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差到逆差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2月份的贸易逆差创新高有多方面原因,流行的解释在于春节因素的影响,商务部发言人也表示“最主要的还是季节性因素”。由于我国外贸通常在节前加快出口,而在节后补充库存,加速进口,今年春节在1月份,这就使得2月份的进口增幅显著超过出口增幅。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604.3亿美元,其中出口1144.7亿美元,进口1459.6亿美元,经过季节调整后,2月份我国出口和进口分别同比增长4%和9.4%。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增长幅度,进口都大大超过出口,直接导致了当月的逆差。

应该说,春节因素的确是当月逆差的原因之一,不过并非逆差的根本所在,从以往各年春节之后的进出口数据来看,春节因素对于进出口确有影响,但并没有今年这么显著;统计一下2008至2011年春节之后的单月进出口数据就不难发现,除了2010年春节之后的月份出现了贸易逆差,其余各年均为贸易顺差。

导致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本因素,还在于外围市场的需求萎缩所致,尤其是欧洲市场。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对欧盟市场的出口同比下降1.1%,而进口增长了14.7%,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萎缩和进口的增长,自然对中国外贸带来整体冲击。除了欧盟之外,中国大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呈现负增长或者零增长的主要是香港特区、台湾地区和印度,而对美国、东盟和日本的出口均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

将1、2月数据合并,今年前两月贸易逆差42.5亿美元,如果从全年来看,2012年中国依然可以实现贸易顺差,但和过去相比,顺差规模将大大缩减。2008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顶峰,当年实现2955亿美元的顺差,随后各年我国贸易顺差逐年下降,2009年为1961亿美元,2010年为1831亿美元,2011年为1551亿美元,今年全年贸易顺差可能将下降到1000亿美元左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进出口对今年GDP的增长贡献将依然为负值,2012年的GDP增长将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来实现。2011年我国GDP实现9.2%的增长,其中投资贡献率54.2%,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1.6%,净出口贡献率为-5.8%,今年的净出口贡献率预计将更低,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在房地产和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增幅放缓的背景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从长期来看,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国经济规模日渐庞大等因素,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规模下降将是大势所趋,对中国经济而言,顺差规模的缩减带来的好处大于负面冲击。对中国经济而言,过高的贸易顺差和逆差都不可取,过高的贸易顺差带来了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反之,贸易逆差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增长和就业的压力,关键之处在于寻找到贸易的平衡点。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贸易顺差的逐年缩减,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2007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高达10%,而截至2011年底,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2.8%,如果今年我国经济保持8%的增速,全年顺差为1000亿美元,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可能不足2%,这一比例已经低于德国和俄罗斯等出口大国。如果按照国际标准,一国对外贸易顺差规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低于3%,即可视为贸易基本平衡。随着中国外贸逐渐趋于平衡,对于中国经济也将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两大影响可能在于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

随着中国贸易顺差减少,未来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可能会有所放缓,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在今年“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对人民币汇率做如此表述——从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已经提高30%,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香港市场无本金远期交割,也就是所谓NDF,开始双向波动,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已经接近均衡水平,我们将继续加大汇改的力度,特别是较大幅度地实行双向的波动。

今年2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之后开始出现连续下跌,尤其在2月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数据披露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大跌200个基点,创下1年半来最大单日跌幅。自2010年6月份人民币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在一年多时间内基本上处于单边上涨的趋势,但是从2011年9月份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始出现波动,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和在岸人民币汇率出现罕见的倒挂现象,也就是人民币在香港的汇率比内地更加便宜。香港市场的人民币波动逐渐波及内地,去年底,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多个交易日盘中触及跌停,人民币一改此前单边上涨的趋势,双向波动更加明显。

尽管2月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不过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还是不大,大方向仍将是稳步升值。一方面因为我国贸易顺差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是对于美国和欧洲依然保持顺差,尤其是美国,所以欧美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人民币贬值会带来巨大的贸易摩擦;其次,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在国际市场的进口将越来越大,弱势的人民币将提高中国企业的进口成本。

贸易顺差规模减少,还将对国内的通货膨胀产生较大影响。通货膨胀的阴影在近年来一直挥之不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货币超发,而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所致。由于我国的经常性账户和资本账户长期呈现双顺差,巨额外汇进入中国之后,央行为购买这些外汇投放等量人民币,形成巨额的外汇占款,2002年底,央行的外汇占款规模为2.3万亿元,2011年底大幅上升到25.4万亿元。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来进行对冲操作,以回收外汇占款释放的流动性,但也并不能予以完全回收。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人民币成为我国近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形式,也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

随着未来贸易顺差的减少,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外资流入中国的规模将会大幅减少。去年10月份开始,我国的外汇占款连续3个月出现罕见的同比负增长,直到今年1月份才开始重新转为正增长,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外汇占款虽然实现251亿元的正增长,但是环比1月份大幅下降八成,显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2月贸易逆差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呈现负增长趋势,今年2月我国FDI金额77.26亿美元,同比下降0.90%,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无论是经常性账户还是资本账户,顺差的规模都有减少的趋势,这将极大地缓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国际收支账户逐渐平衡,我国货币投放的规模也可以逐渐常态化,货币投放将主要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主,而不是以外汇占款的形式被动投放。从我国过去10多年的货币供应来看,历年的M2增速都远远高于经济增速,说明大量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转而成为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重要推手。央行今年M2增速的目标值为14%,这一目标值虽然已是近年来的最低目标值,但从过往历史来看,在经济上行周期,M2的实际值往往会大幅超过目标值,而在经济下行周期,M2的实际值又通常会小于目标值,2011年的M2指标原本为16%,但最终仅为13.6%。预计今年的货币供应量也将小于目标值,主要原因在于贸易顺差的萎缩减少了外汇占款的规模,进而影响最终的货币投放量。M2增长14%大致对应着M2新增11.9万亿元,由于今年的外汇占款预计大幅下降,这意味着要达到M2的增长目标,必须大幅提高银行新增贷款,但从今年前两个月的实行情况来看,银行新增信贷规模远远小于市场预期。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周期下,资金需求量减少,同时在高比例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约束下,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受到制约。

今年2月份,我国CPI下降到3.2%,低于3.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暂时告别了持续已久的负利率。如果货币政策没有明显放松,今年二季度的CPI甚至有跌破3%的可能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8%左右的经济增速和3%左右的通胀,显然是一个更为健康的经济体。 经济人民币贸易顺差逆差外汇外汇占款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