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尔摩斯与科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 《智多星:如何
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
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非常高超,但那些虚构的故事有多少科学性呢?生物化学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经说,福尔摩斯是一个“笨拙的化学家”,他弄错过术语,鉴定宝石类型时也出过错。美国密苏里大学化学教师詹姆斯·奥布莱恩则认为,作为化学家,福尔摩斯介于华生所说的“渊博”与阿西莫夫所说的“笨拙”之间,他算是一位古怪的化学家。
奥布莱恩在《科学福尔摩斯》一书中研究了《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司法鉴定方法跟科学有关的内容,主要是化学,还有一些生物学和物理学。书中介绍了福尔摩斯的时代以及现在如何用煤焦油衍生物和笔迹做鉴定。
奥布莱恩介绍了柯南道尔的科学背景。柯南道尔出生于1859年,17岁时入读爱丁堡医学院。他的老师约瑟夫·贝尔有着敏锐的判断能力,是福尔摩斯的原型。有一次,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来就医,贝尔推断出,她来自本泰兰(她的口音),是走因福莱斯路来的(脚上红色的黏土),她还有一个孩子(带着的孩子穿着一件大很多的夹克),在油地毯工厂上班(手指上的皮炎)。
柯南道尔是有意识地把科学放入他的故事中。他认为,在他之前的许多侦探小说都是胡说八道,破案往往依靠的是巧合。在书中,福尔摩斯曾经和华生讨论地轴的倾斜度。但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学科,福尔摩斯更加关注的是科学精神的价值。奥布莱恩说,把科学引入侦探小说是有理由的,科学能使故事更加扎实、复杂,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并且能够刺激读者的思考。
在《智多星:如何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一书中,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玛丽亚·柯尼科娃借助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现,追溯了福尔摩斯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她对福尔摩斯和华生做了比较。二者的思维有何不同?试试这道题:给你一根蜡烛、一盒火柴和一盒图钉,你的任务是把点着的蜡烛粘到墙上。如果你跟大部分人一样,像华生那样思维,你会不假思索地努力把蜡烛钉到墙上(但蜡烛太粗),或者用融化的蜡把蜡烛粘到墙上去。这两种方法都粘不结实。但如果你是福尔摩斯型的,你会用一点时间思考如何跳出常规。你会把图钉从盒子里倒出来,然后把空盒子粘到墙上,再点燃蜡烛,用火柴把蜡烛的尾部烤化,再把它立在盒子上。
( 玛丽亚·柯尼科娃 )
柯尼科娃给《科学美国人》写一个叫“文学心理学”的专栏,借助文学研究心理学概念,她以该专栏的系列文章为基础撰写了这本书。她的目标不是把读者培养成优秀的侦探,而是教人们更有创意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像如何找到最佳雇员、什么令自己的爱人烦恼、找出头疼的原因。
柯尼科娃写道:“你的心灵的自然状态是始于一点健康的怀疑主义而不是轻信。”华生会迅速地跳到结论,福尔摩斯则会强迫自己在得到所有事实后才下结论。因为一旦人们有了理论,就会倾向于一心要不顾事实地证实自己的理论。福尔摩斯知道,如果他过快地下结论,就会忽视一些跟结论相反的事实,只注意对自己有利的成分。福尔摩斯还非常专注。他会在舒适的皮质座椅上一坐数个小时,考虑其他的可能性,重组证据。他的大脑跟他的想象力一样,总是忙着,而华生则像现在的人一样,注意力的跨度非常有限,我们总是主动地选择不动脑子,走路、跑步、乘地铁时戴着耳机。华生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不会回撤一步,以便看到更宏观的图景。华生一头扎进问题,福尔摩斯则会停下来想想。这种距离使福尔摩斯能够看到更复杂的东西。作者说:“我们要学会延伸自己的经验,超出我们的本能。”
知易行难,连柯南道尔本人也未能一直像福尔摩斯那样思考。他相信存在一个精灵的世界,1920年有人给他看一张带翅膀的仙子的照片。他的信念导致他丢下怀疑精神,给杂志写文章宣称存在着仙子。
还有一种科学观念福尔摩斯从未触及:可证实性。福尔摩斯迷们从来不会说福尔摩斯有什么不对,他看到气压表显示为29英寸汞柱,说第二天会是晴天。其实29英寸汞柱是很低的气压,表明可能会下暴雨。在没办法的时候,读者总是可以说是华生记错了福尔摩斯的话。福尔摩斯不会出错,这一点是无法检验的,信念还是压倒了推理。 福尔摩斯华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