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象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埃克森美孚回归全球第一市值股之后,2月14日巴菲特联手巴西3G集团收购食品巨头亨氏的消息传出,价值股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去年底到今年初的资本市场,传统行业股价上升且并购频现,价值投资从沉寂中回归到市场焦点。正如巴菲特收购后表示“我已经准备好再打一头大象了”,全球资本市场正进入一个“猎象时代”。

巴菲特收购一家食品企业并不令人意外,他近两年大笔收购纸媒体、润滑油公司和房地产债券。如果再追溯到2009年其对美国第二大铁路运营商的260亿美元的大收购,他的资本运营策略均围绕着传统产业,与如今的科技潮流很少交集。恰恰是这些传统行业里的一些佼佼者,因为不合投资大众的胃口,估值低廉,形成了价值投资鼻祖本·格雷厄姆所描述的价值低估状态,给了巴菲特相当大的“折扣”。以巴菲特投资的纸媒体为例,纸媒体是典型的夕阳产业,美国全国性纸媒要么倒闭,要么停止印刷,内容全部上网,整体经营环境严酷到冰点。但巴菲特独辟蹊径,购买了几十家社区报纸。社区报纸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是目前美国报纸行业中发展最为稳定的品类,全国性大报亏损甚至倒闭的大潮中,小型的社区报纸却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虽然不会大规模盈利,却也生存得很好。巴菲特看中社区报与小城居民紧密的心理纽带,相信社区报的邻里内容是任何大媒体无法取代的。

本次投资的亨氏食品集团,巴菲特宁愿支付20%的溢价。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这是我这种类型的公司,它有一组令人浮想联翩的著名品牌。”他戏称,对亨氏的番茄酱,已经调查过“太多太多次”。这家公司生产的番茄酱,最早可追溯到1869年,现在产品线扩展到包括婴儿食品、调味品和冷冻食品等150多种品牌的1300余种商品。这家百年老店的食品王国,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不过亨氏所在的行业却是典型的夕阳产业,亨氏也不是发展迅猛的公司,截至今年4月的本财年销售增长预计不到1%。可在几乎没有营收增长的基础上,亨氏预计盈利5.7%,这无疑说明亨氏高层管理有方,有能力降低成本。这正是巴菲特看中的管理团队的竞争力。

巴菲特这次创造了食品业史上最大规模收购,使今年美国企业并购交易规模较去年同期提高一倍多。就在2月14日同一天,除了伯克希尔参与收购亨氏,美国业界还有两笔大生意公布:一是美国航空公司与全美航空公司宣布合并,市值合计约110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公司;二是世界最大啤酒制造商百威英博将收购墨西哥啤酒制造商莫德罗集团的最新报价确定为200亿美元,经过多年持有部分股份之后,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制造商终于决定要买断科罗娜品牌。

全球资本市场上的大宗并购已经沉寂了6年之久。经过长达4年之久的“去杠杆化”运营,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又有了大量现金,股市也在好转,融资成本维持在历史上的低水平,并购交易活动的所有组成因素都处于最为有利的状态。不过,与以往的并购浪潮略有不同,近期披露出来的三宗并购都出现在传统行业,而此前的并购潮中,科技进步因素在促进并购浪潮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原因就在于现代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很高,投资回收期长,技术生命周期则越来越短。这使高科技投资和开发面临着很大风险。并购帮助企业迅速储备技术专利,完善产业链,同时抵御高强度研发竞争带来的风险。

巴菲特对亨氏的收购着眼于投资回报,航空公司和啤酒制造商的并购则发生在同行业的企业巨头之间,是强强联合的同业并购行为。百威英博合并莫德罗之后全球10个最有价值的啤酒品牌中的7个品牌为一家公司所拥有。两家公司的合并将使双方的产品顺畅进入对方的传统销售市场,提升整个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而航空公司之间的合并,无论航路设计上还是运营成本的控制上均将帮助航空公司削减开支,发挥规模效应。不难看出,自经济衰退以来企业已经基本耗尽了削减成本和提高生产率带来的好处。它们现在开始寻找别的增长途径,以便使公司保持令股东满意的增长水平,并购提供了提升业绩的可能性。可缺乏技术进步支撑的并购短期虽仍能从“毛巾中拧出水”,长期看并不能带来效率的持续提升。 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