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心:由仕而商,再而藏
作者:邹剑宇( 紫光阁功臣像 )
寒冬清晨,记者经过太原显旧的城区,赶到赵心住所,一栋貌似普通的住宅楼的二楼。门里是若干厅室卫厨的赵家。赵心请记者吃家庭早餐,有疙瘩汤、酱肉和鸡蛋面饼。
赵家的书房内,有一条细犬不断进出,赵心说:“郎世宁画的犬,10条里有8条是它(这个品种)。别看它长得细小,到郊区把车开到60迈它都能跟上。”细犬聪明,进出屋门都是自己扒开门锁。细犬凑到赵心身边,他拿了块肉,细犬嚼了一口吐出来,反复几次就是不肯下咽,赵心只好撕下一块面饼,它吃得飞快。“这年头,狗都不吃肉了。”赵心说。
赵心是太原有名的“东海海鲜”酒楼的老主顾,鱼贝之余,一种原本是员工食堂卖的粉丝、肉丝、蔬菜馅儿包子因为他的缘故成了酒楼著名点心,晚到的客人都吃不上。北京的“阿一鲍鱼”是京城人物气候的一个晴雨表,多年来客人换了一轮又一轮,赵心至今依然是它不变的老主顾,饱尝鲍鱼之外赵心还给这里的菜谱上添加了一道菜,炒饼。说起这炒饼,赵心十分得意,不亚于他从美国、香港地区重金收购回来的乾隆御笔。
饭后,赵心首先搬出一个冬瓜罐,那是1983年他花了180元买的一对中的一个,作为他开始收藏的纪念物。之后若干年,每到周末赵心和很多收藏人一样,约朋友流连于文物市场和乡间民居,期望能找到绝世宝贝,“几千元几千元地买,买到了不少垃圾”。
赵心1952年出生于山西,当过兵、做过农民、工人,工程师、经济师,后入政府,级别最高时曾到处级(时为80年代初),按照古代官员品级论为第七品,或可拥有、使用一枚“知县”方印。
( 齐白石,直心居士(寿山红花芙蓉石) 边款为“齐璜”,“直心居士”乃齐白石为友人夏寿田所刻。夏寿田,字午诒,号 直心居士、德居士。曾中戊戌榜眼,后随曹锟,任其秘书。白石老人初到京华, 人事生疏,经夏寿田引荐与曹锟结识。后来齐白石也曾多次提及夏寿田对他的提 携和帮助。此印大约为20年代所作,正是白石老人篆刻艺术巅峰时期。2006秋 拍成交价格26.18万元 )
90年代初,赵心移居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商人,煤炭、电力等各种生意无所不做。1997年,赵心出售了手上全部产业,专心开始收藏和锻炼身体,平时不在家里摩玩古董就是飞到各地的高尔夫球场。2006年和2007年1月,赵心在球场分别都打出了一竿进洞的幸运球,证书和他的古董参考书并列于书架上。
说到收藏,他最推举明朝商人项元汴。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等,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大商贾。项元汴所藏书法、名画以及鼎彝玉石,甲于海内。
赵心推崇项元汴的除了收藏之外,还有项元汴的身世,以及那个养富的时代。如果不是后来清军入关,顺治三年(1645)清兵攻占嘉兴,项家藏品尽被千夫长汪六水掠去,项家后人也许能继续富贵下去。不过当时距项元汴去世已近60年。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闻其名,特赐玺书征他出来做官,项元汴并没赴任,而是自己平安度过了一生。其身后,绝大部分藏品归于两岸故宫和世界各大博物馆。
2006年11月,北京匡时国际2006秋季拍卖会“中国历代玺印”专场总成交额为291万元,其中赵心买走了近一半拍品,现场十余方齐白石的印章几乎被他个人包圆儿。白石老人篆刻艺术巅峰时期的代表作“直心居士”拍卖时争夺激烈,最终以26.18万元被赵心竞得。“我收藏了不少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再配一些印章,东西齐全了。”
( 赵心
)
赵心收集的齐白石作品有《樱桃图》、《棉花图》和《紫藤图》等,都是多次出版过的名品。《樱桃图》上有齐白石题诗句“写真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落款为“往日情奴白石老人并句”。该画是齐白石赠给李苦禅黄姓女弟子,后黄家中落,画作直接卖给了文物公司。而《棉花图》则是齐白石赠予时任美术学院负责人叶浅予的,“那是齐白石给叶擦皮鞋的作品,目的是为了进学校教授绘画。”赵心说。《棉花图》上齐白石题诗为“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印钤于一角。赵心手把画卷怡神养性,说起当时世事人情一脸开怀的神情。
赵心和老伴闲居太原,有一女儿在美国上学。他是山西收藏圈里的老大,因为他年龄长、见识广、经历深厚,很多拍卖会都是他组织众人赴京、沪、港竞购。“我的藏品中,留一卷给后代就够她吃喝一辈子了。其他的留下来干吗?说不定日后我捐给国家?即使捐给国家,也要捐国家没有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东西。”
( 赵叔孺,一枝春雪冻梅花(寿山掘性旗降石) 边款为“丁丑夏,叔孺为植香制”,2006秋拍成交价格 3.63万元
)
赵心藏品中见力量,那就是《石渠宝笈》收录的作品。《石渠宝笈》收录作品有万件之多,绝大多数毁于战乱。流出宫廷的据记载约300件,近十几年面市的仅100件左右,赵心收藏了其中的20件。
在北京北海引胜亭内碑刻有一篇“白塔山总记”,由汉、满、蒙、藏4种文字分刻在碑的四面;“涤霭”亭的碑刻是“塔山四面记”。两碑刻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内容总述了北海历史变迁和塔山的四周景物。“白塔山总记”原作即为《乾隆皇帝御笔白塔山总记手卷》、《石渠宝笈》收录作品之一,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2004年4月25日拍卖,底价26.5万~31.8万元,成交价格2559264元,买主正是赵心。
老赵从保险柜里拿出了4个手卷,《乾隆皇帝御笔白塔山总记手卷》正在其中。另外3个手卷为塔山南、西、北记,总记和南、北记3卷都保留有原始的宫廷嵌金丝包袱皮,赵心收藏的独缺东记。有朝一日,赵心收集齐全再捐赠于世,其光荣与满足都无悔了。
赵心的另一得意收藏,是2004年底在美国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0万美元(含佣金)的价格收购10张乾隆御笔题字的紫光阁功臣像。
( 乾隆御笔白塔山总记 )
1760年,乾隆皇帝下令宫廷画家,包括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等为100位清王室功臣画像,因此这批官像又名“百名功臣像”,并建紫光阁予以陈列。其中前50幅,都有乾隆皇帝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功勋要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侵略军的司令部就设在紫光阁附近,这100幅功臣画毁坏不少,所剩下的流落民间。1935年,驻华德国武官过生日,其妻以1美元/张的价格收购了10张作为生日礼物,现如今赵心终于收购回来。2006年,散落的另一张阿玉锡图在美国拍卖,起始标价就为10万~15万美元,以25万美元成交,“品相不如我的这10张,”赵心说。
赵心展示了功臣中排名第二的兆惠图像,上有乾隆给兆惠的评价“以智济险、以义感众”。赵心买回来后,参照他藏品中其他的乾隆御笔题自己鉴定:“乾隆的题字是真的,功臣像的开脸是西洋透视画法,一看就是郎世宁那一路,说明这画假不了。”赵心在他的参考书中遍寻功臣相关资料,每找到一佐证或一典故就欣喜不已。
( 奉车都尉 秦汉两晋时高品秩的印信多为鎏金铸造,而错金的 极少见,此印奇特之处在于纽顶之纹饰为错金而 成。都尉一职,为统兵之武官,秦汉时为高级将领, “奉车都尉”是侍从皇帝之近臣。2006秋拍成交价 格4.1万元
)
赵心藏品中的另一重器《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内容正是兆惠将军平定回部、军功卓著后回京盛况,为清朝宫廷大画家徐扬所作,19米长的画卷中共绘有6000多个人物。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看了以后感叹:“画这画真是要累死人的!”
20多年收藏下来,赵心逐渐从乱收到收藏名家,再到现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眼力做专项收集,把众多数亿、十数亿身家的收藏人甩在身后。“50功臣图像,本来轮不到我这样的民间野人来收藏。现在国家博物馆没有去收集,无形中给了我这个机会。”赵心说。也因如此,尽管赵心每次出手收购重品,价格都十分惊人,事后总能证明价值不菲,物有所值。饭桌上,他的朋友戏称他为“山西犹太人”,言外之意就是总能找到差价的意思。
赵心除了继续追寻《石渠宝笈》,印章也是他的梦想,他想拥有一方乾隆玉玺,诸如“乾隆御笔之宝”、“十全老人之宝”之类。因他的乾隆宫廷艺术类的藏品独缺印章。乾隆玉玺曾经面世过三方,当时价钱最低超过1000万元。有两次都与他失之交臂。看来,他这愿望要想实现,除了机遇以外,还得做好“咬牙出血”的准备。
国内印章市场重新起步
印章粗略可以分:秦汉宋元出品、清代和近现代出品两类。
前者主要是铜制或玉制,按当时政府或私人需要由工匠生产,看重实用价值。传世至今的大多为私印,官印价格就要贵十到百倍,秦汉王侯的印章都是国宝,极其罕见。而秦汉皇帝玉玺打在泥上的“封泥”传世仅见一枚,现存日本。从明代开始,艺术家开始用石头刻印章,篆刻真正成为了一种艺术创作,也含有更多的文化价值。清代晚期出现了端方、陈介祺等印章收藏家。
( 别部司马(青铜) 流传下来的此类官印,印文均为刻凿而成,文字 线条多为细字,像此印字口宽博者少见。2006 秋拍成交价格7700元 )
印章收藏价值最重要的是作者和艺术水平。而印材也是不可忽略的参考条件,印材有金、银、铜等金属,象牙、牛角和玛瑙、琥珀、田黄石等,寿山、青田等石材是印章最常用的材料,一枚田黄石印章的价格可能首先因为材料稀少就昂贵不少。作为印章附属的印纽,其雕刻水平、艺术造型质量也给印章的价格增加附加值。
就印章创作时代来说,价格“厚今薄古”的走势也非常明显。过去几年,战国、秦汉的金属印章,单方的价格只数千元;清代的印章,一方也只有3万到5万元。一方齐白石、吴昌硕的普通印章,价格一般也仅仅在10万元以内;而当代的名篆刻家,其印章按字数论,一个字竟能高达万元以上。
印章流通在2006年开始被人重视起来,缘于北京匡时在秋拍中举办了近10年来的首次印章专场拍卖,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交率。随之而来的杭州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也推出印章专场,成交踊跃,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热度。由于印章作为中国书画的附属艺术,市场多年被忽略,其价位与书画、瓷器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因其制作周期长,存世量相比书画作品少很多,其稀缺价值肯定在流通过程中将为印章价格提码。
另外,多年来海外,尤其是日本收藏家收集了大量最珍贵的中国印章,且未见回流于国内市场,这也是国内高端印章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传在日本的中国印章珍宝
日本收藏中国古代印章,可分公私两方面。公,主要有京都的藤井有邻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等,私人则主要集中在一些著名书法篆刻家手中。
有邻馆的印章收藏是最著名的。那方“日庚都萃车马”烙马印,是中国的国宝,日本也视之为国宝。秦官印“彭城丞印”、金印“崇德侯印”、“关中侯印”等等诸多印章乃中国古代印章的极品。该馆所藏总数量约800方以上,都是清末金石家端方的藏品。此外,有邻馆还藏有“康熙御笔之宝”、“乾隆御笔之宝”、乾隆的“十全老人之宝”、南宋的“内府图书”等等,收藏之丰富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等可相媲美。
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以清代金石家陈介祺的一批封泥印为最著名。其中的“皇帝信玺”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方古代皇帝用印的实例,是孤品,其史料价值可想而知。陈介祺1904年出版的《封泥考略》十卷,共846方,其中绝大多数卖给了日本人,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收藏家很多人都有数百方秦汉古印收藏,他们大多是书法篆刻家。他们收藏的近代作品,多以西泠八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为主,总数有数千方。其中邓石如的“见大则心泰礼兴则民寿”、奚冈的“奚冈言事”、钱松的“我书意造本无法”、吴让之的“观海者难为水”、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吴昌硕的“且饮墨渖一升”等等乃中国篆刻史上的名作。
吴昌硕、齐白石在世期间,曾为日本总理、政财界要人、书画家等等刻印无数,所知皆在百方以上。赵之谦一生刻印不过400方,现在所能查找得到的不过200方,而日本所藏就超过60方。
日本公私藏家对印章篆刻的爱好、收藏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中国历代书画的爱好与收藏。
注:日本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家多年来珍藏了大量中国印章,藏品无论篆刻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异常珍贵。为此,记者采访了旅日学者、篆刻家邹涛,以下是采访记录。(感谢邹涛先生提供相应印章图片) 石渠宝笈项元汴乾隆艺术齐白石文化篆刻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