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金大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书瑞)

别了金大侠0

生平第一次读到金庸,“90后”的外甥女刚刚出世,彼时小子在祖国西南一处小城正读初一。某天课间,见同班的W在看一本皱皱巴巴的大书,心下甚异之,这家伙就住在我家后面的巷子里,一直不怎么用功,怎么今天逆袭了?凑过去一看,更是佩服得立马跪了,那书竟然是竖排的,还是繁体字。封面上印五个黑乎乎的草书大字“倚天屠龙记”,下标“香港明河社”。小子好奇心大炽,旋即哀求:“老大,你看完借我看看呗,回头我请你吃麻辣豆腐皮。”

无论银钩铁划也好,乾坤大挪移也罢,小子的世界从此打开。小子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书,即使繁体竖排,也丝毫影响不到猫在被窝里通宵把它看完,如同捧读那本叫作《九阳真经》的秘籍,或许小子在古文上的造诣就是此时打下的。虽然此黄书非彼黄书,但有时候,饱经流转发黄起卷的书,更有一股江湖气,用来说江湖事再合适不过,足以增添小子胸中的沟壑。

金庸的故事对于草根出身的小子往往极其励志。在金大侠的故事里,男主角不是出身寒微,就是身世坎坷饱受欺凌,但却总能得遇奇缘,练成绝世神功,之后锄强扶弱成仁成侠。在这个过程中,红颜是一定要有的,而且你喜欢的可以只有一个,但喜欢你的往往很多,充分满足了小子情窦初开时对爱的独占欲以及被众人所爱的虚荣。何况金大侠奇思妙想笔力雄健,于纵横捭阖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实在销魂。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小子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脑残粉”。

“脑残”到什么地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来来回回看个三五七八遍那都不是事儿,把全庸、金镛、“金庸著”等人的书看了个遍才是真脑残。记得当时看完了“射雕三部曲”,对郭、杨两家后人未来的人生念念不忘,一天在书摊上看到一套《射雕后传》,心欠欠地花了一星期的早餐钱买回去,一读之下大跌眼镜:除了开头和郭襄还沾点边,其余情节和郭大小姐杨大侠再无半点关系,而且文字水平极差。不过,更可气的是,小子居然还手不释卷地看完了。

如果不是“大二”时机缘巧合亲眼见到了查良镛先生,我想这一辈子金庸于我永远将是一个遥远的神像,一个遥不可及的世外高人。那次金庸应邀到小子母校中文系演讲,作为系学生会的成员,小子有幸可以鞍前马后。金大侠如约前来。彼时他已经78岁,走路略有点颤。是典型的南方人,个头不高,穿着西服,保养得很好。虽然之前已经在其他地方看到过他的照片,也早知道闻名不如见面,但是在我的心里,还是始终期望着看到些许“神迹”,因为在小子心里,金庸无论如何都不能是一个“正常人”。但是,事实上,整个演讲和交流的过程中他都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

10年间,陆续读到了一些其他的“禁书”,回过头来竟然发觉再也看不进去武侠了。小子慢慢发现,其实社会没有那么简单,对错没有那么绝对,江湖没有庙堂险恶。最重要的是,其实爱情并不是爱与不爱那么纯粹简单。到今天小子还在不断问自己,究竟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然改变,已经不再需要那一套传统的侠义世界观,还是小子自己变了,变得不再相信那样一个武侠的世界。 金大侠

上一篇: 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