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的政权逻辑
作者:李鸿谷(文 / 李鸿谷)
( 2010年12月10日,普京在圣彼得堡出席慈善音乐会,现场边弹边唱
)
3月4日,俄罗斯总统选举开始投票。普京再次参选,更准确地说,这是他第三次参加总统选举。他会被选上吗?
圣彼得堡,普京的家乡,2月26日,我们的记者在这里目睹了一场近2万人的反普京游行。“这张脸我们已经看了12年了,我们厌烦了!”这是游行者的一种理由。但是,政治的情势是,有反对,则有赞成。圣彼得堡游行的前三天,莫斯科也有一次游行,规模更大,12万人参加,是支持普京的。民主选举,票决总统,投票结束,结果即会分明。所以,讨论普京会不会被选上,远远不如思考什么样的制度帮助了他,使他可以在俄罗斯总统与总理的位置上屹立12年。而且,如果这次选上,屹立的时间还会延长。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苏联蜕变为俄罗斯后,在这个基础上的俄罗斯民主政治发生史及其演化,当然值得我们深入观察。
俄罗斯在独立之后的第二年,这个国家究竟是选择总统制的民主制度,还是选择议会制的共和制度,形成激烈的对抗。叶利钦动用了军队,包围俄罗斯苏维埃(议会)所在大厦,对苏维埃委员实行封锁与囚禁,在盾牌、火箭炮、坦克、装甲车以及饥饿、流血、死亡……之下,叶利钦以及他的总统制民主制度获得了胜利。之后,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形成“超级总统制”——按一般意义理解:行政、立法与司法分立的三权之上,是总统。
所谓政治,并非制度确立,诸事顺遂。相反,为确立“超级总统制”,叶利钦消耗太多资源,加上病痛不断难以正常工作,结果在“超级”制度之下,却是一个极其孱弱的总统。这很反讽,却是现实。当时,近在眼前的危险是,他还有可能赢得下一届总统职务吗?如果不能,刚刚确立的总统制民主制度,很可能灰飞烟灭。
( 2011年8月1日,普京和俄罗斯运动员耐力运动俱乐部的成员见面 )
俄罗斯的改革之道,延续的是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时代选择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并行的两条道路。在叶利钦为总统制民主制度奋力搏杀之际,俄罗斯富豪已经崛起,他们后来被称为“寡头”。如果叶利钦下台,如果回到旧体制,这些寡头以及刚刚兴起的市场经济,也同样可能灰飞烟灭。因此情势,寡头们联合起来,倾其所能,帮助叶利钦成功竞选上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保住了他的总统位置,寡头们参加完这次选举,会自动从政治竞技场退出吗?尝到了政治权力滋味的寡头们,既然可以“制造叶利钦”,为什么不可以制造下一任总统呢?
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经此总统选举,有了一次奇怪的纠缠,结果,寡头们得出结论:权力应当听命于财富。选战过后,叶利钦也迅速发现:“金融资本变成了政治资本,银行家们开始试图公然地、直接地对政权机构施加影响,在政治家的背后操纵国家。”
如果说此前叶利钦竞选总统时的激烈对抗,是在继续走市场经济,还是回到计划经济的“两条路线”上的冲突,那此后,即为民主政治体制之下,资本与权力之间的对抗。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职,由普京代理总统之职。他有可能解决寡头干政,甚至“制造总统”吗?没有太多人对他的成功有信心。
第二次车臣战争帮助了他。车臣,是这个国家深刻的内在的国家利益问题。简而言之,社会主义阵营可以瓦解,苏联可以瓦解,为什么车臣不可以从俄罗斯独立出去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俄罗斯套娃”般的问题。只是,它的危险在于,如果车臣独立,那么,俄罗斯亦将不复存在。普京决定制止这种崩溃,并乐意以自己的职务做赌注。他采取了他所有前任都未采取的战略:攻击!最强硬的攻击!不是解决车臣独立武装侵略邻邦的问题,而是彻底歼灭车臣武装力量。
结果,普京的战争胜利了。他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并以高票当选俄罗斯总统。
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民意选择,因为战争,因为制止国家分裂与崩溃,普京获得了极高的民众支持率——这也是他的前任所没有的政治资源。换言之,他拥有了前任总统所没有的空前的权力。在这个时候,寡头们还有可能“制造总统”吗?正相反,普京获选总统之后,解决的正是寡头干政。寡头们在俄罗斯市场经济形成初期对国家财富的非法掠夺,成为普京处理这一系列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普京如此作为,又再一次帮助他赢得了更多的民意支持。
叶利钦创造出超级总统制度,此际,有了一位可以与超级总统制度匹配的超级总统。普京自己对此亦有明确表述:“(俄罗斯独立)从一开始,就是超集权国家。其实这已经写到俄罗斯的遗传密码里,俄罗斯的传统与俄罗斯人民的思维模式都有这种影响留下的烙印。”
超级总统制——俄罗斯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从2000年普京获选总统开始它本来面目的运转了。但是,这就是俄罗斯民主政治制度的终极样本?2012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它需要一个答案。 逻辑普京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