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岭里数脚印

作者:付晓英

老爷岭里数脚印0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有蹄类动物密度调查向导、绥阳林业局巡护员梁奉恩

1月31日上午,我跟着巡护员和志愿者前往黑龙江省老爷岭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绥阳林区内,离中俄边境很近,总面积7万多公顷,是东北虎在中国境内的重要栖息地。我们的目的地是中股流林场,这是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有蹄类动物密度调查的样方之一。

中股流林场属于老爷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离我们驻扎的外围服务区有一定的距离,于是大家分成两队坐上了森林消防车。山路狭窄曲折、积雪深厚,行驶过程中车子时不时会打滑,最初的一段路上有拖拉机轧过的车辙,我坐的头车行驶得还比较顺利,可是再深入一段,路面的车辙就不见了,前面白茫茫一片。司机稍微犹豫了一下,奋力一试,车子立刻陷进雪里,一番折腾之后被众人推出来,只好退到后面,由第二辆安装了雪地轮胎的车子负责到最前面开路。

车在路上摇晃了约一小时,我们才最终到达调查起点。我跟一名巡护员、一名科研人员及两名志愿者分到一组,任务是在天黑前走完5公里的样线,并记录下样线区域里24小时之内有蹄类动物的脚印位置、奔跑方向、粪便以及猎套等相关信息,收集好数据,以便后期分析判断区域内东北虎的猎物密度,进而了解东北虎的生存状态。

样线贯穿的区域是一片针阔叶混交林,笔直的白桦林高耸,与湛蓝清澈的天空相交接,光秃秃的树干排列起来,使整片树林看上去疏落有致;林间地面上覆盖着一层三四十厘米厚的积雪,深到小腿,地表植被全都被埋在下面,放眼望去白皑皑的一片,非常美丽。但路并不好走,积雪又厚又软,腿脚陷进去再拔出来,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很大的阻力,山里空气清冷凛冽,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但并不太冷,走上一会儿,身上便冒出汗来。

巡护员路世亮拿着GPS导航走在最前面开路,在松软的雪地里趟出一串脚印,顺着他的脚印走多少能省点力气。他原本是保护区林场的采伐工人,森林停伐之后,便“转型”成为巡护员,日常“管辖范围”是几百公顷山地。按照规定,他每个月的巡山次数都不能少于21次,工作任务不仅包括管护森林,还要记录野生动物足迹、清除猎套。他经常背着干粮清早出门,巡护一圈下来要五六个小时,冬季的寒冷积雪、夏季的毒蛇蜱虫以及可能遭遇的野兽攻击都是要面对的问题。路世亮自己早就习惯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轻松分辨不同动物的足迹与粪便、留存时间甚至动物的健康状况。

老爷岭里数脚印1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人员张佳(右)与媒体志愿者参与了在绥阳林区的调查工作

常年穿梭于山间树林,路世亮脚程很快,很快就把我们甩开了,我几乎被落在最后,内心焦急,大汗淋漓地向前追赶,可是步伐怎么也快不了,紧跟慢赶了一段路,终于吃不消了,胃里翻江倒海,跪在雪地开始呕吐,队伍终于停下来。休息之后再出发,行程比原来松快了很多,路世亮虽然还是走在前面,但明显放慢了速度,其他队员也放松下来,非常兴奋地拍照、捡松果,还有人自告奋勇唱了一段“花儿”。

一路边走边看,虽然没有碰到活的有蹄类动物,却发现了十几处“新鲜”的动物蹄印和粪便。路世亮告诉我们:“以前有人在山上偷偷下猎套,狍子、野猪经常被套住,有段时间数量减少很多。这些年不让打猎,管理越来越严,下套的人少了,最开始巡山的时候,一天下来能清理十多个甚至几十个猎套,现在偶尔才有一两个,狍子、野猪、鹿也逐渐多了起来,巡护的时候经常能见到。”

有蹄类动物数量增多,对于东北虎来说显然是个好消息。为了摸清东北虎的生存状况,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虎项目组很早就开始监测猎物密度的数据变化。“前几年,我们跟专业机构合作调查,今年才开始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向社会传播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虎项目官员长有德博士说。

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发布以后,工作人员很快就收到200多份申请简历,他们从中挑选了8个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志愿者不仅要配合完成科研调查工作,还有自己的“宣传任务”,拍摄照片、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野生东北虎保护。

苏俊华是八名志愿者之一,她是上海人,40岁左右,个子不高,声音温柔。她第一时间报了名,被选上之后特别高兴。“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条件艰苦,体力要求很高,我觉得都没问题,活动本身太有趣了,到长白山的林子里数脚印找粪便,说不定还能看到野生动物,这多好玩啊。”

在外企工作10多年之后,苏俊华辞职出来做了一个自媒体平台,推广儿童自然教育和自然探索。她说自己特别喜欢大自然,她在上海家里的阳台种满了各种植物,还专门有一个素描本,每天跟女儿一起画不同的动植物。“大城市里的小孩子很少有机会真正到大自然去,甚至上自然课都只能去街心公园。所以每次到大自然,我都会拍很多照片,捡些漂亮的树叶、果实,回去给孩子们展示,他们都高兴极了。”

连着上了几天山,苏俊华收获满满,废弃的鸟巢、蜂窝、松枝松果、菌类灵芝都被她如获至宝地捡回来,小心翼翼地放进纸盒。她拿起一个松果说形状“像朵玫瑰花”,指着鸟窝内部让我看里面的构造有多精细,还兴致勃勃地讲述发现蜂窝的经历,一边赞叹着自然的神奇,一边高兴自己又认识了很多新的植物,言语之间充满发现的惊喜。

志愿者张岚参与活动的想法跟苏俊华也差不多,“就是觉得喜欢、好玩”。不同的是,张岚有点专业背景,她在荷兰瓦赫尼根大学森林学专业念完硕士,刚回国不久。这个20多岁的北京姑娘从小就对野生动物有着出奇的热爱,考大学报志愿,她选了环境工程专业。“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以为是有关大自然和动物的那种环境,结果去了以后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她笑着说。

2011年大学毕业后,张岚内心还是希望从事有关自然保护和动物保护类的工作,可是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积累也不够,很难找到相关的全职工作,于是她不顾家人反对,跑到广西崇左,当了两年白头叶猴研究志愿者,每天一大早起床跟着猴子出门,观察记录它们的行为。回忆那两年时间,张岚很开心,说出来的细节全都是跟猴子“打交道”的经历。“给小猴子起名字、对照花纹做个体识别,待时间长了,它们都不怕我们了,只要不是靠得特别近,都不会躲开,还有小猴子下来抢相机镜头盖玩。”

2013年,张岚离开崇左,下定决心要把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作为职业发展方向,于是去荷兰留学,学习森林学。“虽然不是直接学动物,不过森林为动物提供生存基础,也是密切相关的。”过完年后,张岚要回荷兰继续读博士,她的规划是这样的:“博士4年才能毕业,然后我再去美国做博士后,以后要做研究和保护工作,拿到最高学位是基础,这样才可能在学术界有话语权,否则没有人会重视你的研究和理念。”说到这次的东北虎调查,她停顿了一会儿,说:“以后做科研可能会比较忙,所以这次抓住机会出来,多看看动植物,体验一下深山雪岭的实地考察工作,也算为东北虎保护出点力。”

此次有蹄类密度大样方的调查地点涵盖了绥阳、东宁和汪清的部分区域,这一带不仅是东北虎的栖息地,同时也处于中俄东北虎扩散廊道的重要位置。“珲春对面的豹地公园就有俄罗斯东北虎的一个小种群,大约有二三十只东北虎,但俄罗斯境内已经没有空间供它们继续扩散,从那里往北是兴凯湖,背后是日本海,种群如果继续壮大,只能往中国走。因此,这里是中国东北虎种群恢复与保护的关键区域。”长有德说。

如何恢复和保护东北虎种群?保证充足的猎物是条件之一。成年东北虎每周需要捕食一个大型有蹄类动物,在四五百平方公里的东北虎家域里,猎物密度不能低于0.5个有蹄类/平方公里。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虎项目组几年来一直在监测猎物密度的数据变化。“在关键的项目区域,猎物密度在整体趋势上是增加的。几年前,每平方公里的猎物密度只有0.2或0.3,现在有些区域能达到0.6或0.8,比较高的区域甚至能达到1。”长有德说。

区域内有蹄类种群密度增加,这对中国东北虎的种群恢复非常有利。不过,尽管猎物密度比之前有所增加,要整体恢复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清理猎套、避免盗猎是增加有蹄类动物的做法之一,与2009年相比,现在每平方公里的猎套密度由0.4降为0.1。

然而在猎套清理之外,单纯依靠自然繁衍的力量远远不够,人工干预成为增加猎物密度的重要手段。从2012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虎项目组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实行有蹄类重引入,每年在春夏季节释放马鹿、梅花鹿到保护区。项目组工作人员李琦介绍说:“三年内我们一共释放33只马鹿和84只梅花鹿,每只鹿体内都被植入芯片,并需经过一到两个月时间的野化训练后才能放归山林。后期的监测结果表明,野放鹿群与野生鹿群成功合群,这的确增加了种群数量。”

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冬季,为了减少有蹄类动物在极端天气里的意外死亡、增加存活率,他们还在几个关键区域内建立了超过50个补饲站,为有蹄类动物提供能量保障。“有时候雪下得太大,动物无法觅食,工作人员必须尽快上山补饲,保证有蹄类动物食物充足,尤其是盐分,大雪覆盖之后,动物无法从地表吸取矿物质,人工补饲的盐块就是矿物质重要来源,补饲站放置的一大块盐饼经常被舔得剩一点点。”绥阳林业局工作人员曹震说。

通过人工干预,林区内马鹿、梅花鹿的种群逐渐扩大,但与俄罗斯相比,东北保护区内的猎物密度仍然处于劣势。“俄罗斯的树林质量好一些,部分区域的猎物密度已经能够达到1.5,而东北树林的猎物密度通常只有0.5或者0.6,相对要低一些。当然,并不是说猎物密度越高越好,如果达到2或3的密度,有蹄类的食物供应可能会出现问题。”长有德说。

除了猎物密度,栖息地保护对于恢复东北虎种群也非常重要。去年黑龙江省已经全面停伐,今年4月份,吉林省也将全面停伐,客观上有利于东北虎栖息地环境的恢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我们在进入保护区的必经之路设立了检查站,外来人口一律不允许进入,过往车辆都要停车检查,想进入林区砍伐或盗猎基本不太可能。此外,居住在保护区内的人口也都逐渐向外迁移,老爷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已经基本没有人员居住,实验区内还有部分居民,将来也会逐渐迁出去,给野生动物让出更多空间。”曹震说。

但问题依然存在。中国没有俄罗斯远东地区人烟稀少的广大林域,东北虎在中国的栖息地多属于“四分五裂”的“孤岛”式家园;人类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向林区内部发展,将很多原属于东北虎的生态区域切割成碎片;各保护区之间虽然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也只是停留在互通信息的层面上,无论是生态廊道建设还是综合管理,都还没有完全打通。更核心的议题在于经济。野生动物保护本身就是个花钱的项目,不论是禁伐禁猎之后林业部门和保护区的经费问题、从保护区迁走的居民的生计问题,还是各保护区之间开展互助协作的资金分配问题,都是需要面对和长期探索的。

(感谢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帮助) 黑龙江张岚东北虎林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动物有蹄类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