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

作者:谢九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一直实行双轨制,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两大类型,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延续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退休制,员工无需缴纳任何养老保险费用,但在退休后却享受丰厚的养老金。企业职工承担着相当高的缴费率,但无论是退休金的替代率(退休后的养老金/退休前的工资)还是绝对数,都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从替代率来看,我国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只有40%多,事业单位员工的替代率在100%左右;从绝对数来看,按照中国社科院的数据,2013年,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于4000元。在中国的养老体系中,4000多万公职人员和8亿多其他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也由此制造了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最大的不公。

按照国务院此次发布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这基本上和现有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要求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而在企业,作为基础养老的补充,企业年金在大多数企业缴纳的比例并不高,此次改革办法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为职工缴纳8%的企业年金,也可以视为养老金并轨之后的一种变相福利补贴。

此次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表面上看是相关人员告别了免费养老的时代,需要自己为养老缴纳真金白银,但其实并不会对机关事业人员的利益带来实质性伤害。此次改革的一大原则之一就是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这也就意味着相关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将会基本上和改革前持平,不会出现大起大落。而对于改革后相关人员需要自己缴纳部分养老金,也会通过其他一些途径予以补平,比如改革办法提出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这也就意味着传闻已久的公务员涨薪并非空穴来风,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较高的职业年金,也都相当于变相补贴。

此次养老金改革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有关人员可能还意味着今后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在养老金并轨之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如果想要跳槽到企业,将不再受到养老金的束缚,而在此之前,“体制内”的人员如果想要流动到“体制外”,由于养老金体系的割裂,将不得不放弃此前的养老金福利,此次改革之后,意味着体制内外人员流动将更加自由,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将面临更小的阻力。

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破冰,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社会关于公平的呼声,更主要可能还在于养老金的资金压力所致。最近几年,有关养老金缺口的报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中国养老金缺口的真实状况也一直颇有争议,以人社部的官方数据来看,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养老金尚有结余,没有出现缺口,不过这种结余是建立在大量财政补贴的基础之上。由于最近几年养老金的收入增速年年放缓,而且从2012年起,收入增速已经明显慢于支出增速,未来的养老金资金压力也是显而易见,从2011到2013年,我国养老保险的收入增速分别为25.9%、18.4%和13.3%,而支出增速分别为20.9%、21.9%和18.6%。另外,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养老金尚有结余,但是仍有十多个省市面临当期收不抵支的资金缺口,养老金的结构性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按照中国社科院的报告,黑龙江省2013年的当期养老金结余为-40.43亿元。如果只考虑征缴收入,不含财政补助,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只有163.17亿元,比2012年减少了742.45亿元,全国只有12个省份征缴收入大于支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后,相应人员的养老金将从单一财政供款为主的渠道,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如果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4000万人为基数,按照单位缴纳20%、个人缴纳8%的比例来计算,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万元,大致对应着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人每年缴纳养老金5765亿元。

此次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也是我国养老金体系整体改革的一部分。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养老金的顶层设计和改革进程并不顺利,尤其是关于个人空账的解决问题上,时至今日也没有确定未来的路径,而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养老金体系的资金缺口问题。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模式,但是那些在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的职工,并没有个人账户积累,这些“老人”退休之后的养老金,政府并没有承担转轨成本,事实上是挪用了后来缴费者的资金,这导致我国养老金出现大规模的个人账户空账,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高达3.1万亿元。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尝试在十多个省市推行做实个人账户的改革,个人账户资金不得再被挪用,改革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一些试点省份出现了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只能依赖财政补贴勉力维持。

在做实个人账户的改革推行十多年之后,是否会继续大面积推广还是会就此终止,目前看来似乎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及社会保障制度时,要求“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从过去的做实个人账户到完善个人账户,已经是一个颇为微妙的变化。前不久,财政部长楼继伟公开表示,做实个人账户已经无法持续,名义个人账户是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选择的模式。这意味着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可能又将面临一次重大的路径选择。

除了养老金的资金缺口压力,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是另外一大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我国养老金的三大组成部分——基本养老保险、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后两者的投资范围比较宽广,包括债券、股市和实业等,投资方式相对灵活,因此在保值增值上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而基本养老保险作为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出于安全的考虑,按照规定只能存入财政专户,存在银行和购买部分国债,所以收益率极低,如果能够拓宽投资渠道,无疑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养老金的资金缺口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最近中国股市迎来难得的牛市行情,不知道是否会成为基本养老保险入市的契机。 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养老金增加养老金事业单位工资事业单位收入养老金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