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乱局:民族纷争还是民生困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记者 邹珊)

波黑乱局:民族纷争还是民生困境0(2月9日,波黑已有包括首都萨拉热窝在内的4个城市的市长因抵挡不住示威压力宣布辞职。图为萨拉热窝反政府示威者持续进行抗议活动)

2月5日以来,波黑发生了自1992~1995年战争结束后最严重的社会动乱,包括首都萨拉热窝在内的多个城市出现大规模抗议活动。

抗议首发地是工业重镇图兹拉市。南斯拉夫曾长期对重工业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制管理模式。战后随着私有制推进,公有制企业开始被私人收购或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靠退休金度日和几乎已到退休年龄却因工厂被非法私有化而失业的工人,看不到未来,被迫走上街头。”萨拉热窝大学教授特邦杰亚(Nermina Trbonja)和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曼(Carol Mann)在采访中共同告诉本刊。

“但不成功的私有化进程仅是导火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教授霍罗威茨(Shale Horowitz)告诉本刊,“人们真正的愤怒在于,腐败限制了私营企业的成长,而社会保障力度又不足。”“工人之外,学生、战争受害者、同性恋者也参与了抗议,他们大多数人在战争期间还是孩子,如今,面对由政府贪腐和高失业率等社会顽疾构成的黯淡生活前景,他们也奋起反抗了。”特邦亚杰与曼共同说。

波黑的社会现状与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有关。该国主要由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三个民族组成。1992年,主张波黑独立的波、克两族与反独立的塞族爆发了战争。1995年在美欧的联手施压下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从此,波黑脱离南联盟,形成了“波黑模式”:国家下属塞族共和国和波黑联邦两个实体,波黑联邦又由波族和克族两族组成。各实体实行高度自治。

“这种设计使波黑过于分裂,不利于政治改革的推行,从而导致政治系统效率低下,腐败猖獗。”霍罗威茨说。另外,“波斯尼亚是一个涵盖了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地区,时任总统米洛舍维奇决定征服它的行为加剧了民族主义,使民族主体间互相对立。《代顿和平协议》使国家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生成了一份不切实际的和平。这些不同民族生活在十个分治的州里,由轮值主席领导。他们以宗教为基础,互相持续对抗,并以各种方式结盟,尽可能地保护自身利益,并使利益维护行为变得合法化。”曼分析说。

“虽然欧美外交官坚持要求波黑改革,但这些国际和平工程师却从未下工夫使该国的普通民众也参与到改革中来。相反,他们巩固了波黑的寡头政治,从而更加忽略了民众的呼声。”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穆加诺维克(Jasmin Mujanovic)分析说。

所以,虽然“对于政府而言,最方便的还是将动乱贴上‘民族主义之战”的标签,但实际上,民众已经看到了民主主义者借此对政府的操控,他们试图抵制的也正是这一点。”曼说,“事态所暴露的根本其实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进程所面临的困境。” 波黑乱局 民族纷争 民生困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