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真空期

作者:谢九

利空真空期0

节后的中国股市继续强劲反弹,上演了一场强势逼空的行情。对于踏空者而言,本轮行情的启动或许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还没有根本改善,此时发动行情多少有些令人意外。不过,如果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2000点以下的任何反弹都在情理之中,令人意外的只是启动的时机;而对于A股市场而言,现在正是一个短暂的利空真空期,行情的突然启动也就顺理成章。

对于A股市场,下一波利空将来自上市公司披露2008年报和今年的一季度报表,届时如果一些权重公司的业绩下滑幅度超出预期,可能给市场再次带来重挫。按照沪深交易所公布的年报预计披露时间表,截止2月底,两市将有145家公司公布年报,而大部分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从3月中旬开始,最终截止于4月30日。按照惯例,业绩好的公司通常会选择较早公布年报,业绩差的公司则拖延至最后一刻亮相,所以,在年报地雷触发前,A股暂时没有更多的利空消息,相反利好消息则明显占据上风。于是,一轮行情也就此启动。

支撑本轮行情反弹的长期因素来自宏观基本面的复苏迹象,比如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的连续2月反弹,而最直接的启动引擎则在于流动性充裕。早在去年“4万亿计划”公布之初,投资者就已经预期市场的流动性将得到改善,但是,当“4万亿计划”出台一个季度之后,流动性充裕的程度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1月份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了1.6万亿元的天量,仅仅一个月就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1/3。在民间投资仍显疲软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资金将会部分从实体经济溢出到资本市场,直接推动股市反弹——沪深两市在最近一周内每日成交量均超过2000亿元,已经接近2007年牛市时期的水平。

资金推动型的行情能够持续多久,关键在于流动性的充裕性能保持多久。敏感的投资者最早从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透露的数据上窥见端倪,温总理关于今年1月份前20天新增贷款9000亿元的表述,投资者普遍预期整个1月份的新增贷款约为1.3万亿元。2月12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的新增贷款高达1.62万亿元,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这说明银行体系“开闸放水”的速度还在加快,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信心。行情的启动通常需要三个因素,一是公司业绩,二是充裕的资金,三是投资者信心。在目前情况下,公司业绩的利空消息已经通过过去的大幅下跌得到体现,更坏的消息暂时还没有爆发,而充沛的资金则超出投资者预期,连续上涨的股指也开始点燃更多投资者的信心。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节后第一周新增开户数超过22万户,比前一交易周增加了11万户多,环比增长一倍,也超过前两个交易周新增开户数总和,参与交易的账户数也创出2008年5月份以来的新高。所以,在资金的推动下,投资者重燃信心,制造了一波难得一见的反弹。

国内的流动性反转发生于2008年11月,在此前的10月份,当月新增贷款规模为180亿元,随后的3个月分别为490亿元、772亿元和1.6万亿元。预计这样的增长势头可以维持到今年第一季度,但是全年保持如此高增长的格局不可持续。因为银行在前期集中大规模放贷,可以尽早参与一些风险较低的项目,随后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资产安全。当风险意识重新抬头,银行业就会缩减放贷规模,市场的流动性虽然不至于一夜间萎缩,但要继续保持目前高增长态势的可能性甚微。

如果用衡量流动性的经典指标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来看,流动性的充裕程度或许没有新增贷款额那么乐观。央行公布的1月份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增长18.79%,其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增幅比上年末高0.9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6.68%,增幅比上年末低2.38个百分点。其中,M2的增长基本在预期之中,而M1的增速则创下6.68的新低,和M2增速的差距扩大到12.1个百分点,比12月份继续扩大3.4个百分点。M1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存款,通常而言,M2视为流动性的经典指标,而M1则视为实体经济活跃性的指标。M2的高增长和银行体系新增贷款创新高的现象可以互相解释,但是M1的新低则表示实体经济尚不活跃。M1下降和M2上升形成的剪刀差,也可以较为清晰地解释,股市目前的行情是资金推动,和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不大。当M1跟随M2和贷款增量反弹,才意味着充裕的流动性开始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并发挥作用。

从股市资金需求的角度看,证监会从去年10月开始暂停IPO,至今已经5个月。暂停IPO以维稳市场,这是可以理解的短期救市之举,但对于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长期不进行IPO,进而丧失融资功能,这也显然是不合理的现象,所以重启IPO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或者在“两会”之后,或者在其他更合适的时间点。市场的反弹程度越高,重启IPO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IPO的重新开闸,或许又会带给他们更多的熊市恐慌感。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有“大小非”,随着节后股指的逐步走高,“大小非”逢高减持的行为也日渐汹涌,2月份的前两个交易周,“大小非”日均减持市值超过4亿元,为近一年来的新高。

引发股市反弹的还有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指数增速的迅速回落,今年1月份的CPI同比增长1%,PPI同比下降3.3%。对于在2008年饱受通胀之苦的股市,这两大指数的回落给了投资者信心,尤其是2月份的CPI可能出现负增长,更是加大了投资者对于再次降息的期待,而降息对于股市从来都是利好。虽然CPI和PPI的负增长可能带来通货紧缩,但是至少短期来看,投资者更愿意将其解读成“好的通缩”——可以降低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而不是“坏的通缩”——带来宏观经济的需求萎缩。而后者可能需要在更长时间内才会发生,从通缩的角度,同样也是股市的利空真空期,支持了股市的短期反弹。

长期看,股市的上涨还需要得到业绩支撑,至少目前看,上市公司2008年的业绩显然不值得期待。在全部发布2008年度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有55%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预亏预减,其中179家首亏、43家续亏、240家预减、67家略减,只有65家宣告扭亏、226家预增、100家略增,这和过去两年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强烈反差。在2008年业绩下滑已成定局的背景下,不排除部分公司刻意将业绩做得更低,比如大幅增加计提比例等,以便为2009年的业绩留出更多的调整空间。对于投资者而言,具体到个股选择上,或许还需要多规避那些业绩下跌可能超出预期的公司。

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依托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在GDP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引擎在短期内复苏的希望不大,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依然不乐观。投资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领域,私人部门的投资热情并不高涨,消费热度目前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消减,而且在春节期间出现强势增长,但是这种强劲势头还能保持多久还尚存疑问。因为春节期间的消费繁荣景象,相当程度上和商家的打折促销有关,在失业现象没有得到缓解的背景下,强劲的消费需求只是海市蜃楼。所以,如果仅仅将中国经济的希望寄托在“4万亿”上,恐怕并不现实,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救市举措,才能将中国经济从泥潭中拉出。如果宏观经济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股市上涨的幅度也将相当有限。当然,在“4万亿”的刺激下,去年12月的经济已经出现部分企稳迹象,或许会在今年一季度的上市公司报告中有所体现,至少会在部分行业和部分公司中得到体现。对于投资者而言,“4万亿”概念仍然是短期内的淘金乐土。

如果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能够迅速得到改善,预示着中国经济的见底,这将极大鼓舞投资者信心。在一季度报告的亮点面前,2008年的糟糕年报也将被投资者迅速遗忘,届时,股市将迎来更长远的反转,其意义将远甚于本轮利空真空期的资金推动。■(文 / 谢九) 流动性经济股票股市投资真空货币供应量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