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碧的音乐基因与碳酸饮料中国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08年12月10日,雪碧中国流行音乐原创排行榜在北京举行发布会 )
可乐还是雪碧?对某些咖啡因敏感者来说,这个问题比“可口还是百事”更容易回答。作为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核心品牌之一,从2007年开始,雪碧已在市场份额上一跃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碳酸饮料品牌,到2008年9月,中国市场更超越美国成为雪碧全球第一大销量市场。“2007年雪碧全球新增销量的60%来自中国,2008年尽管有金融风暴的影响,我们估计中国仍然将在销售增长中贡献超过60%。”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雪碧品牌市场总监马文告诉本刊记者。
即使对雪碧来说,能够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拔得头筹也是一个全新的变化。“雪碧在可口可乐中国销量中已经占到了1/3,在中国柠檬味碳酸饮料的市场规模比其他国家更大。”马文告诉本刊记者,“雪碧在全球的年增长率是个位数,已经高于整个碳酸饮料市场的发展速度,而在中国我们的年平均增长达到了15%,估计在未来3年内仍然会保持这一速度。”要理解雪碧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审视,可口可乐旗下的35个装瓶厂确保了消费者走进每一家街头小店都能买到雪碧,但这并非雪碧独有。实际上,在分销和经营系统之外,独特的营销策略是雪碧赢得细分市场的关键。“就像那句深入人心的‘晶晶亮、透心凉’,清凉解渴正是雪碧希望消费者提到我们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包括在广告中大打美食牌以吸引那些餐厅里需要“解渴”的消费者,而近年来坚持的音乐营销则是雪碧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键,“利用音乐平台,我们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
与适合更广泛年龄层的可口可乐不同,在中国雪碧更多瞄准了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被认为是最具活力和消费潜力的人群。“选择音乐营销首先是考虑到音乐在年轻人生活中的地位,此外音乐也非常符合雪碧‘自由表达、无拘无束’的品牌特性。”据马文透露,即将揭幕的“雪碧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已有8年历史,雪碧与江苏卫视合作的“绝对唱响”、“名师高徒”则走平民路线,鼓励年轻人用音乐勇于表达自我。有趣的是,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公司同样选择了音乐营销,当不止一家饮料品牌活跃于音乐排行榜和唱片公司之间时,如何让消费者记住雪碧?“让品牌沟通更有效的关键在于如何更贴近消费者的生活,进一步让品牌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马文告诉本刊记者,“音乐营销更多是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对品牌的认同和忠诚度,这并不是一两年能够达到的。当消费者认为品牌与音乐的关联呈上升趋势时,他们对品牌的认同和偏好程度也在上升。”
快速消费品行业面对的消费者被公认为最喜新厌旧的人群,每家公司都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频繁推出新产品以免被顾客抛弃。然而“实际上人们消费饮料时口味需求只是一方面,更多是情感需求”。自从1984年进入中国以来,雪碧至今只推出过一款新口味“冰薄荷”,“你可以看到我们在产品口味上的变化非常少”。马文承认,已有25年历史的老品牌雪碧现在必须面对果汁、茶饮料、功能饮料等众多后起之秀的竞争压力,如何保持新鲜感是雪碧面临的最大挑战,但这并不等于产品本身需要频繁改变。“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也购买了品牌背后的内涵和它所代表的价值观。”马文将雪碧的成功归结为“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更新和调整品牌策略,确保紧跟消费者的变化”。
尽管中国人对碳酸饮料热情依旧,但在可口可乐的本土市场上碳酸饮料增长已经开始放缓。可口可乐2008年10月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全球销量增长5%,其中海外市场增幅达到7%,特别是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地销售强劲,但北美市场销售有所下滑。“美国是碳酸饮料最早发展的市场,基数非常庞大,增长速度肯定比不上新兴市场。”马文对此解释说,“饮料市场的多样化趋势非常明显,人们希望有不同饮料适应餐饮、社交、运动等不同场合,而碳酸饮料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有其不可替代性,在中国它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马文告诉本刊记者,以年人均饮用量看,在中国每人每年喝掉24瓶可口可乐旗下产品,菲律宾超过140瓶,拉美国家则高达400瓶,“尽管年人均饮用量只有24瓶,中国的整体销量仍然在可口可乐全球排到了第4位,所以你很容易理解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值有多高”。
(文 / 黄燕) 雪碧商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