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刚刚脱口,还没有秀

作者:王小峰

网络刚刚脱口,还没有秀0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海报

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脱口秀节目以来,这个谈话类型的节目一直长盛不衰。善于拿来的中国电视,却始终没有玩出自己的脱口秀节目。因为中国电视从业者认为,脱口秀主要以性和政治为谈论话题,这在中国是天大的禁忌,因而类似西方电视上的脱口秀节目一直没有出现。当然,我们可以说评书、相声是中国式的脱口秀,或者,一些符合国情的谈话类节目也可以归结到脱口秀节目里,但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都觉得有些牵强。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脱口秀,其实它就是一个自媒体。过去我们做不出脱口秀节目,倒不是因为对内容的忌惮,而是对脱口秀实质缺乏真正的把握,它的核心是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时下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态度。在整个电视生态中,鲜见主持人有自己的态度,他们基本上都是官方立场的传声筒。比较典型的是白岩松,他经常在新闻评论里来一段“脱口秀”,但仔细分析他的话语,他只不过是恰到好处地用通俗的语言传递一种官方的声音,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你不说大家也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中国的电视节目极少会在片尾字幕注明“本节目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如果说中国的互联网与西方的互联网有什么不同,那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互联网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缺失的那一部分内容,人们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形式也自由随意,传统媒体常见的严肃、刻板、假大空的表达方式被垂直用户直接屏蔽,这就是自媒体。

所以,极难在电视上出现的脱口秀节目,也随着网络带宽技术问题的解决,网络自制节目的繁荣而出现。

10年前,崔永元曾经想策划一档读书节目。他觉得电视台都在追逐收视率,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都因收视率低而取消,所以他希望能做一档好看的读书节目,制作成本可以高一些,来挑战一下收视率,但最终他没有做成这档读书节目。今天看来,他没有做成这档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在节目策划上还是因循传统的电视节目策划思路。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不是人们对读书节目没兴趣,而是你该怎样吸引住这些人,这就是后来高晓松和“罗辑思维”能做到而崔永元没有做到的,网络视频的灵活、低成本以及它的传播方式远远比电视节目更有优势,任何人都可以去尝试以不同形态去表现,这些,电视做不到。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曾经无限接近今天的自媒体,不仅捧红了不少专家学者,也带动了衍生图书的热销。但是它不幸陷入传统评书的套路中,这些“讲师”仅仅放下半个肩膀,即使他们倾尽所能,尽最大限度让节目变得好看,但还是知识性有余,趣味性不足。当然,我们不可能希望那些研究学问的人一张嘴都变成郭德纲。当自媒体繁荣起来后,“百家讲坛”的讲述方式也开始黯然失色。

那么,数亿网民上网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没有任何一个调查机构可以给出准确答案。互联网就是带众人一起去尝试和淘汰,最后能流行开来的就是网民需要的。当然,最易于流行的是低级趣味,这是由最大多数群体决定的——包括那些具有高级趣味的人对此亦有贡献,因为低级趣味更容易让人产生好奇心和成为话题。

但是互联网上不能永远都是低级趣味的内容,实际上人们还希望看到传统媒体和低级趣味以外的那一部分内容,这也是很多自媒体近些年来一直去探索和尝试的领域。人们希望看到真实自然的表达,而不是在那里“端装”,希望看到喧哗之外的冷静与沉淀,希望看到在低级搞笑之外真正智慧的幽默,希望看到和风尽吹之外的批判与反讽……

脱口秀这种最符合自媒体表达的方式在网络视频时代成了新生事物,以高晓松和“罗辑思维”为标志,在前两年掀起了网络脱口秀热。这说明人们还是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只是人们的惰性更希望这种对知识的了解以简洁迅速和充满趣味的方式完成。同时,人们也渴望看到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这和人们长期以来缺乏独立思考有关,当有人立场鲜明、观点犀利时,极容易引起回应。而且,当一个人观点鲜明,也极容易引起争议,这和我们长期以来缺乏对基本常识的共同认知有关。这种消费心理也促使这类“说书”脱口秀节目的走红。

当然,作为自媒体的表达方式之一,脱口秀在中国刚刚出现,它在中国没有传统,也没有案例可以借鉴,但至少可以去谈论过去传统媒体不敢或不愿触碰的一些话题,但仍然有些四平八稳,没有去探索话语疆界的勇气。

另一方面,一些以时事社会新闻事件为话题的脱口秀,试图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来吸引观众,从关注度较高的几档节目来看,它的内容暴露了中国人对幽默理解的局限和短板,又回到了过去低级搞笑的层面上。在语言上,仍寄希望流行语和语言夸张能达到喜剧效果,缺乏应有的智慧含量,甚至看不到批判和反讽意识。这和创作团队只关心新闻戏剧效果不关心社会,缺乏对社会更深的认知有关。

尽管高晓松的成功个案让很多人投入到自媒体脱口秀的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脱口秀就此会繁荣起来,不管是节目形态,还是内容上,都还需要时间去斟酌。 脱口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