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年”后的奥迪目标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奥迪集团董事会成员与奥迪A1 quattro合影。左三为施泰德
)
数据通常是抽象的,但对于奥迪来说,2011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之年。3月1日,随着业绩报告在公司年会上解密,奥迪总部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 奥迪Q5Hybrid Quattro
)
出现在年会现场的奥迪董事会主席施泰德(Rupert Stadler)神态轻松。2007年,他还是奥迪新掌门时,就放出豪语:2015年实现150万辆年销量赶超奔驰、宝马。坦率说,当时在场的许多媒体对这一雄心勃勃的愿景心存疑惑,然而,2011年奥迪的财报一经披露,人们发现,不经意间,奥迪离那个远大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2011财年是奥迪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年,此前我们从未在单一年度内取得如此高的销量增幅,收入和利润的大幅上涨更是令人振奋。”年报中披露的数据令施泰德非常自豪。2011年,奥迪销量突破130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豪华车制造商,而这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近31万辆的销量,是最大的单一市场,几乎占其总销量的1/4。更重要的是,奥迪超过了奔驰,跟宝马的距离也越来越接近。2015年销售150万辆的目标,从目前发展势头看,奥迪很可能提前完成。去年奥迪向市场推出了11款新车,今年将推出18款新车,为中国市场带来包括国产全新奥迪A6L、进口奥迪Q3、奥迪Q5Hybrid Quattro以及奥迪S/RS系列等多款全新车型。施泰德说,中国依然是奥迪重中之重的市场,随着2013年佛山工厂的投产,奥迪在中国的产能将达到年产70万辆。
( 奥迪S7 )
谈到对2012年的期望,施泰德同样充满自信:“2012年我们将再接再厉,再次实现增长量超过全球汽车市场整体增幅。”他表示:达到150万辆销量的目标以后,奥迪也不会停止步伐。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豪华车的领头羊。
何时追上宝马?奥迪距离登顶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的难度系数正在加大。反观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境遇,竞争已经白热化,奥迪过往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正在被竞争对手缩短,去年,宝马、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直逼奥迪的同比增幅。对奥迪而言,一方面是对手正在快步追赶;另一方面,公务车采购全面转向自主品牌,外资、合资品牌车型已基本无缘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采购。
( 奥迪RS5 )
在这个背景下,奥迪如何继续传奇?在150万辆的目标里,中国市场的权重将发挥怎样的作用?面对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投资提高产能的动作,施泰德说,我在奥迪工作20多年了,我的体会是,汽车这个行业很实在,每个年度结束时,要用具体的销售数据说话,我们需要的是做好每天的工作。
近日,施泰德和负责市场销售的董事萧绅博(Peter Schwarzenbauer)共同接受了采访。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何时能够实现“高档汽车品牌第一”的目标?
萧绅博:中国市场的发展极为强劲,取得了37.3%的销量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奥迪的第一大市场;在欧洲,奥迪又一次战胜了主要竞争对手奔驰和宝马,占领第一名的位置;北美市场的表现也令人欣喜,美国取得了15.7%的销量增长,并打破了年度销售纪录。同时我们的成本管理也卓有成效,使得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都非常令人满意。
第一名的目标什么时候实现,是否可以提前实现,由于市场千变万化,我们很难去预测,只能说我们很满意目前为止的发展进度,并将继续保持这样的高效、强劲发展势头。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应对高档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
萧绅博:对于奥迪来说,高档车市场的竞争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不仅是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奥迪已经习惯了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我们要承认,当今高档车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快速的、动态的,奥迪有能力应对市场上发生的这些变化。
关于中国市场,整体看,高档车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这块蛋糕足够我们和竞争对手进行良性的、合理的分配。在竞争中,我们唯一能依赖的武器就是我们的产品,如果产品有影响力、有吸引力,我们在竞争当中就会处在不败的位置,这也是我们坚信的理念。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用于技术研发,尤其是在中国的投资有何具体计划?
萧绅博:到2016年,我们一共要投资130亿欧元用于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在未来5年中,在和一汽-大众的合作中,奥迪还将共同投入30亿欧元用于产品开发。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刚在中国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这是否也是奥迪本土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萧绅博:其实奥迪在5年前就已经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开发部门的分支,是关于信息娱乐系统的测试中心,我们称之为ITC。它在5年来一直致力于整个亚洲地区市场的技术开发,到目前为止,这个部门做出的技术开发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而这些成果也是在与中国同事的合作基础上得到的。
通过这些年来积攒的经验,我们看到了本土化战略深入开展的可能性,于是就有了北京的信息娱乐系统测试中心的建立。这个测试中心依然会针对整个亚洲市场,随着信息娱乐系统测试中心的成功,我们自然会将这样的策略扩大到其他科技领域。举例说,关于发动机,我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到中国,专门测试发动机的功能、可靠性和耐久性。
我们在中国看到了本土化的需求和可能性,因此做出相应的部署。这样的安排,也是希望通过加强本土化测试提高效率和及时性,加快奥迪产品进入中国;同时,本着“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的原则,奥迪未来的产品,肯定还会基于德国总体的原装研发,以它为基础,做适应中国市场的匹配。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几年,产能紧缺的问题是否还将继续?对此奥迪如何应对?
施泰德:在过去两三年中,我们一直处在产能紧缺状态,而且这种状况可能还会延续几年。鉴于这种趋势,我们在中国做了长线布排,设立了2015年年产70万辆的大方向。我们也做好了大概上下误差10%的准备。万一市场比想象的好,就要提速发展,我们要确保在一定的范围内应对新增需求。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150万辆销量,不是说到2015年才能达到,也可能在之前就会实现。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在与一汽-大众合作的20多年中,双方实现了很多技术转让和共同开发的项目。你如何评价这种合作模式?
施泰德:20年前,我们实现了这么大的技术转让,20年后的今天,在一汽-大众的现代化生产线上,我们看到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动机……现在,这种所谓的技术转让过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这个过程很难简单表述,我今天给你一个,你从我这里拿到什么,合作不再是这么简单的你来我往。
回顾奥迪与一汽-大众合作的20多年,最初提到技术转让或者共同开发,大家觉得既陌生又遥远,今天,这样的合作已经司空见惯,涉及研发和生产流程的方方面面。在合作中,我们更多是在共同研究,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如何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在这条路上,我们走得非常好。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长远的影响——比如在一汽-大众奥迪的生产线上,通过生产工艺方面的合作,中国已经有能力研发生产自己的发动机。举例说,今年要在中国上市全新奥迪A6L,这款车体现了很多奥迪的领先科技,其中就有奥迪最新的铝质轻量化技术,对中国市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领域的合作。在这里我要很骄傲地说,通过完成全新奥迪A6L的开发和国产化,一汽-大众奥迪在铝质车门和铝质机盖技术上开了先河,成为第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高档汽车生产厂。
三联生活周刊: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观念差异是否对奥迪的全球战略部署造成影响?
施泰德:在公司文化方面,既然奥迪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公司,那么当然也要依照国际化的模式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全球各地的人才融入奥迪的网络,甚至要在我们的公司工作。以设计部门为例,现在的工作人员来自3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奥迪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在意大利等地都有设计中心,甚至在中国也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团队。我们相信只有通过国际素材的搜寻积累,才能真正满足全球各地不同的市场需求,同时才能展现奥迪的国际化视野。
在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层面,我们也非常重视与各地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那一方市场需求的人。我们会把各地的同事请到德国来,了解那里的情况,同时提供反馈,这样的互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国际化品牌文化的一部分。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的公务车采购市场开始变得越来越向自主品牌倾斜,未来奥迪是否会担心逐渐失去这一部分市场?
施泰德:首先,公务车市场的发展、调整与中国的国家政策有相当紧密的关系,作为厂商,奥迪一向尊重并遵守中国政府的各项规定。现在政策还在征求意见之初,我们在耐心等待的同时也在进行判断,我们会根据具体的政策制定应对方法。
另一方面,奥迪目前在中国的产品组合非常丰富,我们有针对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产品,所以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客户群体和品牌形象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汽-大众奥迪目前在中国的销量中,已有超过80%属于个人购买,公务车销售的比例正在逐渐缩小,所以整体而言,我们是乐观的。奥迪在中国20多年,经历过那么多风雨,我们总能在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找到解决方案,相信在未来也会是这样。 奥迪豪车奥迪公司纪录德国汽车宝马奥迪美国大众汽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