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元区QE登场
作者:谢九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时间将从2015年3月开始,每月购买600亿欧元,持续到2016年9月,以此来计算,欧元的购债规模将高达1.14万亿欧元。欧洲央行目前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为2.1万亿元,如果购买规模按计划进行,意味着一年半之后,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将膨胀5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同时强调,如果有需要将会持续购债,直到通胀改善,若欧元区通胀回升到接近2%则停止购债。这意味着欧元的QE是“不封顶、不限时”的开放式QE,最终有可能超出1.14万亿欧元规模,这一点类似于美国当年的第三轮QE,也是此次欧元区QE的另外一大看点。
除此之外,欧洲央行推出QE的时间之快也超出预期。在此之前,欧洲央行尽管一直有心推出大规模QE,但是由于德国始终强调财政纪律,反对大规模宽松,因此欧元区的QE推进并不顺利。这一次QE虽然获得欧洲央行管委会的绝大多数支持,但是德国依然对此表示反对,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对潜在风险公开提出警示。由于此前德国的坚决反对,市场普遍预期欧元区推出大规模QE的时间表会比较靠后,但意外的是在2015年初就推出了资产购买计划,也从侧面体现了当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压力。
欧洲央行的QE之所以能够获得绝大多数支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能够解除相关国家对QE的顾虑。如果欧洲央行统一购买所有成员国的债券,一旦所购债券出现违约,意味着德国等核心国家为边缘国家的违约买单,目前欧元区仅有德国、荷兰等五个国家的信用评级为AAA级,欧元区QE的压力也主要来自这几个核心国家。而此次欧洲央行关于风险分担的设计,欧洲央行仅购买12%的欧元区跨国机构债券和8%的各国债券,仅分担20%购债风险,其余80%的各国债券由各自的央行直接购买并承担相应风险,额度按各国在欧洲央行的资本认购比例分配,这样的设计方案也就大大减轻了德国等核心国家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
2008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已经历了两次衰退,而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衰退的风险。通缩压力越来越大,欧元区的12月CPI负增长0.2%,明显低于11月的0.3%,欧元区通胀率上一次出现负增长还是5年前,2009年10月的欧元区CPI负增长0.1%。欧元区距离2%的通胀目标越来越远,距离通缩越来越近。在此次欧洲央行推出大规模QE之前,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已然相当宽松。去年6月份,欧洲央行将隔夜存款利率从零下降至-0.1%,成为全球首家实施负利率的主要经济体,时隔3个月之后,欧洲央行在去年9月份再次降息,将基准利率降至0.05%,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2%,隔夜贷款利率调低至0.3%。在连续降息的同时,欧洲央行也推出了各种资产购买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欧洲版的量化宽松。但在疲软的经济面前,这些努力并没有见到太多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央行顶住各方压力,超预期推出资产购买计划。
至此,欧元区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实施大规模QE的主要经济体。尽管欧元区开始了QE豪赌之旅,但是效果如何也还是未知数,大规模QE从来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其实际效果如何至今仍无定论,即使在已经结束QE的美国,虽然其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但其中究竟有多少归功于三轮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也并无实证,对于仍在持续大规模宽松的日本,QE对于日本经济的刺激效果也越来越弱。欧元区的QE豪赌,也是在没有更多选项下的背水一战,究竟能有多大的胜算,也只有等待时间验证。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尽管欧元区的QE规模已经超出预期,但对于欧元区2%的通胀目标而言,1万亿欧元的规模仍然远远不够。按照法兴银行的估算,欧洲央行1万亿的QE规模仅能在两年后提升通胀0.2%~0.8%,比美国的效率低5~9倍。要实现2%的通胀目标,资产购买规模需要高达2万亿到3万亿欧元。
即使欧元区的QE能够帮助其摆脱通缩,但从更长远来看,欧洲经济在最近几年陷入重重危机,根源上还是其经济模式所致。福利国家的财政支出过大,导致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现在通过印钞机模式来缓解压力,在缓解了很多高债务国家的燃眉之急的同时,也使得这些国家降低了结构改革的紧迫性,长期来看其实是使得欧元区的财政纪律越来越差,经济结构改革也就更加遥遥无期。在欧元区国家中,德国一直是主张财政紧缩的少数派,即使德国经济也开始明显出现疲态,德国大幅下调了201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但德国始终强调财政纪律的重要性,欧洲央行宣布QE之后,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公开表示,欧洲央行的QE让欧元区各国央行成为了最大贷款人,这将可能令成员国无视财政纪律。在欧元区经济体中,除了德国之外,其余大多数国家对于遵守财政纪律并无紧迫感,如果只是一味大规模量化宽松,而无相应的财政政策予以配合,最终的效果就将大打折扣。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期在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呼吁,在欧洲央行宣布新的旨在刺激区域经济增长措施之后,各国也不应该放松经济改革。但对于欧元区而言,其天然的缺陷是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无统一的财政政策,或许这将成为欧元区QE的最大短板。
从表面来看,欧洲央行推出大规模QE的目的是为了对抗通缩,实现2%的预期通胀指标,但实际上,欧元贬值是欧洲央行不愿意公开承认的另外一大目标。欧元区QE消息公布之后,欧元兑美元暴跌百点,11年来首次跌破1.15,目前已经不足1.12,很多市场人士认为,未来欧元兑美元甚至有可能下跌至1∶1,欧元和美元可能会成为等值货币。
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欧元区大规模宽松,中国经济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欧元区大规模QE,最直接的冲击显然还是外贸出口,欧元不仅对美元大幅贬值,对人民币贬值也同样明显,从去年5月份以来,欧元兑人民币贬值幅度已经接近20%,在欧元区QE的消息公布之后,欧元兑人民币已经破7。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元区货币大幅贬值,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冲击可想而知。2014年,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仅为2.3%,远远低于7.5%的预定目标,欧元的大幅贬值,将使得中国今年的对外贸易面临更大的压力。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创下24年来的新低,2015年的中国经济还将面临更大的增长压力。如果2015年的进出口无法给予中国经济更多的支撑,短期之内稳增长的主力可能不得不回归投资的老路。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欧元区的大规模QE,可能会减缓中国资本外流的压力。随着欧元进入负利率区间,以及大规模QE带来的贬值预期,欧元已经符合套利货币的标准,投资者可以借入廉价的欧元资金,用于购买其他高息国家的货币或者高息资产,当年日元套利交易曾经风靡一时,欧元区大规模宽松之后,欧元可能会成为继日元之后的另外一大套利货币。考虑到人民币和欧元之间3%左右的息差,以及潜在的升值空间,可能会有大量资金从欧元区撤出,以人民币作为避风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强势美元背景下中国资本外流的压力。 美元欧元经济宏观经济QE欧元欧央行国外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