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市第二波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2月24日,“龙抬头”第二天,上证指数上涨1.25%至2440点,深圳成份股指数更涨2.07%,突破万点大关。连续且急促的小步逼空后,A股积聚月余的做多情绪释放,“放量”和“上涨”终于在一天内统一起来。短期看,始于年初历时长达30天的上升楔形形态走到了尖端,迈到了突破的门槛;长期而言,国务院一日两令,放开地级市户籍和增值税改革构成了实质性利好,市场借此宣布一个牛市新阶段的到来。但正如这里对行情的描述,做多欲望“释放”了,市场也就结束了慢牛逼空,牛市第二阶段的震荡也来到了。
说牛市进入第二阶段,原因是经历了近两个月的上涨,股市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升幅,面临着调整;说牛市并不会因为调整结束,而是开启第二阶段,则是从估值上判断。自1月6日上证指数探底2132点开始爬升,截至2月24日的2440点,大盘已经上涨了15%,若继续冲高到去年11月初跌势起始的颈线位置2536点,则升幅将达到19%。市场从一个历时达8个月,跌幅近30%的漫长熊市复苏,起初投资者心态不稳,表现在走势上是大起大落。但随后,春节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上证指数自2300点爬升,其间鲜有回档,反映的则是投资者看好市场前景,意见趋于统一的过程。须知,一旦市场没有了“反对派”,思路高度一致,一个阶段性的顶部也就到来了。
牛市第一阶段,做多的力量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产业资本进入密集增持期,据统计,去年12月增持市值为50亿元,今年1月则有99家上市公司被产业资本增持,增持市值达到近27亿元,两个月的增持额均远超过2011年月均10亿元的数字。其次,龙年伊始,基金迅速加仓,据海通证券节后首周的统计,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的简单平均数值,由节前的79.08%升至81.21%,增加了2.13个百分点,处于2006年以来的较高水平。节后加仓中,大型基金公司表现大多比较积极。最后,普通投资者也加入到了看多的行列:节后,两市开户数大幅度回升,2月24日当周两市新增账户超18万,而1月初周开户数尚不足5万。并且,持仓账户比例和参与度也同步增加。当然,产业资本的率先入场、投资机构的加仓以及投资大众在赚钱效应的召唤下入市,牛市的三股推动力量也从侧面演示了一个完整牛市的演进过程。既然散户已经进场,行情也将接近拐点。
牛市的第二阶段即将来临,对其走势的预测当然也离不开对第一阶段三股力量的研判。这里所提到的产业资本,即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管,他们处于企业经营第一线,对行业、企业运行状况最了解,对企业的估值有着远强于普通投资者的认识水平。产业资本的介入,意味着他们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仿佛是和产业资本相呼应,证监会郭主席也冒着操纵市场的嫌疑,呼吁投资者认可蓝筹股的价值。他用了一个比较有诱惑力的说法——“罕见投资价值”,并且点明沪深300。蓝筹股的代表,当下沪深300成份股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动态11.2倍。主板股票价格的平均水平,已经与欧美市场大体一致,比日本、韩国还低一些,与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也十分相近。观察产业资本的增持结构,和郭主席的判断大致相仿,始于去年下半年的产业资本增持潮,主板热,创业板冷。并且,如果证监会能在新股发行和劣股退市制度上有所建树,股价结构也趋于改善,绩优公司、蓝筹股票价格上升快于其他企业。
全流通前,金融资产和产业资产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二级市场是金融资本和散户的天下。全流通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套利机制障碍逐渐消除,产业资本参与市场定价,并逐渐主导市场,金融资本和散户反被边缘化。有了产业资本的参与,A股有了价值底。但问题是,产业资本之所以在股市中话语权渐强,是股市扩容和股改的结果。扩容和股改产生了当下20多万亿元的流通市值,靠的却是每周不到20万新增账户来抬升。而2007年的大牛市,A股流通市值最多不过7万亿元。这意味着牛市第二波比第一波更波折,力度更弱。 增持股票投资牛市第二产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