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席”与“少年中国”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 2月12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警告朝鲜,核试验只会让其更加孤立 )

大年初六,是春节放假的最后一天。回想起来,春节前三天,稍微有点儿规模的聚会上谈的大都是“春晚”话题,而在后三天,谈的大都是朝鲜进行的第三次核试验的话题。节日过完了,怎么把这两个话题归纳一下变成专栏,是我在节后上班第一天要考虑的事情。想来想去,还是从我与一群“80后”军事迷的讨论第二话题开始吧。

大年初六的中午,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学日语的年轻人告诉我,《朝日新闻》发了一条新闻称,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美国军方和情报官员有至少3次到朝鲜进行不公开的访问。当日下午我在《朝日新闻》的网站上找到了那条新闻,随后用微博私信询问《朝日新闻》中文网的编辑为什么这条没有翻译放到微博上。那边的小编回答:马上。结果不到3分钟,这条新闻就被发出来了。这条新闻的大意是,当日本通过非官方渠道证实了美国官员3次“私访”朝鲜后,日本外务省向美国询问。对于第一次,美国还给出了非官方解释,但后来两次,美国则称“这是情报方面的问题”。据说美国国务院还警告日本外务省说“继续追问将有损两国关系”。看到这条新闻的中文版出来后,我马上给《朝日新闻》中文网的编辑回帖道:若这新闻是真的,就是老美告诉日本已没有上太平洋这张“桌子”的资格了。20世纪上半叶日本准备用军战上桌被废,20世纪下半叶日本准备用商战上桌,再次被废。21世纪老美认为中国准备上桌了,让日本帮着扶扶椅子,安倍要掀桌子?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位“食客”这是希拉里重复谁的话啊?

事实上,我回帖的“灵感”是来自稍早与一群“80后”军事迷对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谈论。在谈论中,除了一些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外,还有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的目的,以及相关各方可能的后续反应。其中一位“80后”军事迷说:其实俄、日、韩、朝心里都很清楚,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军事上采取的守势,而外交采取的是攻势。虽然说“外交是一门竭尽全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艺术”,但最终外交还是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做支撑。而这明显是至今连国防预算和拉动经济增长模式都没有搞定的美国的“短板”。因此,无论是俄罗斯战机和领导人频繁出现在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韩国要求美国给其发展800公里射程弹道导弹的“指标”,还是日本安倍政府一系列的经济与军事“扩张”举动、朝鲜迫不及待地发射卫星和核试验,都是想在21世纪的太平洋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些举动的最大幅度,似乎都出现自去年2月中国领导人说了“太平洋足够大,足够能容下中美两国”之后与希拉里在告别演说重复这句话大意之前(朝鲜的第三次核试验虽稍晚一些,但还是赶在了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之前)。

用通俗的比喻就是,虽然“冷战”后美国独占太平洋这张“桌子”的股份有些力不从心,但是美国从2005年开始提出“利益攸关方”到后来的“Gtwo”,以及2013年希拉里说出的“将继续欢迎中国的崛起”,表明美国并没有想好向中国出让多少“桌子”的股份。这也是日本、朝鲜、俄罗斯和韩国近期有些“躁动”的真正原因。再从近年来中国的外交运作上看,无论是“上合组织”、“10+1”、“10+3”、“G20”还是“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中国明显没有追求与美国一起充当“太平洋股东”而让别国“打工”的意图。换句话说,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走的是“多边路线”。更通俗地说,就是中国试图拉着所有亚太国家在太平洋上摆一桌大家都能平等下筷子的“流水席”。那么中国要通过包括“80后”、“90后”、“00后”的几代人的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呢?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春晚”了。在今年的“春晚”上有一个朋友间讨论最多的节目:《—少年中国》。内容是一群少年在一位“武林高手”的带领下吟诵改变了的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原文的前12句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但在节目中最后四句却改成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记得当时专门与朋友就“与国无疆”是什么意思讨论了很长时间。 少年流水席中国

上一篇: 审与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