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科学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 《科学小历史》 )
1935年,出身于维也纳资产阶级家庭的贡布里希刚刚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的一位朋友瓦尔特是出版商,给了他一本英文历史书让他审读,如果合适的话,就把它翻译成德文。瓦尔特希望把它纳入他的“儿童知识”系列。几天后,26岁的贡布里希把那本英文历史书还给瓦尔特时说:“我想我能写一个比它好的。”瓦尔特就让他去写。贡布里希上午在他父母的书房里读书,下午研究历史文献,夜里写作,他很快就写出了一本《简明世界史》(1936),这是他唯一用德文写的书。这本书简短易懂,而当时流行的是多卷本、皮革封面的全球史,因此很快就畅销起来。
贡布里希的语调轻松,就像是在跟孩子们谈话。在1935年,10岁大的孩子真的需要了解骑士和宫廷里的爱情以及人文主义的复兴吗?贡布里希认为,孩子应该了解和思考这些事物。他把从原始社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欧洲史压缩到39章中,39是一个对儿童很有吸引力的数字,因为它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数字13的3倍。直到1985年该书出版50周年时他才增订了第40章。
该书直到2005年才有了英文版,耶鲁大学出版社引进了它,翻译成“世界小历史”。书名中的“世界”其实是假的,39章中只有3章是写中国的、1章写印度的。它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为其初衷便是向说德语的孩子解释他们是怎么来的。
日前,耶鲁大学出版社又出了一本《科学小历史》,它是贡布里希“世界小历史”的姊妹篇,其作者是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医学史专家威廉·拜纳姆(William Bynum)。拜纳姆写过许多医学和科学史方面的专著,他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的历史压缩到了39章中,涵盖了巴比伦人的世界观、美国的弦论等内容,最后在第40章中介绍了数字时代的科学。
有人说,理科生无需学习科学史,因为科学是不断进步的,过去错误的东西没必要再去了解,文科就不一样了,古代的文学作品依然有价值,是不可超越的,而哲学不过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美国物理学家赫艾伦·希菲尔德说:“科学即历史——逐年记录持续地了解自然界的愿望取得的胜利和遭到的挫败。目前的发现依赖于前人的工作,前人的工作只有放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才能被充分得到欣赏。每个年代都吹嘘它天才云集,拥有革新的观念和美妙的设备。今天我们惊叹粒子对撞机,而伽利略的望远镜和伦琴的X光机当时也一样重大,都把我们的触角延伸到了以前无法进入的领域。”
( 威廉·拜纳姆 )
在全书的开始,拜纳姆介绍的是古巴比伦人和埃及人的科学,那时主要的科学活动是消极的观测和一知半解的演绎,其中心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古希腊人把科学跟神话、迷信与宗教区分了开来,他们详细论证了原子,用欧几里得几何的规则测量了地球和天体。当科学家们意识到实验而非推理才是科学进步最确定的道路、机械和观察设备能放大人类的感知能力时,科学发现的速度加快了,一些学科又生发出子学科。随着科学领域的增多,科学通才、自然哲学家开始消失。到19世纪中期,科学开始专业化,合作以专业学会、学术会议和期刊的形式展开。为了使技术性很强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拜纳姆讲述了一些关键人物的轶闻,如在介绍化学之父拉瓦锡(1743~1794)著名的氧气实验之前,先讲述了他的童年、婚姻和不幸的离世——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不是因为他的化学研究,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租税包收人”而遭到逮捕、审讯,最终上了断头台。“在革命前的法国,有钱人可以花钱成为国家的税收征收者,收了之后就归为己有。这项制度是腐败的,但没有证据证明拉瓦锡滥用了它。”
该书的叙述常常把读者带进历史人物的时代和内心。比如16世纪的解剖学家维萨留斯,“切开死尸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人死后身体迅速开始腐烂、变臭,在维萨留斯的时代还没有防腐的办法,所以解剖时会先切开肚子,因为肠子最先腐烂,然后是头部。
从第25章开始介绍进化论、板块构造论、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研究和大爆炸理论,以及最新的暗能量和弦理论。希菲尔德说:“简史的一个好处是,前几个世纪的科学飞跃仍历历在目的时候,惊人的现代成就就展开在了读者眼前。” 读书简明科学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