米舍拉说。

对于500万至600万来自伊斯兰国家的庞大的法国穆斯林群体来说,问题显得更复杂。继2004年,针对穆斯林面纱问题,法国国民议会表决禁止在法国公立学校佩戴明显的宗教饰物后,法国司法部长米歇尔·奥利奥·玛丽于12月11日在接受法国LCI有线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法国政府不会允许妻子戴面纱的男子加入法国籍,其原因是让妻子戴面纱的男人不信任法国的价值观,而且面纱是这个群体和法国社会联系和沟通的障碍。

尽管国家人权咨询委员会的年度报告显示,79%的法国人认为穆斯林和其他的法国人没有区别,但法国调查机构CSA12月10日公布的调查说明,仅有54%的法国人认为穆斯林没有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世俗社会,固有的法国国家价值观认为,一个人一旦成为法国公民,就意味着将宗教信仰保持在私人领域。”哈佛大学“伊斯兰在西方”项目主任约瑟琳·塞萨利告诉本刊,“但对于伊斯兰国家的移民来说,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文化身份受到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在法国,关于面纱和清真寺的争论一直在延续的原因。”

潘多拉魔盒?

尽管在国家认同辩论的支持者看来,这场辩论能够指导和帮助包括穆斯林在内的移民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但不少人仍像布勒韦克一样感到不安。CSA12月21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在辩论开始半个多月后,法国人对辩论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50%的法国人宣称对政府主导的有关法兰西国家民族特性辩论的方式不满,29%的人希望停止辩论,21%的人主张暂停辩论。”

在紧收性移民政策的背景下,此番国家认同辩论不免让部分移民感到受到挑剔。在互联网上,一个名为“没有移民的24小时”示威正在筹备中。活动的组织者号召所有移民在2010年3月1日这天停止一切公共参与性质的活动:“在法国历史上,我们第一次决定不参与国家的生活。我们希望以此使人们意识到我们存在的必要性。”

布拉恩说,对于穆斯林来说,“他们对于国家认同辩论的看法首先在于反对辩论中伊斯兰话题的焦点化,他们反对将伊斯兰和法国的国家认同对立起来”。“许多穆斯林对这次辩论感到困扰。”剑桥大学伊斯兰问题专家玛鲁塔·赫尔丁告诉本刊,“辩论开始有些失去控制,反伊斯兰的言论越来越多。负责家庭事务的国务秘书莫伦诺最近建议穆斯林青年爱法国、找工作、不要说粗话,她显然还对穆斯林抱有成见,并且将宗教和社会经济问题混为一谈。”

截至圣诞假期前,国家认同辩论官方网站上,已经有5万名法国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些极端排外的言论开始引发了人们的担心。布拉恩说:“辩论降临在经济危机的时刻,可能会激发寻找‘替罪羊’的情绪。”“这样一场辩论确实可能引发人们的排外情绪,或者为极右党派提供便利。”米舍拉说,“勒庞的国民阵线已经开始享受政府打开‘潘多拉’魔盒带来的好处,他正在期望在14个大区中的12个赢得超过10%的选票。”

而德拉诺瓦认为,对排外情绪的担忧还为时过早:“网络上的极端言论总是更容易被看见。你看到这样或那样的排外言论,只能证明有一小群疯狂的人。我并不认为大多数法国人会去支持任何排外的法律。”

赫尔丁并不认为一个月后即将出炉的“国家认同”将解决法国的问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都在实行同化政策,只要愿意适应‘法国性’的移民都会被接纳。但在过去的几年里,这种政策不再适用,移民们开始希望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并将它与法国文化结合。对国家认同的辩论正是解决同化政策失败问题的一种尝试。但是萨科齐和其他保守政治家希望把‘法国性’单纯化——他在说‘认同’这个词的时候用的是单数。对他来说,移民文化、混合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第二位的。但是事实是,它对多层次的‘法国性’的开放已经是既定的事实”。■ 潘多拉魔盒魔盒法国人打开穆斯林潘多拉尼古拉·萨科齐移民欧洲议会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