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平街战局和得失
作者:蔡伟1946年3月31日,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在东北几乎全部精锐,以5个军11个师的兵力由沈阳地区沿中长路和安沈路向北满和南满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曾参加滇缅作战的新1军由孙立人指挥,号称威虎军的第71军由陈明仁指挥,从沈阳北攻四平。另一路新编第6军由曾在法国圣西尔军校深造的著名将领廖耀湘指挥,在第52军配合下,从沈阳向鞍山、本溪等南满工业区发动进攻。杜聿明的目标最终是将民主联军主力压迫于松花江南岸予以消灭。
国共争夺东北原因不言自明。东北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近代化工业地区。对于共产党而言,则是背靠苏联的绝佳战略要地。1946年关内战场,各解放区不但被国民党军围攻、割裂,更重要的是严重缺乏现代工业。相较之下,“二战”末期大量接受美国军援的国民党军主力,其火力已经超过当时很多日军。为此毛泽东在解放区被围攻时仍然腾出手,将“二三十个旅,十五万到二十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满洲去”的战略决策付诸实施,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革命不可能独立完成。他认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然而国民党军依靠现代化的空运和海军,迅速在东北调集了7个军队番号,包括国民党军五大王牌中的两支——新1军和新6军,13军和71军也全系美械装备。但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只有20万人左右,东北民主联军在收编大量伪满军队和地方闲杂武装后却有40万人。毛泽东当时设想是试图用四平和本溪锁住国民党通往北满、西满和南满的大门,于是四平就成为必争之地。长春作为当时东北最大的城市、伪满的首都,在东北有重要的象征价值。在民主联军夺取长春后,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的四平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杜聿明对四平的进攻一开始并不顺利:新1军沿中长铁路从正南开始向北推进,71军则从左路迂回,试图从四平以西的八面城发起进攻。1946年的东北虽有中国当时最密集的交通网,但3、4月的冰雪天气,还是让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在泥泞的土路上行动迟缓。林彪将所有部队从四平东部的火石岭山地向西摆开,穿越四平南一直延伸到八面城,形成一条百里防线。共产党将领们后来回忆说,在这条防线上集中了当时北满几乎能聚集的精锐部队,但防线其实并没有纵深。一旦被突破,将会是灾难性后果。
国共战线本是四平和本溪两条。林彪在四平和本溪驻守了几乎相等的兵力:3纵和4纵驻本溪,其余主力则在四平以北。具体部署是以民主联军第3师10旅在铁岭以北、四平以南地区采取运动防御,掩护第1、第2师,第7纵队、第3师7旅、8旅主力和独立旅等向四平集中。以南满第3、第4纵队及保3旅等部担任本溪地区作战,以山东第7师主力等部夺取长春,以第359旅等部夺取哈尔滨,以第3师1部夺取齐齐哈尔。两军对阵,杜聿明在1946年采用了正确的策略:先南后北。在兵力不足、进攻四平缺乏进展的情况下,从关内空运来的廖耀湘新6军被迅速调往本溪,此时林彪却试图将本溪的3纵调到进攻四平的国民党新1军背后进行夹击。本溪防线迅速告失。而此时新6军再次迅速被杜聿明调往四平战场,国民党军在两处都形成了优势兵力。
国民党军新1军、第71军(欠88师)占领开原、法库后,于4月上旬继续向四平方向进攻。虽然4月16日,民主联军集中山东第1师、第7纵队、第3师第8旅等部,以优势兵力在四平西南的大洼、金山堡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71军第87师大部。但民主联军在四平6个师的机动兵力,并不足以吃掉兵力日益集中的国民党精锐。5月17日新1军已经进至四平以东、以南地区,形成对四平街的弧形包围。
尽管如此,兵力占优的国民党新6军和71军几乎没在阵地战中占到便宜。不过决定性的突破被廖耀湘的新6军实现了。他以600辆汽车将主力大纵深插入民主联军东部防线,5月18日,黄克诚所属、林彪直接指挥的精锐部队西满3师7旅19团在新6军波浪式攻击下,最终失守四平东南制高点塔子山。林彪当天紧急致电东北局并告中央电:“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民主联军最精锐部队之一的3师10旅前往增援,却因为误信了老乡的话而未能及时赶到。四平面临合围。
毛泽东曾经号召化“四平街为东方的马德里”。林彪执行了毛泽东的战略最终先斩后奏撤出四平。5月18日塔子山失守后,林彪致电中央和东北局:“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车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战斗其实已经在当日停止。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后,国民党炮兵仍在对空无一人的阵地猛烈轰击。民主联军未能守住四平,却完成了一次敦刻尔克式的撤退,或许还要加上隆美尔在阿拉曼的迅捷。廖耀湘得到了民主联军“投诚”的“前总”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的情报,了解到林彪部队严重丧失战斗力,准备在四平以北的公主岭建立新防线。林彪却果断改变计划,远撤到松花江以北。5月19日国民党军占领的四平街其实是一座空城。民主联军退至松花江以北,保存了主力,也稳定了北满这个重要的根据地。 战局四平街历史中国近代史国民党杜聿明东北民主联军军事战争林彪得失廖耀湘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