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演戏是出卖感情的工作

作者:孟静

(文 / 孟静)

( 电影《大追捕》剧照 )

2009年是张家辉人生最辉煌的一年,那一年,他凭《证人》一片获得了7个影帝殊荣,其中包括分量很重的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创下了香港男演员用一部电影赢得最多奖项的纪录。

“每一个奖项对我都是很珍贵的。从拿第一个到拿第七个,兴奋的心情还是很浓烈的。虽然我不是爱张扬的人,我的奖项都是放在家里的柜子里,也不是特别显摆给别人看,但是对我来说,在家无聊的时候去看一看那些奖项,我也觉得对自己总有点交代一样。但是我不会把我拿奖的事情放在心上,把自己放大。”

因为获奖次数太多,他经常在获奖宣布前心里想着假如自己上台要说些怎样的得奖感言。别人会在心中列出个长长的感谢名单,张家辉考虑的却是不要说错话,不要得罪人。以他的性格,如果真要报复的话,就趁直播的时候说出来,这样所有人都会看见。

导演杜琪峰善于发现每个演员潜在的个性并为之放大在银幕上,张家辉的反叛、大胆,就被他放大了,从他之后,张家辉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是“狠角色”,极端、冲动或者阴狠。

这次的新片《大追捕》是导演周显扬的作品。张家辉演一个背负冤屈的嫌疑人,被女友的养父诬陷杀人,在监狱里为了不受欺凌苦苦健身,出狱后本想过上安定的生活,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又要含冤假扮杀人凶手,最后还是悲惨地死去了。

张家辉:演戏是出卖感情的工作1

这个人物的青年时代是窦骁扮演的,青春、阳光、乐观,后半程由张家辉扮演,历经惨剧后心性大变,精神上也出了状况。张家辉观察到有精神疾病的人通常比较瘦,为了达到既瘦又有肌肉的身材,他抽出半年时间健身,每天保持锻炼4个小时。

由于太瘦,这锻炼的半年他不能接其他戏,一直练到开机前一天。“其实我也碰到过一些好角色,但我已经启动了,就忍着痛牺牲掉拍摄期间自己遇到的一些工作,能够专心一点地完成这个片子。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我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和效果,所以我不断在追求着。还有一天没有开拍,我就还有一天时间可以做得更好。”

他有一种神经质的较劲,比如我问了两个问题,他以为是三个,就会在两个还是三个问题这件事上兜兜转转走不出去,一直地追问:“不是还有一个问题吗,是什么?”他说自己尽量不和圈里人打交道,不去参加活动,少接受采访,“如果见报率高就代表你有演技的话,今天就没有张家辉了”。

能称得上朋友的同行全和他一样,是走神经质演技路线的,刘青云、黄秋生、吴镇宇。

张家辉的个性的确如杜琪峰发现的那样,相当冲动,从小事中即可观察得出这个结论。采访的时候他很配合,心情愉快,到了拍照片时,因为对怎么摆姿势没有和摄影师达成统一意见,他磕磕绊绊的国语也表达不清楚,于是赌气走了,不回来了。

当初他就是这么赌气离开自己的第一个工作——警察。17岁时,张家辉就考入警队,担任军装警察,所谓军装警察,其实就是交通警,开罚单、巡逻之类的工作。他在培训的时候射击成绩优异,被选中参加比赛,又曾经被借调入PTU机动部队,因此他一直想转为真正的便衣,可以参与办大案要案。但因为交通警缺人手,上司不批准张家辉的申请,一怒之下,他愤而辞职,成了失业青年。

四处打零工闲逛了两年,有一天他在街头碰见旧同学,约他进入李修贤的电影公司做幕后工作。尽管从七八岁时就喜爱《边缘人》、《教父》这样的电影,张家辉却从未梦想到可以成为一名演员,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计程车司机或者警察。司机可以把车停在路边,观察形形色色的来往人群,无论富有的、贫穷的、聊天的、沉默的……就像看电影一样,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和演员近似,都有机会观察生活。

恰好李修贤要拍警匪片,有警察经验的张家辉顺利被选中做男主角。他可以在电影里顺理成章地完成警队里没办法实现的愿望——打斗、开枪、抓贼,虽然那只是戏。“演警察的时候,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对我来说,最大的帮助就是我心里面很清楚的给予和服从,还有就是懂得警察的礼仪。”

拍完电影,张家辉进了亚视,依旧得到重用。可是亚视在香港影响非常弱,逢台庆表演,在台上亢奋表演完的张家辉在回家路上会很沮丧,想到自己的演出并没有什么观众在看。偶尔有路人认出他,请他签名,他都不敢置信会有人识得他。“演员是一个出卖感情的工作,你自己出卖那么多感情去做一个节目,但是就没有人看,那个时候可能自己也年轻,就觉得有委屈的感觉嘛。”他说。

亚视高层变动频繁,反复换血让他也感到麻木。有某位高层一上任,第一个把他叫进办公室,许诺要“力捧他”。“我不是不相信,但是有太多人跟我说过了,太多了,真的太多了,然后我说好好好,谢谢,就走了。”

一个星期后,他亲眼见到这位雄心万丈的高层在保安的监管下,抱着自己的杂物箱被押着离开办公室。“真的假的对我其实好像不是太重要,忠的奸的好像也是不太重要。好听的话可能是假的,伤害的话可能是真心的,我已经不想去分辨了,就是我行我素,我自己能坦白地对我自己的工作就够了,其他的管不了,也不想听。”

进入无线电视台后,他依旧情绪低落,请假8个月去南非陪姐姐,姐姐去世后不得不回到香港,出演了《天地豪情》,张家辉才真正尝到走红的滋味。“那一种受欢迎的感觉是很真实的,你真的在香港出名了。”他通过和刘德华合演的喜剧片《黑马王子》,被片商定型为喜剧演员,接到的邀约大量是搞笑片。

有两三年时间他坚持不接搞笑片,好在老板也支持他,终于挨到有剧情片找他。“我无形当中被市场给定型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大了吧。”他有机会接演到一部小成本文艺片《红河》,在越南与张静初合作。在越南生活的几个月,由于酒店旁边有卡拉OK和爆破开山的噪音,他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但对他来说反而是个收获,他说:“有机会再演这样的一个人的话可能我的信心就大了。我觉得每件事总有一点反面的好处在里面,对啊,有多少人能够经历有这个病之后没事,再去演绎这个感受呢?”

“如果是搞笑跟剧情片被定型的愿意度来说,我想我愿意被定型在剧情片的那一方。因为剧情片还有很广的题材,不单单是黑社会啊、江湖啊、警察匪徒啊、杀手啊,就像最近的《吾栖之肤》,是讲一个医生的剧情片。”张家辉所指的剧情片,实际是戏剧冲突较为激烈的商业片,因为在香港,他很少有机会拍风格迥异的文艺片,他也不做此奢望,目前的心愿是可以演一部鬼片。

黄秋生曾经有句名言:“得奖衰三年!”意即获奖后自己觉得不能再拍烂片,要对事业有所交代,于是没人找他拍片;第二年撑不住了,可别人以为他不再拍烂片;第三年大家才明白影帝也可以拍烂片。

距离2009年的大丰收恰好3年,张家辉有没有体会到巅峰落下之后的“衰”呢?他想不了这么多,那时他唯一的念头是:“你快给我奖,哪怕你让我衰6年,你先给我再说,3年6年9年慢慢谈,这是给自己20多年的交代啊,对自己的坚持跟眼光,都是自己去投资的嘛。这个奖是很大很大的鼓励,当然是很重要的。”

(实习记者林磊对本文亦有贡献) 出卖香港感情工作影视娱乐八卦电影演戏张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