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窝村的西洋乐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珑锟)
( 周窝村的“夕阳红乐队”成员 )
大年初七晚上18点,我们来到衡水市武强县的周窝村。村落里红砖矮栏,小巷井然,欧式路灯一字排开,散发着淡淡的光晕。路旁摆着演奏者造型的铁制塑像,墙壁上挂着“音乐让我们成为朋友”的乐器广告,指示牌上的建筑名写着“提琴体验馆”、“海上钢琴师”、“木吉他的往事”,连电线杆表面也被刷成了“单簧管”的图案。
周窝音乐小镇曾经举办麦田音乐节、中国吉他文化节。西班牙古典吉他大师何塞·恩里克斯、墨西哥弗拉门戈吉他演奏家萨米尔、瑞士爵士吉他演奏家吉尔伯特都曾到访此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了西洋乐队,由当地的乐器厂提供乐器和服装。
周广庭告诉我们,周窝村西洋乐队由打击乐队和铜管乐队组成,有63位成员,以50多岁的村民居多。乐器则包括太阳号、长号、军鼓、萨克斯等10种乐器。“全县现在有7支农民西洋乐队,他们都是参照我们这第一支队伍的乐器配置和人数组建的。”周广庭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他告诉我们,“大家春节也没闲着,下午满村是吹号吹萨克斯的练习声。”带着好奇,我们跟随他拜访了三位村庄乐手。
爱情与萨克斯
天刚蒙蒙亮,58岁的陈凤霞就起床了。她先穿上棕色的竖条纹毛衣,再梳好头发,系好丝巾,洗漱之后打开院门,把养的两只狗放出去。头天晚上压上火的炉子这会儿已经燃烧得差不多了,她拿铲子往红彤彤的火炉里添了些乌黑透亮的煤块。扫地、拖地,家里都收拾妥当,陈凤霞开始准备早饭。换作夏天,她还会到菜地里去干会儿农活。
( 在村里的排练大厅,贾小燕正在指挥乐队排练,一些村民前来观看 )
丈夫周志国还没有起床。他今年60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需要多睡一会儿。因为双腿股骨头坏死和脑血栓,从2009年开始,他逐渐习惯了每天坐着轮椅的生活。他的左手活动起来也不方便,戴着厚厚的棉手套。周志国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天暖和的时候,他喜欢换上电动轮椅,自己到村里转转,找乡亲们聊天,一玩就是两个小时。
8点半,陈凤霞帮着周志国起身、穿衣。周志国抓过来靠在墙上的拐杖,拄了一下,陈凤霞则在一旁架着丈夫坐到轮椅上。床旁边两步的距离就是桌子,陈凤霞打好热水,挤好牙膏,放好小镜子,周志国就可以自己刷牙洗脸了。他刮完胡子,又用湿毛巾擦了擦头发,收拾得十分精神。从起床到吃早饭,周志国一般要用一个半小时。
( 康建华家里的乐器有三样:长号、小提琴、电子琴 )
“我爱听她吹(萨克斯),心情好。”周志国笑声爽朗,眼睛眯成一条线,“我没事就让她吹一段,大年初一就吹。”看着丈夫和我们聊天,坐在他身后沙发上的陈凤霞歪着脑袋瞅他,满脸笑意。周志国喜欢草原歌曲、军旅歌曲,陈凤霞就专门练了《草原夜色美》、《草原姑娘》、《我们走在大路上》吹给他听。陈凤霞这两天在学《北国之春》,没有乐谱架,她就把简谱插在轮椅背面小兜里,对着老伴练。站在堂屋正中的梅、兰、竹、菊四幅字画的前面,陈凤霞挂上背带,插上哨头,深吸一口气,吹起一首早已练熟的《牧羊曲》,手指跃动,曲声悠扬。周志国转动轮椅,视线从正在玩QQ游戏的电脑屏幕转向另一侧的绿萝、君子兰、满天星,满满一桌子的花。他右手打着拍子,听到入神处还闭上眼睛,晃着脑袋。儿子在西安上班,今年头一回没回老家过年,老两口倒也不算寂寞。
“他年轻时爱唱歌,唱得可好了,我吹的节奏不对,他能指导指导我。”陈凤霞说。可惜的是周志国得了脑血栓后,不能唱歌了,否则两口子正好一个高歌,一个伴奏。“去年3月份,村里组织西洋乐队,我就支持她去。”周志国说,“排练的地方人多,也换个心情。”陈凤霞是9个萨克斯乐手中年龄最大的。她性格安静,没有加入西洋乐队之前,除了买菜、下地干活、晚上和村里妇女们跳广场舞,就在自家陪伴丈夫,很少串门。
( 陈凤霞为丈夫周志国吹奏他喜欢听的草原歌曲 )
年轻时,周志国和陈凤霞都在中铁三局设在陕西渭南的同一个单位上班,分别是男子、女子篮球队的队长。那时文体活动多,每年春天,两个篮球队常有机会一起去外地打比赛。经过介绍,两人走到了一起。“恋爱了多久?”我们问周志国。“两年吧?”周志国把脸转向陈凤霞。“呦,你还记得呢。”陈凤霞掩嘴笑了。从1986年开始,周志国逐渐走路不便,但一直生活上能够自理,直到坐上轮椅,就全靠老伴的照顾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他们相濡以沫。周志国喜欢上网,说话声音很响,虽然得一顿吃6种药、每天吃3顿,还得打3针胰岛素,他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一天抽两三根烟,顿顿要有肉。“你不能多吃肉。”陈凤霞嗔怪地说他。“哎呀,我最喜欢吃红烧肉了!”周志国哈哈大笑起来。
陈凤霞高挑个子,打扮得体,看得出年轻时的风发神采。她爱养花,有文竹、月季好几种,还在院子里种菜,有辣椒、豆角、丝瓜、苦瓜。她给我们看自己QQ空间上的照片:“看,我种的辣椒长得多好!”她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学绣十字绣、自己开淘宝店卖衣服和鞋,萨克斯是她的新爱好。
( 周卫仓从18岁起学习制作萨克斯,他的梦想就是做一把完美的乐器 )
“刚开始学挺费劲的,需要手指、气息、口型还有舌头的配合,嘴巴一松一紧也不一样。”学了腹式呼吸,陈凤霞的长音可以从8秒吹到30秒了。“吹的时候,心里什么都不想,注意力集中,吹完了整个人也放松了。”陈凤霞说,“我有时想出去玩,找个有山有水的僻静村庄住着,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照顾他,安逸一些,也很好。”
“我想做一把最完美的乐器”
( 周窝村一家乐器店的师傅正在制作一把吉他 )
见到周卫仓时,陈凤霞笑着说:“小仓是我的萨克斯老师。”周卫仓34岁,他特别喜欢音乐,喜欢吹萨克斯。“音乐让人陶醉,上一天班回来吹上一首曲子,感觉什么压力都没有了。”他上班的地方在周窝镇,家在武强县城,但他每天下班吹到晚上21点才骑车回家,早上6点就上单位,再吹一会儿。“这萨克斯有两天不吹,心里就别扭。”
18岁时,没上完初中的周卫仓第二天就来到村里的金音乐器厂当学徒,从此和萨克斯制作结下不解之缘。“做萨克斯第一步是下料成型,把大铜板做成管体,管体的长度一定不能变,尺寸直接决定音色。第二步是冲孔,也就是按键与管体连接的部分,孔间距离的把握最关键。”周卫仓颇为自豪地说:“好的萨克斯演奏起来上下不差5音分,凡是从我手里出去的萨克斯,价位都比较高。”
周卫仓有一把自己定制的萨克斯,上面刻着一行数字“259”和他名字的拼写。“2、5、9都是我喜欢的数字,连起来就是从低到高,代表着越玩越好,精益求精的意思。”因为喜爱钻研萨克斯的构造,国内外的萨克斯演奏者常来找他调节乐器,跟他学一些维修的技巧。“对吹萨克斯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把音吹准,吹出感情和水平,对制作萨克斯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确保乐器本身的质量,这样才能有上乘的音色。”但是只会修不会吹,也做不出完美的萨克斯。于是周卫仓就找来教程,上网下载谱子,自学演奏。如此一来,他可以更快地找到乐器的毛病,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乐器是特别灵敏的物件,比如这调节棒上的螺丝是最关键的地方,太松了吹升sol时漏气,低音吹不响,太紧了下把位按键摁不到底,也容易漏气。这个螺丝你多转和少转十分之一圈,感觉就差很多。”因为萨克斯的同一个音,有好几种指法,吹法的差别也导致音高不同,而每个演奏者的吹奏习惯也不一样,所以周卫仓学了各种指法和吹法,来全面检验自己制作乐器的质量。这样的境界源于周卫仓离家闯荡后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经验。
工作了4年多,对于反反复复组装萨克斯感到枯燥的周卫仓决定到大城市去看看。儿子刚断奶,他就和妻子扛着衣服、被子去了山东。他后来辗转来到天津奥维斯乐器厂,并在这里得到了赏识和培养,一待就是10年。“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想法,能不能生产出最完美的萨克斯?”那时,常有外国客户带一些萨尔曼、雅马哈的萨克斯给他,问他能不能做出同样的水准。周卫仓就把这些名牌萨克斯全拆了,细细研究。“每一个螺丝的差别我都注意到,就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国产乐器差在哪些地方。”
在天津打工的时候,周卫仓每天都吹萨克斯,右手的拇指骨节处积着厚厚老茧。心情好的时候,他就吹《茉莉花》、《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样的抒情曲子,想家的时候就吹《回家》,心情不好了就吹狂躁一些的曲子,加上吼音,发泄情绪。在外打拼这么多年,夫妻俩也想孩子,但只能一年回一次家。听说家乡在建设音乐小镇的项目,他马上就和妻子回来了,“看看自己的手艺能不能帮家乡建设起点作用”。
“我打算在周窝音乐小镇开个烧烤店,我来演奏,让大家都来享受音乐的魅力。”周卫仓的眼睛炯炯有神地说,“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事没完成,我现在制作的乐器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包括我自己这件定制的,键杆和顶尖螺丝还是有轻微晃动。”
吹号、种地、喂鸽子
周窝村西洋乐队也称得上“夕阳红乐队”:队长周广庭66岁,大镲周清春65岁,指挥贾小燕50岁,小号康建华55岁。吹小号需要好身体,康建华在8位小号手中年龄排第二大。“我就把吹号当成锻炼身体。”康建华染了黑发,皱纹不多,他告诉我们,“增加肺活量,运动手指关节,锻炼脑子记谱,还能解除疲劳,多好。”虽然康建华20岁读高中时在学校里参加过鼓号队,吹过小号,但这么多年没练,从去年开始他又从头学起。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吹奏《喀秋莎》、《东方红》、《小城故事》、《欢乐颂》等近30首曲子。
乐队夏天在村委会合练,每天下午练两个小时,17点到19点。冬天冷了,就挪到村里新盖的100多平方米的训练厅。谈起西洋乐队,康建华非常骄傲:“我们拿了县里西洋乐队比赛的第一,还去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现场表演过,碰到企业开业,乡里红白喜事,有时也会请我们乐队助阵。”周广庭称赞康建华练得勤,不缺席。康建华朴实地笑了笑:“我怕自己岁数大了底气不足,拖了村里乐队的后腿。”
“他学吹号瘾可大了,每顿饭吃完就练。”妻子杨素响一边拉住6岁的孙子不让他缠着爷爷,一边说:“这个小东西也能吹几个音,他爷爷一出门排练,他就来精神了,跟着听,回来了还哼哼调儿。”
康建华的右腿患有静脉曲张7年,3年前动了手术,脚踝、大腿好几处伤口,现在基本痊愈了。他年轻时在变压器配件厂上班,每天站在车床边劳作,一站就是8小时,回到家还得种地。“我现在也种地呢,我家6亩地,得空就去看看。”当地一年里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康建华家一年能收8000斤玉米,6000斤小麦。“粮食吃一半、卖一半,种地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
夏季里,康建华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给地锄草。白天到金音乐器厂加工铜管乐器的零件,他负责研磨活塞,使其长度和直径达到标准规格,这样每个月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下午17点下班,康建华就参加西洋乐队的合练。像康建华这样的在农民西洋乐队中很有代表性,如此丰富的日常安排也是成员们的常态。农忙的时候,乐队就放假,割麦子、晒粮食,忙完了再接着练。
除了吹号、种地,康建华还喜欢喂鸽子,而且从十几岁一直坚持到现在。20多只信鸽或站在院子里的槐树枝头,或飞上屋檐,咕咕叫着。地上撒着小麦和玉米掺在一起的食料,它们早上吃一顿,下午吃一顿。康建华说:“信鸽这东西有情义,被带走到多远的地方都能飞回家。”周窝村民们也是如此,一直没有忘记生养他们的土地。
上有87岁的安康老母亲,下有孙女、孙子陪在身边,康建华觉得日子过得挺舒心。大儿子跑运输,大儿媳在金音乐器厂做销售,就住在周窝村。对于康建华的孙辈而言,从小就处在音乐熏陶之中,家里光乐器就有三样:康建华的三键号、儿媳妇的小提琴、给8岁孙女买的电子琴。这与当地的产业特点分不开,武强县是“中国管弦乐器生产基地”,全县有50余家企业生产西洋乐器。“3月份我们就恢复合练了。”周广庭说,“等到夏天音乐节的时候,你们再来,我们用更熟练的迎宾曲欢迎你们。”
(杨峻先生对此文亦有贡献) 周窝村西洋萨克斯简谱乐器制作乐队萨克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