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再次起舞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A股市场历次触底反弹,通常是银行股率先吹响号角,这一次也不例外。A股市场始于去年12月的反弹,主要得益于银行股的发力,在一个多月里,银行股平均上涨30%左右,其中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的涨幅甚至达到了50%,招商银行的涨幅达到40%,远远超过同期大盘涨幅。由于银行股在A股市场占有无与伦比的权重,再没有任何一个板块比银行股更适合撬动大盘指数。

支撑银行股反弹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其超低的估值水平。目前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仅为6倍,市净率为1.1倍,大大低于沪深300指数16倍的市盈率和1.6倍的市净率水平。与银行股历史上的估值水平相比,银行股现在的估值也处于最低水平。2005年上证指数998点之时,银行股的市盈率为15倍,2008年上证指数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盈率为10倍左右。在现有的估值水平上,银行股走出一波估值修复行情,其反弹自有其合理之处。

除了估值因素之外,政策因素可能是刺激银行股反弹的直接导火索。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13年要“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我国的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在2009年创下9.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之后,在2011和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均保持同比减少的趋势。2012年前11个月的新增信贷规模为7.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全年规模超过8万亿元已无悬念,这将仅次于2009年新增信贷9.6万亿元的规模。对于2013年的信贷规模,市场一度曾有疑虑,认为可能会相较2012年有所萎缩,不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贷款适度增加”的提法打消了市场的顾虑。这说明至少在2013年,我国银行贷款规模还将继续扩张,这使得投资者至少在短期内恢复了对银行股的信心。除此之外,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情绪也有所缓解,随着中国经济在去年四季度逐渐企稳,地方债务平台和房地产相关贷款在短期内爆发风险的可能性降低,银行的资产风险警报暂时得以解除。

银行股近年来的估值水平和业绩增长呈现明显的背离趋势,在估值水平屡创历史新低的同时,银行股的业绩始终保持了较快发展。今年1月5日,浦发银行率先公布了2012年的年报,成为两市首家公布年报的公司,也由此拉开了年报披露的序幕。浦发银行的年报显示,去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净利润同比增长25%,尤其在去年A股整体业绩下滑的背景下,银行股能够实现20%以上的增长,业绩更显得一枝独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去年沸沸扬扬的银行暴利之说。

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利润高速扩张,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石油,成为新的赚钱机器。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成为银行快速扩张的重要推手,很多银行的资产规模在过去5年来膨胀了一倍多。2007年底,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8.7万亿元,2012年三季度资产规模扩张至17.4万亿元;建设银行2007年底的总资产为6.6万亿元,2012年三季度扩张至13.3万亿元。得益于利率管制和行业垄断,我国银行业在资产快速扩张的同时,盈利能力保持了更快的增长速度。比如工商银行2007年的净利润为813亿元,2011年底的净利润达到了2083亿元;建设银行2007年底的净利润为690亿元,2011年的净利润为1693亿元,净利润增速远远超过同期资产膨胀的速度。

而仅仅在10年前,很多外国专家认定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在技术上破产,但是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却展现出如此惊人的盈利能力,短短10年间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如果和历史对比看,中国银行业从破产边缘转变为赚钱机器,对中国的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增长自然意义重大。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银行业的过于强势,实际上是对实体经济利润的侵蚀。尤其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很多实体经济领域的利润明显萎缩,银行业过于丰厚的利润更容易引发争议。去年4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调研时也曾表示:“其实我这里坦率地讲,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家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所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

对于近期银行股的强势表现,如果从估值角度看,银行股仅仅6倍的市盈率的确足以支撑其短期反弹;从中短期看,银行业也面临不少的积极因素。中国经济在去年四季度开始企稳回升,短期内对于继续降息刺激经济的需求已经减弱,加之今年通货膨胀会有所反弹,因此从货币政策看,在经过两次降息之后,央行在今年继续降息的空间并不大,有利于银行业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2013年降息的概率减少,而降准的概率依然较高,如果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下调,将有助于银行释放出更多的生息资产,从而实现利润更快增长。

尽管银行业在中短期之内都存在一些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来看,过去长期制约其估值水平的因素并未因此消失。从本质上看,银行业原本属于周期性行业,但是我国银行业过去10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其成长速度之快几乎高于其他大多数行业,成为不折不扣的高成长性行业。在A股市场上,银行股的成长性之强甚至高于很多创业板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产生出对银行信贷无限的需求,从而将原本周期性的银行业催生为一个高成长行业。虽然中国经济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摆脱对投资驱动的惯性依赖,但从长远看,投资驱动向消费转型已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我国的银行业也势必将从高成长行业向周期性行业回归。我国银行股之所以表现出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市场却只给予6倍的市盈率估值,这也正是主要原因所在。

除了依靠规模扩张的模式无法持续,随着中国经济融资模式的优化变革,银行在中国经济的地位也会随之变化。长期以来,银行在中国经济的融资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其他各种融资模式的兴起,银行所占比重将会逐步下降。以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指标来看,2002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高达92%,银行可谓一家独大,而从2010年开始,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下降到60%以下。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已经下降到55%左右,而其他融资方式迅速崛起,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大幅上升到14%,信托融资占比7%。长远看,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形式还将占据更大的比重,银行贷款占比还会继续下降,以美国来看,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仅为30%左右。

而逐渐深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加给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去年6月份,央行在宣布降息的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开启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可以预见的是,今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将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会继续扩大。

去年6月份存款利率首次放开后,银行之间已经开始了利率差异化竞争,中小银行普遍将存款利率上浮至1.1倍,而国有大行则相对有所保留。由于目前存款利率放开幅度有限,所以各大银行之间的利率竞争还不是特别明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显现,反而是因为利率没有完全放开,导致银行理财业务蓬勃发展,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替代形式。但是,银行理财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业务风险逐渐暴露出来,除了前段时间爆发出来的兑付风险外,更深层次的期限错配问题,还酝酿着更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从规范银行理财的角度出发,今年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也会有所加快,以避免银行理财市场的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

利率市场化将会打破长期以来的银行垄断经营局面,银行之间将会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短期来看,这将缩减银行的利润空间,尤其是国有大行,在利率市场化时代不愿意放下身段和中小银行竞争,最终将使得更多资源流向中小银行。在本轮银行股的反弹行情中,中小银行的走势明显强于国有大行,或许也是对利率市场化时代的提前反应。 再次市盈率起舞银行利率市场化银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