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变美了吗?
作者:谢九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大多数银行股的涨幅都超过了三成,鉴于银行股在A股市场的权重,银行股的大涨成为拉动指数上涨的最主要动力。银行股的本轮上涨主要还是低估值推动。在本轮行情启动之前,很多银行股的股价都在净资产之下,在A股市场中,大规模破净的板块只有钢铁股与之“媲美”。如果考虑到银行股还有高达6%的股息分红率,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净资产之下的银行股还是有着较高的安全边际,因此,仅从估值修复的角度来看,银行股的反弹尚在情理之中,只是在一个月之内大涨三成,这样的力度还是让人猝不及防。
不过,基于估值修复推动的银行股大涨,并不意味着银行的基本面有了实质性的好转,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和金融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在经过了估值快速修复之后,银行股的基本面因素将最终影响其股价,银行股未来持续大涨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元旦刚过,来自深圳房地产的一条新闻就预示了银行业在2015年的不平静。深圳本土的房地产龙头企业佳兆业发布公告,未能偿还汇丰提供的4亿港元融资贷款。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公司,区区4亿港元,就已经将公司逼入违约的境地,房地产公司的脆弱由此也可见一斑。从2014年浙江奉化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兴润置业爆出35亿元债务违约,到今年深圳本地龙头佳兆业对汇丰银行违约,地方性房企的风险开始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去年下半年以来,从地方政府解除限购到央行降息,房地产市场始终难有起色,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枢逐步下移,留给房地产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风险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爆发风险,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自然是银行。对于银行而言,其实无需等待房地产商违约这样的极端事件,只要房价持续下跌,银行的不良率就将显著上升。
除房地产外,其他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也都是银行的高风险区,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钢贸、光伏等产业,已经在2014年为银行敲响了警钟,这些行业如果形成连锁反应,对银行的杀伤力不亚于房地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国内银行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保持12个季度上升,随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下移到7%的新常态,银行的不良资产还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7669亿元,比年初大幅增加1748亿元,而2013年商业银行全年的不良贷款增加规模也不足1000亿元。在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压力面前,银行业加快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通过核销和资产转出等手段降低不良率,但尽管如此,不良率依然快速上升,去年三季度,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16%,到了11月份,不良率再次攀升到1.31%,较年初的1%大幅上升了0.31个百分点。
如果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来自房地产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压力主要来自外部,和这些外部压力形成对应的是,银行自身的经营也可谓压力空前。就在前几年,国内银行业的高管还可以公开坦言银行业的利润高到不好意思公布,但这样的好日子恐怕很快就将一去不复返。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两个暴利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行业的利润空间,一是房地产,一是银行业。现在房地产业的利润已经开始逐步向平均水平回归,银行业的暴利时代也即将终结。
从政府层面来看,2014年以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成为重要的经济任务,从年初到年底反复发布的各类文件来看,政府对于这一任务完成得并不算满意,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量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背景下,银行业继续获取高额利润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名义上是市场化经营的企业,但本质上都是依靠政府赋予的垄断特权进行经营,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解决中小企业乃至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但另一方面银行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并不配合,这就使得政府可能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来切割银行的蛋糕。
去年11月21日,央行突然宣布非对称降息,同时要求“金融机构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显然是希望商业银行主动让渡更多的利润空间,“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这意味着政府给予银行等金融机构新的定位,金融机构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和实体经济争利。在去年非对称降息之后,如果商业银行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一经济任务配合不够积极的话,不排除2015年还有更大力度的动作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的5个主要经济任务,其中头两条都和稳增长有关,这样的力度在近年经济工作会议相当少见,由此可见稳增长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国内商业银行可能还有进一步牺牲利润的空间。
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银行将会具备和大银行竞争的可能性,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也会在较大程度上消耗银行的利润。事实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银行间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之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增速已经开始快速放缓,去年三季度很多银行的利润增速只有个位数增长,和过去两位数增速相比大幅下滑。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正式推出,银行的利润增速还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
去年11月底,央行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为利率市场化的正式推出扫除了最后的制度障碍,但对于银行的储户而言,存款保险制度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所谓存款保险,是指存款银行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当个别存款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时,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依照规定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表面上而言,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保护储户的存款利益,但事实上,在中国现有金融体系下,中国储户的存款是以国家信用作为隐性担保,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后,意味着国家信用不再为储户存款负责,而转以市场化的存款保险制度兜底,但是以现有存款保险条例来看,最高偿付限额只有人民币50万元,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发生银行破产的极端情况,储户存款只有50万元绝对安全,超过50万元的部分将有可能无法得到足额偿付。对于一些大资金储户而言,分散在各银行的存款将会成为理想的避险选择,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后,银行可能会面临一波存款分流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国债、货币基金甚至股市,都有可能成为银行存款新的去处。
银行股股价在经过去年底的快速上涨之后,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很多银行股的市净率已经回到了1.4倍甚至更高,从银行股的历史估值水平来看,这样的市净率水平已然不低。在基本面没有明显好转甚至恶化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估值修复和资金推动,未来的空间将会比较有限。 金融股经济银行金融利润银行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