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纳得收藏:外交官的中国情结
作者:李晶晶( 19世纪 玛瑙巧雕花生摆件及水晶雕松鼠葡萄佩( 一组两件)
)
在英国伦敦西南部的索尔兹伯里(Salisbury)小镇上有一家创始于1884年的拍卖公司——威立士拍卖行(Woolley & Wallis),每年5月和11月的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会举行两场亚洲艺术品拍卖会。2005年威立士以33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902.6万元)的高价拍出了一件元青花葫芦瓶,这是英国著名收藏家亚历山大(William Cleverley Alexander)在1900年5月23日以10英镑购藏的,此次拍卖成为传奇,从此威立士拍卖行声名鹊起。
威立士的大部分拍品来自传承有序的著名的私人收藏家或机构。其中有著名的亚历山大家族收藏的瓷器和玉器、R.C.布鲁斯收藏的碧玉九龙壁、博卡·迦蒂纳收藏的乾隆碧玉雕山水笔筒、克什穆议员私人收藏的瓷器与杂项、HRH·佛瑞斯·阿什尔收藏的一对景泰蓝葫芦瓶、阿尔什·哈瑞斯收藏的宜兴紫砂,以及玛丽安娜·马尔汀女爵士收藏的玉雕藏传宝杵、玉雕摆件、明清家具等。
威立士拍卖行从去年秋拍开始陆续推出葡萄牙外交官刘易斯·艾斯塔凡·法纳得(1897~1988)的私人收藏。约翰·艾思福(John Axford)是威立士拍卖行副董事长兼亚洲艺术品部和欧洲瓷器部的专家及总监,他向我介绍了这份有趣的收藏。法纳得出生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里斯本大学的法学系毕业以后,健康状况问题使他不得不推迟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在此之间法纳得并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阅读了大量关于亚洲历史和艺术的书籍。康复之后,他做了改变一生的决定:他改变了职业方向,参加并通过了外交官考试。
法纳得先是在葡萄牙政府机密部门担任机密电码翻译员一职。不久,于1925年被任命为葡萄牙驻华团队的第三秘书并随团前往北京,直到1931年。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在中国通常设有多个总领事馆和领事馆,葡萄牙有7个领事馆。法纳得在他的任职期间经历了中国人民强烈抗议不平等条约和抗日战争,随后又被派驻澳门任执行总督,这些经历让年轻的外交官有机会去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1926年,法纳得在北京撰写了一本关于驻华外交官和机密电码翻译员的书,之后结识了许多出自书香门第的贵族、学者以及古董商,跟着他们学习如何分辨古董。从那时起法纳得真正开始了他对亚洲艺术品收集的道路,而中国艺术品则是法纳得最大的收藏兴趣所在。
( 17~18世纪 铜鎏金加彩财宝天王像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纳得于1939~1945年任葡萄牙驻日本大使,之后被派往法国、英国、瑞士,1950~1961年出使美国。无论在哪个国家,法纳得的大部分休闲时间都用于收藏中国艺术品,并满怀深情地写下《永不逝去的中国》一书。1988年法纳得在里斯本去世,所有的收藏留给他的儿子——唯一继承人罗伯特·法纳得。
2013年初,罗伯特·法纳得在英国工作的女儿,经朋友推荐找到了伦敦佳士得和威立士两家拍卖行,希望委托拍卖祖父的收藏。当时两家公司都去了法纳得位于里斯本的家里洽谈。约翰·艾思福初次看完所有的物品后,在第二次去里斯本时带去了详细的估价,并表示愿意为他们进行专场拍卖。“很幸运,我们拿到了这场拍卖。”约翰·艾思福说,“法纳得的收藏基本上都是20世纪早期于中国购买的。他的收藏有很大的倾向性,偏爱小件的装饰性物品,如手镯、带钩、领约、扳指等,大部分都是宫里流散出来的。当时欧洲人并不喜欢这类东西,他们更偏爱玉器、瓷器,这也是今天我们在拍卖中能看到非常多的欧洲收藏。”
( 16世纪 景泰蓝云龙足香薰炉
)
在法纳得的收藏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藏品,清雍正/乾隆御制鎏金累丝画珐琅嵌珍珠领约。领约是清代皇后、贵妃、妃和嫔套于颈间的饰物,用以区别身份。在重要典礼时后妃佩戴于颈上的饰物,与冠服搭配,并载于会典。
清初在宫廷贵族中,男子曾经一度流行佩戴项圈,但不久之后,这种风尚被废除。然而,满族女子集成了前任佩戴项圈的习俗,并沿袭下来,在宫廷中演变成礼制首饰的一种——领约。清代后妃在参加大典时,有穿朝服,头戴朝冠,束金约,一耳三钳,挂朝珠,领约,系彩帨等成套穿戴的礼制。领约,即是礼制规定的首饰之一。《钦定大清会典图》记载:“皇后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皇贵妃领约,饰东珠七,垂绦末缀珊瑚各二。贵妃、妃、嫔绦用金黄色,余皆同。”领约是以镶嵌东珠数量多少,以及绦带的颜色来区分,辨别后妃品秩。法纳得所收藏的这件领约嵌珍珠七颗,由此可知为皇贵妃之物。
( 18世纪 剔红海水龙纹盖盒
)
清宫所藏领约,既有黄金材料,也有银镀金与铜镀金材质,领约之上,既有镶嵌珍珠的领约,也有镶嵌宝石的领约,甚至还有镶嵌料石的领约。领约的正面槽内镶嵌的多为珊瑚、青金石,领约的开合为活口,开口的两端常常锤铸瓜棱式样,錾刻蝙蝠、寿桃、磬、鱼等吉祥图案。领约的分量较重,用材敦实,造型古朴端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京,使馆界从南城墙的前门向东延伸到哈德门(崇文门)。从崇文门至前门一段的南城墙,根据《辛丑和约》的条款,已经移交给各国公使馆。20世纪20年代,这里有使馆界卫兵巡逻,中国人不得到此,因此外国人很喜欢在这里散步。
( 18世纪晚期 铜胎描金画珐琅帽架一对
)
北京珠宝行业大部分集中在前门外廊坊头、二、三条和崇文门外花市上,中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一带,营业规模大小不一。至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总共约有七八百户商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前,北京没有筑外城,没有南城。明世宗朱厚熜1552年筑外城以来,而今的正阳、崇文、宣武门以南地带都叫南城。这里日出为市,地方官衙为了买卖商品的双方便利和加强管理,于是划分地段,分行列肆,设肆长负责平物价,审伪劣,以防乱市。北京市制,沿自明清,这些商肆多以批售某种主要商品为市名。如猪市、羊市、米市、花市、骡马市等。粮食店以北隔条大栅栏就是珠宝市。
康乾盛世的时候,珠宝玉石批发商来自云南、新疆的人为多。他们在珠宝市,每天清晨开始陈列货样或商品,直接议价或通过跑媒和拉纤进行交易。近午而息。本地零售商每天清晨也上市场,了解行情或趸货。珠宝市上的生意兴隆带动了廊坊头及二、三条的玉器作坊、金店、首饰楼、珠宝玉器铺的兴起和发展。1915年,廊坊二条建起石碴马路,长不过500米,宽不过8米的窄狭街道两旁,开设着近百家珠宝店,这里的珠宝店常能买到宫中的物品。因时局不稳,太监会把宫里的珍宝偷出来卖掉,也会有皇亲贵族难以支撑家业,变卖家中珍藏。曾经在1902年的时候,就有著名的聚源楼珠宝店从皇宫大太监手里买到皇贵妃的珍珠衫一事,因此推测法纳得所藏的领约可能是因此流散到珠宝市场的。
( 清雍正/乾隆 御制鎏金累丝画珐琅嵌珍珠领约
)
这些存放在家中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古董,拍出了高达230万英镑(约2300万元人民币)的好价格。清雍正/乾隆的御制金累丝领约以23.1万英镑高价成交。
( 18世纪 铜鎏金吉祥天母像
)
(文 / 记者 李晶晶) 情结外交官玉中国收藏法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