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一个娃娃

作者:何潇

她不是一个娃娃0( 2月4日,在德国纽伦堡玩具博览会上展出的芭比娃娃 )

芭比马上50岁了,从外表上看,她仍然是不折不扣的IT女郎。今年,美泰公司推出了特别致敬版本的芭比,再次给她穿上了初出道时那身经典的黑白斑马条纹泳装,同时带着首次亮相时的标志性特征:金色的马尾辫,嘟嘟的红嘴唇,眼睛还是向下侧视着,但没了当年低眉顺眼的那份谦恭,更像个不可侵犯的女权主义者。设计师罗伯特·贝斯特在设计细节上做了处理,让她看起来像50年前3美元芭比的升级版。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今年的这个斑马连体衣芭比,同时推出了非裔美国籍的版本。1月,美国历史上首位非裔总统正式接管了白宫。“日烧肌复刻版”芭比此时的面世,意图有些明显,这就像她稍有增长的腰围一样,是“为了更好地符合当下的时尚标准”。

可可·夏奈儿说,到了50岁,女人的脸才真正是自己的。这句话可以放到麦当娜身上,却不能放到芭比身上。同样身为流行偶像,让50岁芭比的面孔在公众眼中持续青春不老,远不是一张缺乏操作性的天价美容清单那么简单,实际上,这个50岁小美女的养颜经,就是一部流行文化符号的制造史。就像《永远的芭比:一个玩偶的非官方传记》一书的作者、劳德(M.G.Lord)所认为的那样:“芭比或许是美国20世纪后期最有影响力的流行文化偶像。”

为了庆祝这个当家娃娃的50大寿,美泰公司花费重金,邀请50位知名时尚设计师为芭比操刀设计,在这份尚只露出冰山一角的名单中,人们已经看到了王薇薇、埃尔伯·艾尔巴斯等人的名字。阿苏莱出版社也特别推出了售价500美元的芭比纪念特刊,内有身着普拉达、卡尔·拉格菲尔德、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等品牌的芭比照片。从3月9日芭比生日的这天起,一系列庆祝活动也将正式拉开。美泰公司似乎在借此高调地向公众传递这个信息:体现了完美女性标准的芭比,是女孩们的终极向往,50年前是这样,50年后依然如此。这个意图,美泰公司在1959年,首次播放芭比商业广告的时候就已经传达过,当时的广告歌这样唱着:“芭比,美丽的芭比,我希望我就是你。”

等待芭比的,将是“一整年的派对”,以及全世界范围的狂欢:在美国,丝芙兰连锁店推出了芭比主题的美容产品;在中国上海,芭比的第一家中国旗舰店将正式开业;在法国巴黎,以芭比为主题的设计展将于本月展出,在著名的时尚小店科莱特(Colette)里,人们将看到芭比的纪念商品;在德国纽伦堡,人们看到了“默克尔芭比”,她显然减磅成功,瘦骨清相的模样,叫人完全认不出她就是当今的德国女总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伦敦和纽约两大时装周上,也出现了芭比的身影。有趣的是,在其老家美国的T台上,芭比遭遇了同样青春不老的对手——凯蒂猫(Hello Kitty)。当然,芭比是更为大牌的女主角,毕竟,她有着美泰公司花费10亿美元为其打造的全副行头,以及由50个设计师组成的时尚后援团。“但是,如果有嘴的话,34岁的凯蒂猫或许会这么反驳,”《纽约时报》的记者写道,“芭比实在太老了。”

情况果真如此吗?从市场传来的消息,像是在给芭比即将到来的50岁大寿当头一击。本月2日,美泰公司公布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公司净盈利下降46%,从上年同期的3.29亿美元降至1.76亿美元。作为其明星产品的芭比,没能拯救公司,该季度销售额下降了21%,全年销售总额下降了9%。“玩具销售也不能在经济衰退中得到幸免。”尼达姆公司的分析员这样分析。

她不是一个娃娃1( 贝兹的前卫、另类、时尚造型,深得女孩青睐 )

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不能解释一切。实际上,芭比的地位受到众多年轻娃娃的挑战,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在许多十几岁的女孩眼中,芭比已经成了一个婴儿玩具,而一些年纪更小的女孩,也受到姐姐们的影响,开始与芭比疏远。在芭比的对手中,给她造成最大威胁的,是美泰公司的竞争对手MGA公司生产的一个名为贝兹(Bratz)的娃娃。2001年,贝兹首度亮相,很快,这个酷感十足、作风前卫的娃娃就大受欢迎,成为女孩们的新宠,风头一度盖过芭比。尽管在去年,美泰公司在长达4年的官司中最终击败了MGA公司,成功争取到加州联邦法官下令MGA公司停止生产及销售贝兹娃娃,但一个事实是明显的:贝兹,及其代表的年轻一代娃娃,具有芭比所没有的优势——更符合时代。

芭比第一次以一个成人的形象出现在儿童市场的时候,一位母亲把这个娃娃称为“爸爸的玩偶”,因为“它们实在太性感了,应该是男人酒吧里的装饰品”。1956年,当露丝·汉德勒(Ruth Handler)把丽莉(Bild Lilli)从德国带回加利福尼亚,开始其变身过程时,这个“做一个有胸部的娃娃”的念头吓坏了美泰公司的同事。最早出现在报纸漫画连载里的丽莉,是一个11英寸高的性感女郎,金发、红唇、眼神挑逗,像足了一个善于使用甜蜜身体向“甜心爹地”换取好处的淘金女郎。但在漫画里,这个战后的工作女郎从未这么干过,这个姑娘为人调皮、野心勃勃、爱说俏皮话,谈起性来口无遮拦,但从不屑于与阔佬们厮混。1955年,丽莉娃娃开始在德国售卖,是满足男人幻想的产物,并不适合给孩子们。

早期的市场调查表明,外表形似丽莉的芭比引起了父母的不悦,这主要是因为她那过于高耸的胸部。第一批芭比有正常女性不可企及的三围,统计数据是36-18-33。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芭比诞生的时间与海伦·布朗(Helen Brown)提出“大都会女郎”(Cosmo Girl)的时间十分接近,这或许因为相同的时代原因。1962年,也就是芭比面世之后的第三年,布朗出版了著名的《性与单身女孩》。在书里,她声称,单身女人是“我们时代最新潮的魅力女郎”。从某种程度上说,布朗提升了芭比娃娃的标准。作为单身女郎的芭比,是个完美的“大都会女郎”:性感,女人味,因为过于粉红,甚至带着些许反讽式的幽默。

玛丽·罗杰斯(Mary Rogers)在《芭比文化》一书中用了社会学家康奈尔(R.W.Connell)的一个词来形容芭比的这个特征:被强调的女性化。这种简单的“终极女性化”特征,在高速发展、变化莫测的当下社会,又隐喻着什么呢?“这个偶像的隐喻是,女人可以在展现所有传统女性特征——譬如仪态和美德——的同时,在男性统治的社会里获得成功,同时保持着持久不变的女性特征。”尽管在如阿瑞尔·雷维(Ariel Levy)这样的女权主义者看来,这只是一种“口红女权主义”。

“像所有的文化偶像一样,芭比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在《芭比文化》的结尾处,玛丽·罗杰斯这样写道。这个传递着理想美貌和消费主义双重信息的芭比,关于她的争论从未停歇过。支持者将她看成是女权主义的先驱,追求的是独立精神、事业发展,而不是生儿育女之道;反对她的,指责其缺乏个性、消费主义、思想空洞,并带着某种程度的性隐喻,“对于儿童而言,这是一个可怕的玩具”。“芭比所引发的强烈情感并非全是热爱。”劳德在《永远的芭比》里说,“有一个热情向女儿推荐芭比的母亲,就有一个试图禁止芭比进门的母亲;有一个金发碧眼的拉拉队队长,高耸着胸部进入一个夸张的性别角色,就有另一个重新打开食欲、大快朵颐的姑娘拒穿连衣裙,并把自身的全部磨难都归咎于芭比;有一个芭比收藏家将收藏过程视为远胜言语,就必定有一个诗人、小说家或艺术家,将芭比看做一种灵感和隐喻——它传递着阶级不平等的信息,以及童年性别意识的稍纵即逝。”■

(文 / 何潇) 芭比娃娃不是一个芭比玩具贝兹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