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局长眼中的瓦斯
作者:李三( 有迹象表明,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煤层气渐成能源投资新热点 )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是自1992年国家能源部撤销后,17年来首次举行的能源会议,时逢全球能源形势大动荡,因而备受关注。
国家能源局2008年8月正式挂牌,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局长张国宝的感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上任伊始,在经济增长居高不下的高温烘烤下,能源局“每天接到的能源告急的通报就像雪片一样……”但几个月后,我国的能源形势竟急转直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能源需求一时间由“短缺”变成了“过剩”。张国宝指出,结构调整将是中国2009年能源工作的主线,“能源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记者从能源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9年国家对电力的总投资将达5800亿元,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建设明显提速,大型煤电基地建设今年也将全面提速。
2008年底,张国宝拿到了电、油、煤的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累计煤炭消费量20.28亿吨,同比增幅5.7%。10月,一改夏季煤炭供应紧张状况,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78亿吨,比7月上升29.9%。12月初,全国煤炭社会库存已达1.84亿吨,而五大发电集团的库存煤已经达到5000万吨以上”。库存煤超过5000万吨,这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个数据的另一个解读就是——电厂存煤天数已经接近一个月。
张国宝说,金融危机给我国能源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调整机遇。
日前,张国宝撰文进一步解释“机遇说”,他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影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因势利导,应对得当,在危机和困难中抓住发展和调整的机遇,就能化不利为有利。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一直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为能源行业‘休养生息’、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了重要机遇期;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我们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提高科技实力带来了有利条件。”
( 罗兰·梅德 )
事实上,在国家的能源战略布局中,“煤矿瓦斯”的抽采和利用也是一粒棋子,尽管这粒棋子在布局之初还不是主力队员,但近年来,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初见端倪,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的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已经正式启动。
2005年3月,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在那次会议上,国务院制定了瓦斯集中整治的7项措施,当时的用意更多是出于遏制重大煤矿瓦斯事故的考虑。现在,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的组长。
瓦斯事故一直是活跃在煤矿的主要杀手之一,关于瓦斯事故,国家安监部门是这样定义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认定为“较大瓦斯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则认定为“重特大瓦斯事故”。功夫不负有心人,领导小组成立3年来,全国煤矿瓦斯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而就在领导小组成立的当年,还创造了另一项纪录:2005年,煤矿井下瓦斯抽采23亿立方米,地面煤层气开发实现了零的突破。人们对煤层气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瓦斯不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危害,也是一种热值高、无污染的宝贵能源,煤层气可用作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发电、供热等方面,用途非常广泛。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多项促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鼓励煤层气的消费利用,进一步促进煤层气消费市场形成,“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规划建设煤层气输气管道10条,线路全长1441公里,设计总输气能力65亿立方米。同时,还将制定煤层气质量标准,鼓励煤层气接入现有的天然气管网,扩大煤层气消费范围。
2009年1月12日,张国宝在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下行压力加大。当前,与煤炭行业紧密相关的电力、钢材、建材和化工行业产品产量呈下降趋势,短期内煤炭需求减缓。张国宝说,煤炭需求减缓对煤矿瓦斯工作反而是一个机遇。
有迹象表明,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煤层气渐成能源投资新热点。山西省科学院能源所研究员王宏英就敏感地意识到:“海内外能源企业抢滩进入的迹象表明,中国煤层气经过十几年的勘探、开发和工业化示范,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关键期。”
瓦斯资源
中国已探明煤层气资源量约36.7万亿立方米。
2005年,煤矿井下瓦斯抽采23亿立方米,地面煤层气开发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7年,抽采瓦斯44亿立方米,利用量3.2亿立方米;
2008年,预计超过50亿立方米,利用量约5亿立方米。
截至2008年,共钻探各类煤层气井约3400口,地面煤层气产能约20亿立方米。
2009年,我国煤矿瓦斯(煤层气)抽采量有望达65亿立方米,利用量达25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
一个瓦斯专家眼中的能源
见到能源专家罗兰·梅德(Roland Mader)是2月5日,农历正月初九。罗兰·梅德是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欧洲煤矿瓦斯专家组的主席,还是顾世洁能(Green Gas International B.V.,简称“GGI”)专门负责瓦斯业务的总经理,这家能源公司正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2009年他们将开发一至两组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项目,每组装机容量为20至30兆瓦,2010年将提高至100兆瓦。
罗兰·梅德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周就赶来北京,而此时,很多公司要么还没开工,要么还处在节后综合征里。
谈话的开场白是散漫的,全球经济危机是绕不开的话题,“经济危机给伦敦带来了影响,生存空间太容易被影响了”。罗兰·梅德说到了伦敦的大雪,“其实也就20多厘米的降雪,却几乎让整个伦敦陷入瘫痪,因为伦敦人很懒,抑或生存空间太脆弱了也说不定”。罗兰·梅德搭乘的航班是在大雪过后的第三天,所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他的工作时间表上日程很紧,在北京仅是短暂中转,他马上要前往山西的合作矿区。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个在欧洲从事能源管理的企业,你们是如何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
罗兰:由于从事煤矿工作的缘故,我们当然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国,而山西煤炭的产量占到中国产量的1/3,这些最基本的信息我们是知道的。作为一个以开采、管理、销售瓦斯为主要业务的能源公司,我们还与很多的投资银行保持密切联系。其实,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是一个投资公司牵线搭桥的。
三联生活周刊:煤矿瓦斯一直以来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顾世洁能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罗兰:世界上主要的煤炭大国是中国和美国,其他还有俄罗斯、波兰和乌克兰,原来的产煤大国德国和英国现在已基本关停本国的煤矿。美国煤矿的地质状况与中国的完全不同,因为美国煤田比较松软,用比较简单的设备就可以抽取瓦斯,中国的矿井质地与欧洲的,特别是德国的比较相似。因为煤炭的开采费用过于昂贵,德国已经基本关停了所有煤矿,但是关于瓦斯的开发技术却可以在中国的煤田使用。当然我们还要根据中国的实际状况,专门开发适合中国矿井的设备。
安全的瓦斯抽采不仅是一门科学,甚至是一门艺术。艺术家的成长是以经验和时间为基础的,通风和瓦斯专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时间来完善技艺。
三联生活周刊:先进的抽采技术能否意味着给煤矿的安全打了包票?
罗兰:解决或者说减少煤矿事故率是每个煤矿公司都面临的问题,在矿山行业发生最多的事故是塌方与瓦斯爆炸。虽然瓦斯爆炸发生的频率远远低于塌方,但瓦斯爆炸一旦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都非常巨大。
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和利用瓦斯,就是因为我们有最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经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过去10年中,在我们运营的12个矿井中,没有发生一例因为瓦斯爆炸而造成的人员死亡事件。
我们在捷克的分公司在过去的40年里,一直专注地从事瓦斯的抽取和利用,他们工作的地质条件与中国的大部分煤田非常相似。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把过去的经验移植到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防止瓦斯爆炸可能是中国的煤矿与顾世洁能合作的一个主要意向,但是另一方面,合作就要考虑投入产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罗兰:我们是一家依靠风险投资和基金发展的致力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公司,所以我们当然要保证盈利。合资公司将为山西省的煤炭企业带来多种好处,比如改善煤矿生产安全水平、消除瓦斯危害、提高煤炭产量,还可以改善抽采系统,通过抽采消除大部分煤矿瓦斯,从而降低对通风设备和能耗的要求。
煤矿瓦斯浓度达到商业利用水平,不仅可以为本地区提供可靠的电力和热力,还可以通过创新科技开发其他用途。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碳汇货币化带来的额外收益,提升了我们项目的可行性。第一批开发的100兆瓦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项目,每年消耗约2亿立方米(纯甲烷)煤矿瓦斯,年发电量7亿度,可以供20万家庭户使用,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相当于300万吨等值温室气体排放。
三联生活周刊:顾世洁能的产品和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是否仍存在障碍?
罗兰:困难肯定存在,毕竟,中国企业多年来建立了自己的业务模式。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就会有所改变。如果捷克几乎100%的煤炭工业、德国最大的瓦斯利用项目、欧洲其他各国以及很多国家的煤矿和垃圾填埋场主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我相信中国的瓦斯利用工业也将大有作为。
三联生活周刊:山西的煤炭储量占到全国的1/4,您如何看待未来的中国市场?
罗兰:我们当然知道中国煤炭市场无限的潜力,仅仅一个山西省就有中国煤炭储备总量的1/4,煤炭瓦斯储量超过中国的1/3。但是,作为一个来自欧洲的公司,我们首先要做好家庭作业,首先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按照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在今年完成一到两个煤矿的瓦斯抽采与利用,完成每个机组装机容量达到20兆到30兆瓦的发电量。令我们高兴的是,在与山西签订合同以后,其他省的一些煤矿企业也开始与我们接触,我可以告诉您,其中有来自贵州、河南、辽宁以及河北的一些煤炭企业。
三联生活周刊:瓦斯转化成能源这很好,但单纯从抽取、开发再利用方面看,肯定比使用煤炭价格要高,您是否意识到,也许一些煤矿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引入技术设备?
罗兰:《京都议定书》是一个框架协议,目的是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的西方工业国家都签署了这个协议,也就是说,他们要保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把本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预定的百分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从长远看,中国也一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环境资源遭受环境污染。据我了解,中国政府的能源主管部门也积极支持和推动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这应该算是大势所趋。
三联生活周刊:我看了你们公司的介绍:注册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营总部位于伦敦,在德国、瑞士、捷克有分公司,工作目标是全球市场。你们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创新型公司?
罗兰:顾世洁能的确就是一个创新型公司,现在的公司董事长克里斯·诺沃和我是这个公司的创建人。克里斯·诺沃当时是一个矿业大集团公司必和必拓的财务董事,我从德国克劳斯塔勒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能源行业工作,那是一所著名的矿业大学,后来我在德国一个热电厂工作的时候开始研究瓦斯,当时这个叫做G.A.S的公司在利用低品质能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谓低品质能源主要是煤矿和垃圾填埋场的瓦斯。2005年,我和克里斯·诺沃谈到了一些关于瓦斯业务的话题,后来他让我到伦敦探讨是否可能成立一个公司,我们还讨论了将来公司的营运模式以及一些市场专业问题,我们的事业就是这样从一个全新的想法开始了。
三联生活周刊:像顾世洁能这样一个从事能源开发、管理并交易的公司为什么要在阿姆斯特丹注册,在伦敦运营,而核心技术来自德国、瑞士和捷克?
罗兰:克里斯·诺沃居住在伦敦,我们成立公司的时候,没有资金,作为必和必拓的财务董事,他熟悉伦敦的金融业,知道在那里能找到投资人,这就是公司运营总部设立在伦敦的主要原因。公司成立时,我们得到了标准银行的资金,得到了30多个天使基金的个人资助,我们总共得到了500万欧元。一年以后的2006年12月,我们收购了德国的G.A.S公司。2007年5月,我们与捷克DBP公司合并,DBP是一个专门从事煤矿地表和地下瓦斯抽放、输送和销售的公司,这个公司已经有超过40年的历史。因为合并后的公司大股东总部位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所以顾世洁能国际有限公司就在阿姆斯特丹进行了注册,当然选择在阿姆斯特丹注册也有税收方面的考虑。
经过几年的发展,顾世洁能已经从原来的只有500万欧元启动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一个营业额超过6000万欧元、运营489个煤矿和235个填埋场、业务遍及8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瓦斯市场上,“GGI”已经是一个知名品牌。我们相信,通过和中国山西的合作,我们在全球瓦斯市场的地位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的公司介绍显示,顾世洁能在德国运营40多个矿井。德国政府是否提供了一定补贴?
罗兰:德国的矿井虽然基本关闭,但这并不意味着矿井不产生瓦斯。已经关闭的矿井依然会不断地产生瓦斯,而且这些瓦斯的随意排放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甚至造成公众威胁。因此德国政府决定把瓦斯的再利用纳入再生能源的范畴,这样一来,从事瓦斯开发和管理就能得到政府补贴,企业在得到盈利的同时还能为环境做出贡献。一般说,通过瓦斯产生的电能价格可能比使用传统方式得到的电能价格高一倍。通过瓦斯产生的电能和热能可以并网到当地城市电网,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运输所产生的浪费。
三联生活周刊:您除了在顾世洁能国际有限公司任职,还是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欧洲煤矿瓦斯专家组的主席,在这个位置上您是如何工作的?
罗兰:我曾经担任过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欧洲煤矿瓦斯专家组主席3年,现在还作为副主席负责一些具体的技术工作,我们去年12月曾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全球瓦斯专家的会议。作为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欧洲煤矿瓦斯专家组,我们这样的组织其实是一个煤炭业的利益代表,比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便详细了解煤炭行业关于瓦斯管理的最新技术,同时也了解煤炭企业的一些具体需求,我们非常欢迎来自中国的专家参与一些学术会议。眼下,我们正试图制定一个全球煤炭行业关于瓦斯开采利用的行业规范,希望能在2009年底制定出来。■
(文 / 李三) 局长煤炭眼中煤炭污染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能源煤炭能源煤层气瓦斯张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