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到位的抚恤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君飞)

这些天,我的85岁的奶奶有旧病复发的危险,她的心情也不够好。此前,她耳不聋,眼不花,腰板硬朗,几乎不需要人照顾,身体的变化跟前不久的一次“刺激”有关。

2011年8月1日《烈士褒扬条例》施行,我们这里也开始发放烈士遗属抚恤补助金,一年有1000多元。这并不是很多,我们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都理解,不理解的是这原本是一种极大的褒扬和温暖,奶奶却没有充分感觉到,甚至拒绝接受。奶奶的父亲是地下党,在1941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时期不幸被捕,绑缚沙滩后在其腹部刺了两刀,残忍地活埋入沙坑。在奶奶的父亲不幸遇难后,14岁的奶奶担当起家里的“顶梁柱”,吃尽了苦头,一辈子没有进过学校,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很长时间奶奶都把这段沉痛的家史深埋在心底,直到不久前她接到一个通知,要她到政府机关办理烈士遗属抚恤补助金的相关手续。奶奶感到很宽慰,这是难得的光荣,于是由家人带着来到指定地点。没想到她需要极其艰难地攀行到四楼,才找到那个办公室。办公室里的年轻工作人员只是照章办事,并没有额外的热情和细致,在确认奶奶属于烈士遗属后,因为她不能书写名字,就要求她按红手印。这下性格原本有些烈又被折腾烦了的奶奶忍不住了,大嚷:一个85岁的老太太难道还能作假吗?这钱我不要了!家人急忙相劝,最后她也只好按下了手印。回到家里,她沉浸在伤痛的回忆和懊恼中不能自拔。

据90岁的爷爷讲,他了解到我们这里一共有6位认定了的抗战前牺牲的烈士遗属,目前健在的只剩下一位,像奶奶这样的烈士遗属,放在全县范围也不会超过3个。听到这里,我感到这项抚恤工作做得是多么不到位,工作人员为什么不能亲自到遗属家里办公和送温暖呢?目前健在的抗战前牺牲的烈士遗属哪一个不是风烛残年、行动不便?寥寥数人,工作的任务并不繁重复杂,如果要谈困难,哪有烈士遗属们更困难?对于这项特殊的工作来讲,照章办事并不等于做到了位,很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能够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传达政府的关爱。 抚恤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