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公共服务遗忘的乡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关晓海)
春节期间,由于大量农民工返乡团聚,我所在的城市也上演了“空城计”。往日车水马龙的道路顺畅了,拥堵不堪的公交车也变得空空荡荡。虽然路不堵了,车不挤了,但生活也变得不那么方便了:很多饭店关门闭户,往日不起眼的蔬菜此时价格也高得出奇,甚至由于快递员短缺,多家快递公司关门大吉,导致“宅”在家里也变得不可能了。无奈之下,我也踏上了返乡的旅途。缺少了农民工的城市让人颇不适应,但回到乡村,静下心来四处寻觅才发现,支撑我们便利生活的公共服务,乡村却仿佛被遗忘了。
回到乡村,我还是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搜寻上网信号。网上不是报道,现在很多人到别人家拜年,第一句话不是说“新年好”,而是问你家WiFi密码是多少,不过,乡村不是都市写字楼,不要说WiFi、网线了,由于“路途远、成本高”,至今连有线电视信号都没有。凭借老式卫星天线,电视机只能收到邻近几个县电视台的信号,电视节目不是卖兽药,就是人流广告,很多家庭花大价钱买的高清电视成了摆设。一些村民偷偷买了“户户通”之类的卫星接收装置来用,结果还被县里广电局没收罚款了事。如此一来,不要说上网,看电视都成了奢望。
北方夜晚的乡村,冷得出奇。前不久,网上有一场关于“南方冷还是北方冷”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南方的冬季并不比北方暖和,有些地方甚至更冷,却被长期排除在供暖系统之外,着实不公。但众声鼎沸背后,无人提及从未被考虑纳入供暖系统的北方乡村,也是在北方。乡村取暖,很多家庭首选还是暖水袋,至于电热毯之类的电器,一来由于乡村电器市场质量良莠不齐,劣质产品充斥之中,很多电器使用起来让人着实不放心,再加上乡村用电负荷本就有限,大功率电器用得多了,搞不好便会跳闸,全村漆黑一片,哪有暖水袋安全可靠,运气好的话,第二天起来,袋子里的水还是温温的,倒出来正好用来洗脸,倒也是一种资源的循环利用。
我曾和几位长辈聊天,问他们想不想在有暖气的房子里过冬。如果想,也可以上网加入“南方冷还是北方冷”的讨论,替自己呼吁一下。长辈听后笑着说,不要说上网了,在村里寄信都费劲。邮局远在镇上,乡村已经10多年没有见过邮递员长什么样了,不要说平信,就连需要花费20多元的特快专递,邮递员也会以路途不熟为由,打电话让收件人到邮局去取。很多城里人感叹的是当下年轻人热衷网络而忘了如何亲笔写信,乡村人感叹的却是即使写好了信也无人给送。
有人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曾疑惑,既然田园牧歌是很多人心中的梦,那么让生活更美好的为何不是乡村?可当我发现一些诸如邮局、教育、医疗、公共运输等基本公共服务都远离乡村时,乡村又能拿什么留住游子呢?剥离在乡村之外的公共服务,能当得起“公共”两字吗? 遗忘公共服务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