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务员入职记

作者:葛维樱

包涛今年78岁了,他18岁成为当时接管沈阳的几千名行政人员之一,从1948年11月2日随东北行政委员会进入沈阳后,再也没离开过。那时他生长的哈尔滨已经解放,他出生在“地主家庭,伯父还在伪满任过职,成分挺复杂”,但得到哈三中保送,进了专为接管沈阳培养年轻干部的“东北行政学习班”。“内容大多是政治上的讨论,苏美、中苏、中美关系、辽沈战役,还有报纸。”

1948年10月27日张闻天在哈尔滨大光明电影院开会的场景,是包涛叙述沈阳记忆的起点,“一进会场超过1000人,没见什么军人,都是些斯文的青年。会场中嗡嗡隆隆,大家都在讨论两个字‘沈阳’。我的热情好像在那时到了一个点,大家都说,前方部队已经开过去了,过了沈阳,不就是关内吗?”人群就此出发去沈阳。

“当时开会讲的是,解放沈阳可不是破坏,不能动一草一木,一针一线。这次可不像过去,攻打一个城市再放弃,这次这个城市,是我们自己的了。”于是,那种小心翼翼的喜悦心情就一直围绕着包涛。从哈尔滨出来,他们坐的是专列,专列上全是去接管沈阳的公务员,“在火车上分配,我被分在张学思领导的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办公厅”。10月29日火车到四平,四平战役刚打完,“我们每人发了一支手枪,20发子弹。可我还不会打呢”。每人还发了一个缝在黄棉袄上的标志,“沈阳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入城许可证”。四平到沈阳不再通火车,转乘汽车,“在城边正好看见一百来人的国民党残兵被解放军押过来”,那是他生平唯一一次目睹“解放战争”,“还是一个完结的镜头”。

11月1日23点,包涛他们到达沈阳市中心的大和旅馆。“解放军已经接管了那里,我们被照顾在一楼大厅睡觉,还发了美军装备,鸭绒衬里的睡袋,有拉链的。”包涛说他当时并不知道大和旅馆是当时沈阳市最豪华的宾馆,睡在漂亮的地毯上,“心里挺好奇的,却又没处问”。第二天一早吃了到沈阳的第一顿饭,“在哈尔滨一直吃粗粮,从这顿起,改细粮了”。

吃完饭他执行了入职第一个任务,前往接收“东北行辕剿匪司令部”。“我们去接收的时候,已经有30多个解放军在那里了,看看里面,没人也没文件,家具倒是整整齐齐的。”同一天中午,停课多时的东北大学也被包涛他们接收,“还有几十个大学生在那瞅我们,既没欢迎,也没反抗,看得出来他们还存着犹疑。我们迅速就分好了,民政、教育、农业、商业各占一块地方,这就是辽宁省政府的雏形。我们把东北大学当作办公地和宿舍,半年多才搬进沈阳市”。半年里,包涛说他过着早上6点起床学习、7点上班,晚上18点下班继续学习的生活。“进沈阳后,我们的学习非常紧张,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忙忙碌碌。领导说,沈阳是重工业城市,一切都极其陌生。”

农村家庭出身的刘丕中的记忆,则代表1948年11月2日更多数到达者对沈阳的印象。“好高的楼,有7层!”刘丕中说他面对那时赫赫有名的带电梯的“东北旅社”的时候,他只是个17岁的孩子,“从中朝边界的一个村子里考到东北军政大学的辽东分校学习,然后进了东北军区司令部做文书”。刘丕中的辽东分校设立在县城,他说他初次来到大城市的兴奋完全投射在沈阳。“我们穿的是军装的‘二尺半’,上衣耷拉在膝盖上一点的位置,宽大松散,鞋子是厚底的土布鞋,和国民党、日本人的形象完全不一样。进城时候,沈阳的老百姓笑我们是土八路。”但刘丕中丝毫没有胆怯自卑,“上学的时候正好国民党五十八师降兵被送到我们学校改造,我们整天辩论美苏关系,穿得好看不一定赢”。

除了东北旅社,卫立煌在沈阳的独栋4层小楼也被刘丕中的单位接管。“他接替陈诚在那里没住几个月,一看就不想在那里久住,摆设都很旧了,但是钢琴却很漂亮,和大和旅馆的一样。吊灯、地毯、沙发这些东西,甚至还不如东北旅社,唯一好的是二层楼巨大的阳台是个篮球场,据说很得他喜欢。”这里曾是东北军区第二招待所,现在被企业挪占。刘丕中说,当时接待处办公在这栋楼,住在东北旅社,“当时部队还是保持着以前的作风,沈阳接管时有不少卧车,可他们依然是用吉普,说钻卧车费劲,哪像个军人?”2003年拆掉的东北旅社是1936年日本修建的奉天大酒店,有360多套大小不等的套房,国民党接收后一直用作高级军官和家属宿舍,解放前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旅社都是沈阳市的最高建筑物。

刘丕中被分配在东北军区司令部四处(接待处)工作,按照规定,东北旅社当时住的是营至师级干部及家属,“来往人员太多,师级吃小灶,营级以上是中灶,还有和部队失散了来找的,老婆孩子找丈夫的,全都归我们管”。每天早上刘丕中要给领导们送报纸,来到沈阳物资相对稳定,军官们都有烟酒糖茶的固定供给,刘丕中说,“每月半斤茶叶,一斤白糖,酒和烟是东北当地最便宜的牌子。我们都知道只有林彪请客有茅台,别的都一样”。6层以上房间更大一点,走廊和屋里都铺上了红色地毯,让人走路没声音。更让刘丕中津津乐道的回忆是,“有一个小战士第一次使用抽水式的厕所,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是机关,一拉绳水流哗流个不停,‘我把水弄坏啦!’吓得直叫大家来看”。

“在入住之前,我们先进行了一番彻底清查,当时反敌反特的警惕性还很高,社会秩序说好也不是很好,晚上零星的枪声还是有的。来东北旅社的都是高级军官和家人,我当时年纪轻级别低,只知道有贺子珍的孩子。”为期一个月的“管道检查”,名义上是整修暖气和水管,实际上在“所有家具、墙壁和楼层的暗处进行清查,怕被投毒”。结果,毒没找到,却在暖气片内部发现了大量的金条和手枪。“都包得严严实实藏在暖气里,一打开暖气片都藏得满满的,我们估计是国民党军官家属逃跑的时候来不及带走了,但还以为会回来,只是没想到他们那么不约而同。”除了这些,还清理出鸦片、女式内衣、避孕套等各种刘丕中没见过的“垃圾”,到现在刘丕中一想起来还是一脸嫌弃的表情,“我们全都特别鄙夷,大家很喜欢讨论,看国民党怎么过日子的,脏!当时规定,无论搜出什么全部上交组织。”一段时间过后,刘丕中的一个同事忽然被查出贪污了暖气里的“金溜子”,“那时震动很大,大家忽然就不再议论和猜测国民党的生活了”。

刘丕中还有一个任务,在他还不明白为什么的时候,领导已经派他将哈尔滨京剧团的几个台柱子带到沈阳来。“我想我是司令部接待处的,带着京剧演员多不方便,没想到后来和文艺团体接触得那么多!”来自哈尔滨的著名青衣秦友梅等人刚来沈阳,就住在东北旅社的7层,后来他们组建了沈阳市京剧团。“在7层我们还设了个小舞台,刚一进城就唱起了京剧,让各处领导来看。”刘丕中说。他接到的另一个陌生任务是,接管东北电影院。

1938年5月,日本人滨口嘉太仿照当时日本东京最大的电影院“银座”,在沈阳建造一个面积3840平方米、坐席1900个的4层影剧院“大陆剧场”,场内有冷风、暖气,连同地下室小影院可共容纳2400人,号称“东亚第一大影院”,并且是国内少数几个能播放有声电影的影院。“第一次进去就被里面3层的观众席和椭圆形的柔和曲线吸引住了,那个开场铃特别好听,不像一般刺耳的铃铃声,而是浑圆悠扬的钟声,敲得人心里很安静。”东北电影院在伪满时期是关东军娱乐的主要场所,也是关东军开大会的地方。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改为“东北电影院”,沈阳市里容纳千人左右的大型影院有“新光”、“光路”、“亚洲”等等,小影院则随处皆是,票价和条件以“东北”为首。

刘丕中不记得东北电影院重开的时间,但是他开始负责发放源源不绝的电影票。“我们叫接待券,每星期都至少有3场电影,一定要按时发到人家手里。大部分是苏联电影,那阵子电影和京剧表演都多了起来。到了电影院,灯光全亮,好像星空一样漂亮,尤其是刚进城市的家属们最喜欢了。我负责军区司令部的所有电影票,还有一部分是政府机关的,但是东北电影院归我们接收,还是以服务军队为主体的。”

刘丕中说他能够发放给家属的物资极有限,“甚至没有多余的卫生纸”。但是当时的沈阳物资流通迅速恢复,刘丕中说完全不用发愁女眷们的用度。

几大百货店重新开张,其中1932年由日本人修建的“满毛”(后称第一百货商场),在1948年被沈阳市商业局接管。李淑英正是在接管时期被招入“一百”,“我们管‘一百’叫‘满毛’”。其实真正的满蒙毛织株式会社是在1918年由日本人投资4000万元建立的,当时英国不再向外出口羊毛,日本转向利用中国的羊毛原料生产纺织品。除了百货,更重要的是会社、化工厂、纤维研究所,受关东州都督府保护,以东省拓殖株式会社和“满铁”为后盾,由关东军少将椎名义雄任社长,是东北最大实业之一,直接统辖日资在天津、蒙古和北平的纺织企业,在东京、大阪、朝鲜都开有百货分店,也是当时中国指定销售“奢侈品”的4个商店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经理酗酒引爆炸弹,将商店炸毁。中国老板在原址重建后,老百姓却依然叫“满毛”。

1948年“满毛”被沈阳市政府商业局接管成了“第一百货”。“我们穿着宽大的工作服上了岗,批发来的东西什么都有,国营商场利润不能超过15%,所以我们变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因为战乱萧条了几年的5层楼,又重新挂上了霓虹灯,擦亮了地板,看的人心里好快乐。”李淑英说她当时的业余生活是在5楼的舞厅里跳舞,“我们‘一百’的舞厅是全沈阳最好的,漂亮姑娘最多,刚解放全市就两个舞厅,还有一个在军区招待所”。

此前只听京剧的刘丕中这时也迅速学会了华尔兹和探戈,然后,“为了组建文工团,司令部给我2亿元东北币去北京买西洋乐器”。李淑英说她每天收到的货币有3种,“东北币、流通券和工薪分,找钱的时候我就问,要券要分?算账我们也算不清,全都交给银行就行了”。她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当时秋林百货的制服漂亮得多,因为秋林是白俄开的,营业员都是白俄姑娘”。成立于1906年的秋林一开始是俄国人开的,1933年卖给英国,汇丰银行和中国的买卖在其中也有股份,到了日伪时期被夺走,日本战败又被苏联接管。沈阳解放后,秋林依然是苏联产业,“我们是不允许穿白色领子的,但他们有蓝色套裙和白色衬衣,还可以化妆”。直到1953年,苏联才将秋林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中国政府。(文 / 葛维樱) 秋林公务员职记刘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