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补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淦生)

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暑期的一声“禁补令”,终于让假日里的中小学校园恢复了本当拥有的宁静。可就在政策制定者为此举措赢得的立竿见影之效欣喜时,我这个中学教师却想泼上一盆凉水。

就说2009年暑期,当省厅“禁补令”作为一项“动真碰硬”的重要措施下达,并以各部门、各校第一领导人的乌纱做担保时,发蒙的不仅是我们的校长大人和教师,更有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家长,因为时下的高考模式仍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都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补,人家在补,理所当然要被人家淘汰。所以“禁补令”生效后,江苏高中高考科目的任课教师非但没有遭冷遇,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我身边一些重点中学主科老师一个暑假接受其辅导的门生数以百计,“束脩”自然也是所获不菲,远超过原先在学校集体补课的进项。我认识一位“高三”数学老师,一个暑假补课费赚了14万元多,还不无幽默地说:“这要感谢国家政策好啊。”想想也是,不是这“禁补令”,会有那么多“失去了组织”的学生哭着喊着举着红包来求他辅导?可这样的辅导不仅耗费了学生的精力、体力(不少学生一天要辗转多处,接受多位辅导老师的训导),更无端地耗费着学生家长的钱财。

于是,“禁止有偿家教”又成了“禁补令”的“政策姊妹篇”。不过,其成效恐怕难以让人乐观。这有偿家教不像腐败那样人人喊打,它有着广阔的城乡市场。再说,教师利用节假日开发自身资源,劳动之余收点小费,谁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禁止有偿家教,我看仍然是将它逼到“地下”去运行。补课、有偿家教之类不是下几道禁令就能摧毁的,还需要决策者在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用力。 升学考试高考地下补课

上一篇: 最后的牧场
下一篇: 贷款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