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极之争牵动世界
作者:龚融一艘在格陵兰岛雅各布港海域附近作业的渔船
疆域难定,冰雪世界由“冷”转“热”
2014年12月15日,丹麦正式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了对格陵兰岛海岸线以外约90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权要求,这一范围包括了北极点。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土。丹麦此次提出主权要求的根据是一项新的研究,这一研究显示,罗蒙诺索夫海岭在地理上与丹麦格陵兰岛相连,它从格陵兰岛一直延伸到东西伯利亚海域,北极点恰好正处于该海岭经过的区域内。
北极的冷寂从混沌初开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即便是万年前因纽特人的祖先从中国北方出发,踏过白令海峡的冰桥,直接从亚洲步行到美洲再进入北极繁衍生息,这里依然不为外界所知,只有似乎没有尽头的冰雪、无言低首而行的驯鹿伴随着稀少的人类。然而,到了人类已经能自如穿越各种严酷地带,甚至雄心勃勃远征火星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围绕着这个白色的地球之顶进行一场牵动全球交通、经济格局的巨型博弈。曾经孤独了无数个世纪的北极,竟已由“冷”转“热”。
疆域难定,北极之争由来已久。此前,俄罗斯与加拿大也曾相继对北极圈领土表达了主权要求。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产生这些分歧的关键点。这一备受重视的海岭属北冰洋中部的海底山脉,长1800公里,从北美大陆棚上的埃尔斯米尔岛,沿东经140度线通过北极点附近,延伸至新西伯利亚岛大陆棚附近,从而将北冰洋分隔成欧亚海盆和美亚海盆两大海盆。
2001年,俄罗斯率先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北极地区的领土提出主权要求,根据是其大陆架延伸至其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外。依此假设,罗蒙诺索夫海岭及门捷列夫海岭均为俄罗斯土地的自然延伸,这一区域包括了北极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样的宣称缺乏证据,且很难被证实。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以要求俄提供更多的地理证据为由拒绝对此做出决定。
2013年4月8日,俄罗斯科学家抵达北极Barneo浮冰科考站进行科考活动
加拿大紧随其后,于2013年12月6日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确定其大西洋沿岸大陆架外部界限的报告。这份报告是在勘探工作并未完成,甚至未能拿出具体地图的情况下递交的。尽管拥有近10年的勘察基础,这一略显轻率的举措被更多地解读为国内政治需要。加拿大的主权要求也是把与埃尔斯米尔岛相隔很近的罗蒙诺索夫海岭作为他们地理争论的主要依据,相关论证则建立在航空数据之上。
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动作将丹麦从“童话王国”的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度开始意识到北极的重大价值。自2002年起,丹麦便对北极圈这一地区领土归属进行调查和勘测。北极圈特殊的天气地理环境,使得调查只有在每年7月末至9月中进行,这段时期海冰最薄,9月之后,就是漫长的极夜到来。海冰情况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勘测的难度。经过近12年之久的周密勘探,在获得了大量航空和深海测量数据后,2014年12月15日,丹麦联合格陵兰岛相关政府机构提交了一份证据确凿的报告,提出了对格陵兰岛海岸线以外约90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权要求,这一范围包括了北极点。报告中附有详细的经深海测量得到的格陵兰岛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外的大陆架范围,用精确的地理坐标来展示,其数据都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提交。最后的结论认为,包括罗蒙诺索夫海岭、哈克尔海岭以及门捷列夫海岭均为丹麦格陵兰岛大陆的延伸。丹麦因此成为第一个拥有确切证据支持其对北极点宣示主权的国家。
按照最宽泛的概念,北极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它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北极地区的8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丹麦(格陵兰)、冰岛、瑞典和芬兰,共同守护着这一大片冰天雪地,甚至还开创了不同的欧洲君主国之间在地球科学方面进行协作的先河。19世纪初维也纳会议以后,为了划定各国的边界,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责成天文学家斯特鲁维在1816到1855年之间,主持建立了跨越挪威、瑞典和俄罗斯的测地弧链,弧链北起北极圈内的哈默费斯特,南到黑海之滨的伊斯梅尔。2005年,这一测地弧链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科学设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价它是“现代地球科学与地图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不同国家科学家合作的经典范例”。然而,因为这次地理科学上的“破冰之旅”,北极地区所蕴藏的巨大资源“全裸”于人类眼底,这块长期被忽略的土地开始陷入各国主权之争的旋涡,它亘古的宁静也从此走向终结。
尽管此次丹麦在提供证据方面占据上风,但联会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并非仲裁机构,委员会只对证据做出判断,再交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这也意味着相关争议的最终裁定无法在短期内做出。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北极点的归属,俄罗斯和加拿大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任由丹麦对其进行“认领”。潜在的巨大利益和商机注定了这里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气候变暖,北极之争再添变数
在北极由“冷”转“热”的同时,一个人类更不愿看到的结局正在出现:因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这片浩瀚的冰雪世界将渐渐被蓝色替代。20世纪中期以来,观测表明,地球平均温度正在升高,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温室效应。1880年以来,地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0.85摄氏度,而北极地区在过去5年的气温平均值达到最高值,这造成了极地的永冻土带向北缩小了近百公里。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在2014年最新的第五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从1978年人类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卫星遥感监测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的季节平均值每10年递减3.5%~4.1%。在1979至2012年中,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圈及格陵兰岛冰原等在内的冰川消融占全球冰消失的80%;永久冰川以平均每10年11.5%的速度消失,多年积冰则以平均每10年13.5%的速度流失。在上述时段内,东西伯利亚海至博福特海之间的无冰期几乎增加了近两个月。北极圈海冰的消失和海面温度的上升是近2000年以来最反常的。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050年,北极区将成为几近无冰的区域。
极冰消融令悲天悯人的环保主义者痛心疾首,但更为揪心的是,那些被大洋包围的岛国,不得不在巨大的忧虑中苦心筹划如何在将要到来的灭顶之灾中寻得出路。与之不同的是,位于地球北面的这些极地国家,则在这一方资源尚未被触及的宝地中,看到了新的机遇和前景。
北极海域的地下资源像它的生物资源一样丰富,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有色金属以及金刚石、黄金等。根据美国政府的一项研究估计,世界上未被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分别有15%、30%和20%的可能性埋藏在北极圈下。在一个能源日趋紧张的时代,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对各国而言,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更何况此处尚是无主之地。俄罗斯是早期涉足北极圈开发的国家。1989年苏联经济达到巅峰时,北极地区共为其输送了4.25亿吨石油、5580亿立方米天然气、1.47亿立方米的木材。苏联解体后,该地区依然生产俄罗斯大约73%的石油、92%的天然气、76%的镍、65%的铅、全部的钛和金刚石、黄金等。北极地区还生产着全俄60%的肥料、32%的铝、50%铜、40%的木材、50%的鱼。俄罗斯60%的外汇是通过出口这些物资换回的。直到目前,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的亚马尔-涅涅茨大部分区域仍处于未开发状态,那里有数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欧洲数十年的使用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备地。
能源消耗大国美国自然不甘示弱。自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于1968年在北极圈内往北250英里的普拉德霍湾发现了油气资源以来,阿拉斯加就成了为美国供应原油的一个关键地区。这里约有250亿桶的储藏量,其中30亿桶被开采出来,是北美地区最大的油田。1977年5月31日,一条穿过阿拉斯加的石油线建成,这条美洲巨龙超过800英里长,从普拉德霍湾到阿拉斯加南部港市瓦尔迪兹,花费80亿美元,是历史上最大的由私人公司投资建造的工程。这条输油管道运输了大约170亿桶的石油,并在1988年达到输送巅峰,每天运送石油量超过200万桶。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2008年7月的一项调查估计,北极地区未开发的油气资源总量包括900亿桶石油、1669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和440亿桶液化天然气,全部分布在近海。
冰川的消融不仅为北极圈地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也令最大化利用北极圈内的航道成为可能。航道,是各国关注的另一焦点,北极圈的航道尤为值得期待。如今航路正在开启,它在为开发和利用北极资源提供可能和方便的同时,也将把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路缩短数千甚至上万公里。这是近30年来地球气候加速变暖的一个直接结果。
北极航道目前主要包括两条: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或北方海路)。西北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向西一直经过加拿大和美国的北极圈海域,穿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接。东北航道西起冰岛,沿欧亚大陆北方海域,向东经白令海峡直到东北亚的白令海。其中从巴伦支海、喀拉海、白海直到白令海峡的北极东北航线,因“冷战”时的需要,被苏联开辟成国内线路,被称为“北方海路”,是东北航道上最为重要的一段。两条航道都可以大大缩短现有的航行距离。例如在苏伊士运河关闭期间,由伦敦至东京需绕道非洲航行2.36万公里,而走西北航道则可缩短近1.287万公里。无法通行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大船也可选取西北航道,穿越白令海峡,抵达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行程可缩短数千公里。北方海路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快的货物运输航道,以航行天数来算,从欧洲出发,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亚洲至少需要48天,取道北方海路,则只需35天。
2007年9月16日,北冰洋的冰面录得自1979年有卫星影像记录以来最低的数据。卫星图第一次显示了北冰洋加拿大部分的西北航道和俄罗斯部分的东北航道同时开封。这一短暂的开封似乎是地球对人类的一个预警,但也引发了对该区域经济利益的新的争执。“抄近道”带来的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使各国的船只都跃跃欲试。2011年以来,亚洲国家相继取道北极航线。2011年,日本货船奥德赛成为第一艘在北方航线上完成航行的货船;2012年中国的“永盛轮”也满载货物从大连航行至荷兰鹿特丹。2013年航道的使用量明显增加,由2011至2012年的36~48艘,上升到了71艘。
关乎未来,一场刚刚开始的大博弈
对于丹麦就北极点提出主权主张的这一举措,北极圈各国尚未发表任何评论,也许他们还想维持表面上的团结。1996年9月19日,8个北极圈国家签订《渥太华宣言》,成立北极理事会,共同探讨区域内的合作和发展等相关问题,和平与合作貌似成为这一地区的主题曲,甚至还一度贯彻到实际行动中——2010年9月15日,俄罗斯-挪威边境争论达成共识,长达40年的海上争论最终以平分巴伦支海域6.76万平方英里面积而解决。但旁观者因为顾忌甚少,或许更能清晰地揭示出事实真相。德国《明镜》周刊一针见血地说:“这是未来之争,丹麦的要求没有哪个国家会同意,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拔河游戏。”
和平的表象无法遮盖巨大利益驱使下的明争暗斗。早在2007年8月2日,俄罗斯深海潜水器就从北极点下潜至北冰洋洋底,并将一面钛合金制俄罗斯国旗插在了北冰洋洋底,引发各国宣示主权的连锁效应。一周后,加拿大总理宣布在距北极点仅600公里的地方建立一个军事训练中心和一个深水港,以宣示其在北美西北航道和北极海床的主权。面对他国的强烈反应,以剽悍著称的“北极熊”并未收敛。2013年底,俄罗斯总统普京认为,应该给予北极圈区域更多的重视,“俄罗斯需要用最大的力度来保护在此区域国家利益和安全”,他同时要求其军事官员在2014年底前拟出针对北极圈的新策略。普京的命令得到迅速贯彻,俄罗斯军事部门计划沿北极海岸建立16个军事港口,目前已经建成3个。到2025年,俄罗斯将在这一地区拥有13座飞机场和10座防空雷达站。计划并未延缓行动,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北极熊”在该地区活动频繁。7月,俄罗斯重新启动苏联时期建在北极圈内的人造卫星发射基地,发射了新一代名叫ANGAR的火箭。俄罗斯潜艇还被怀疑潜入其他北极圈国家的领海范围窥探虚实,竟惹得瑞典派出舰队在海底搜寻。今年1月1日,正经历卢布大幅贬值的俄罗斯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毅然宣布由国家拨款资助私人公司在北极圈内进行油田钻探活动,其对北极的重视和决心可见一斑。
相对于俄罗斯过于明显的动作,美国则显出了谋定而后动的审慎和冷静。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北极理事会八大成员国之一,美国在处理北极事务方面长期显得相对低调,这与其国会一直未能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近年来,美国政府强力推动国会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认为美国若要在矿藏开采或航道问题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必须尽速批准此公约,才能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拓展在整个北极地区的利益。面对北极地区逐渐明显的资源利益,美国显然不安于只做一个旁观者。一份由美国审计总署于2014年发布的报告建议,美国应在北极地区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特别指出,2015年美国应力图在北极理事会中发挥领导作用。报告认为,北极圈附近海岸的油气对于美国的作用不容小觑。布鲁金斯学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其高级研究员艾宾格撰文呼吁,北极形势变化的速度超过美国政府目前对北极圈政策变化的制定。俄罗斯、挪威、丹麦,甚至一些非北极圈国家,如中国和日本,都争相制定各自的北极策略。美国在北极问题上,不仅仅应该从军事和地缘政治的安全角度考虑,也应从气候变化、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来将北极圈纳入本国的战略目标。以美国的实力,在短期内或许会使局面变得明朗,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争端。因为北极这盘棋已越下越大。
2013年5月,北极理事会接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亚洲国家成为该组织观察员。中国也被认为是与北极圈发展极为相关的国家。澳大利亚罗维国家政策学院东亚项目负责人雅各布森撰文表示,北极融冰导致的冰面上升将影响到中国。气候变暖将大大增加北方航道的流量,中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会是直接的受益者。毫无疑问,世界各国都会对北极海床下蕴含的丰富能源、矿物资源和航道饶有兴趣。一场北极圈内的大博弈正悄然拉开。 北极航线加拿大历史资源环境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