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节变幻的天空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在季节变幻的天空里0曼哈顿街上奇特的金属折墙

文 / 林鹤

曼哈顿的建筑成团成群,出名的不少,真正优秀的并不很多。曼哈顿的建筑密度太大,后来者想在这儿插进一根针都不容易。曼哈顿寸土寸金的地方,建筑以商业为主,此外尚能立得住的就得是MoMA般名号的文化巨头。一家“流浪”了40年的“小”博物馆,想在曼哈顿立起一座值得称道的本部来,可不是太难?

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从1961年开始创办,原名里起先还有个“早期”的前缀,显见得是取了“土风古人”的路数,像是甘于闪在宏大框架以外,只做些拾遗补缺的收集工作,没打算做出什么了不起的动静来。若非托福现代主义逐渐站稳脚跟,扩大了艺术的范畴,这“民俗”一派要想跳脱物质遗产的身份,升格成博物馆艺术品,可不是鼓动唇舌随便吹吹牛就办得到的。对应着这般自我定位,它对开馆的建筑本身也一直都不存什么雄心壮志。1963年9月底首次面向公众的时候,它只在53街上租了某家联排式住宅有客厅的那层楼。1979年这家博物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产业,在53街租屋的隔壁向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买下了相邻的两座联排式住宅。此后直延宕到80年代末,为自己兴建固定展馆才排上了日程。为此,它不惜又过了4年居无定所四海巡游的日子,腾出53街的产业预备夷平了盖新楼。考察过30多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后,民间艺术博物馆挑中了托德·威廉斯-比莉·钱(钱以佳)合作事务所来做设计。

新楼的建筑面积将近2800平方米,在地下两层里放着大讲堂和研习空间,首层除了门厅之外还有博物馆的商店,二层有间咖啡厅,三至六层则是一水儿的展览空间。身为一座博物馆,虽然藏品无非下里巴人的手工艺,毕竟也该堂皇些才好,这规模终归是有点儿小了。

不单建筑面积有限,另一点更严重地危及这座博物馆的体面:它占用的地段先天不足。新楼的地盘即原先那两座联排式住宅的宅基地,能有多大呢?统共临街的面宽只有12.2米,倒是标准的联排式住宅开间乘以2的尺寸,可拿来做博物馆岂非儿戏!再则地段进深也不足30米,真正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阵势,恰合了这家博物馆的“小”。不过,虽然立足局促,民间艺术博物馆却是曼哈顿地区自从1966年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建成以来第一座新建博物馆,被选中的威廉斯和钱也是第一次涉足这片老牌社区,该花的心思可一点都不敢少。

如此这般的夹缝地段,又在曼哈顿的玻璃丛林间,建筑师最省事的做法自然是利用前立面、后山墙做出两面玻璃幕墙来,把其间的各个楼层都完全敞开,听任馆方随时更改展览布置,自由安排布局。这么做也与曼哈顿一带的现代主义建筑环境最搭调。笼统说来威廉斯和钱确实是把各个楼层都开敞着,而他们的方案其实在细微处另藏玄机。

​在季节变幻的天空里1吹拔边上的布展方式

大概是觉得这狭长的夹缝地段实在是狭长得无可救药,无论用什么手段都难以掩饰它的狭长态势,建筑师素性把狭长推为设计中的第一特征,所有空间走向都顺着狭长的一路走。自门斗外稍一转折进得门厅,一眼便可望尽整个建筑的进深,直接就让你看到最深处的山墙那张平坦没有表情的白脸。夹持在左右的,近处分别有博物馆的商店和消防楼梯及电梯,远处左边有上楼的正经主楼梯,都用了或直或折或通高或半截然而均顺势走了长向的墙,加剧了劈削空间的划分感。这强烈的导向性自会领着人直奔最深处的主楼梯落地处去,迤逦上楼时既可以在挑空中庭边的咖啡座略作逗留,也可以不歇气地直抵展览各层。除了门厅和咖啡厅所在的两层而外,楼上诸层都自后山墙界线处向内收退了大约6米,既为底下两层留出了一截能安装平铺天窗的屋顶,又让楼上四层脱离了后面邻居的包围,有了一面完全可以开窗透光的玻璃幕墙。要知道,民间艺术博物馆离MoMA极近,等MoMA扩建完成之后它不临街的三面都处在MoMA的环抱之中,如果不做此收退,它就只好死靠临街立面那一边去开窗啦。为了增加窗户数量,楼顶上还做了大折角的斜面天窗,更是从第五个面另谋采光之道的机巧。

何以楼顶的天窗能起大作用?站在门厅里抬头仰望,即可发现个中关窍。从门厅一直到顶的六层楼间,左右挪移着、收放着,挖出了一道又一道狭长的吹拔,错落地让楼顶洒下的光线穿透诸层,照彻了整个博物馆。三楼是第一层展厅,也是切削平面时做得最客气的一层,一方面,它照搬了门厅层的消防楼梯电梯组合和主楼梯;另一方面,它又在平面的正中位置上沿着狭长的走势立起前后均悬空的一道隔墙,只把右手半边留来布置展廊。这一笔之奇在于,这群楼梯电梯原本至多只需占用三成楼面,立起独立的隔墙以后展览空间却只剩下了一半,而且无端多出了走道面积,地方已经很紧张了,建筑师何以挥霍得一点不心疼呢?左手半边放好了楼梯电梯以外的走道本还能有少许宽度,他们可又贴着中线那道隔墙拉出了细细窄窄的一小绺吹拔,把走道裁剪到博物馆室内交通的底限。再向楼上去,四楼不但拷贝了三楼的浪费,更在右手半边多占了几乎一半的宽度,新开了又一道极宽的直跑楼梯。就这区区不到300平方米的楼面上,现在竟然同时有3架楼梯和1台电梯,无论如何不能以理性衡之。五楼比四楼变本加厉地贴着右界墙再架起一道不容错身的窄楼梯,与楼下诸梯的混凝土质地不同,这一番是用了架空的木踏板,算是最细巧经济的一笔赘饰。越夸张其挥霍的是,五楼有样学样地抄了楼下的吹拔还嫌不够,更在横头里把吹拔拐出个脖子来,挖的空洞更大了。至于顶楼,内核里从四楼开始的宽楼梯并不上楼来,可也没省下这一大片面积好布置展厅,倒是可钉可铆地照尺寸挖出又一大片吹拔,让整层楼面变成了围绕着这个大吹拔的回廊而已。

​在季节变幻的天空里2皮质的风向标守着上楼的路

所以,走完这座博物馆的小小展示空间甚至不需整个上午,却颇有参观者抱怨其中的逼仄拥挤,其实并不是多么热门的一家博物馆呢,行程仓皇的观光客势必顾不得登门。

细端详下来,这座建筑是换花样用上了楼梯、吹拔等等虚的元素,替代了古典建筑里实墙的作用,把空间划分成零散的片段。好在,分隔元素既都是虚的,视线仍然连通,不但本层内然,即如楼上楼下的连通也都做到极端,一点儿也不介意被人愈发看破了这家博物馆的“小”。或曰,正是因为它小,所以宁可让人一眼看遍六层空间,凑出个“大”么?

​在季节变幻的天空里3细窄的楼梯和紧凑的空间带出几分居家的亲切

其实上文的解说故意略去了展品的安放特点。民间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以小件居多,过于豪阔的展览格局反而未必得当。建筑师零碎分割空间后,用这无数楼梯吹拔的交错做出了无数犄角旮旯的小凸凹,随时随地状若不经意地安排下一两件展品,却比常规的博物馆布展方式平添了许多惊喜。在核心里加多一道隔墙其实意在增加大片的布展墙面,诸多楼梯之侧也都悬满物件,颇有些重要展品就立在你上楼的路边。为小展品预备的观看距离本无需大,贴着隔墙切出吹拔正好做了展品前的隔离。站在这座博物馆里,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上下眺望时都会觉得琳琅满目目不暇给,稍转身,又可定睛打量眼皮底下这一件,其间收放节奏的变换跳转正是拜了建筑师的雕镂之功。

说了这么半天内部空间,还不知民间艺术博物馆从大街上看是个什么模样?

有了后山墙上的玻璃幕墙,有了二楼顶和六楼顶的大片天窗,立面的这一道真能用来开窗的墙面才被解放出来,不必也操着曼哈顿习惯了的玻璃音调。矩形立面以内凹折线打破沉闷,挝成三片,其间脱开的夹缝里正好镶嵌几溜儿玻璃与大街上互通几许光亮。除此些微薄脆处,26米高的整个立面满铺着63片耐磨硅黄铜板,以斑驳的隐约反光和古怪的暗沉色调捕捉着四时天光云影的游移。

室内的散碎玲珑、外墙的古怪面材,都不是博物馆建筑里习见的手段,让这座极小的房子在曼哈顿的庸凡楼群里显得不同凡响。它的奇特起于民间艺术博物馆本身的小,收于建筑师在业内的新。这两条碰在一起,经常能减少诸多杂念带来的压力,释放出设计者的灵气,成就一件出人意料的好作品,未必石破天惊,却能推着我们的想象力再迈一小步。 变幻季节变幻博物馆设计曼哈顿艺术天空建筑楼梯室内楼梯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