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样式京剧:一场华丽的演出
作者:王恺(文 / 王恺)
( 由陈士争导演、京剧名家孟广禄和丁晓君主演的新京剧《霸王别姬》剧照
)
一次定制的演出
为什么排《霸王别姬》?制作人王翔解释,这是一出华彬集团定制的戏曲,集团老总严彬是个真正的梅派戏迷,一开始就想选择梅先生的戏,制作一出符合华彬歌剧院演出风格的新戏剧。王翔曾经在南新仓做过厅堂版的《牡丹亭》,也在正乙祠戏楼做过《梅兰芳华》,那是一场梅派的经典折子专场,属于串烧梅派。可是,和陈士争相遇后,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10年前在英国洽谈版权事宜时,陈士争的《牡丹亭》就是王翔洽谈的项目之一,但是他对陈士争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排的昆曲第一次大规模地在欧洲演出市场上获得成功,对于昆曲“申遗”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直到和陈士争见面后,他才意识到陈士争的戏曲概念与国内流行的概念完全不同。“比如他不愿意演折子戏,他会觉得这些折子里没有情感驱动力。”陈士争认为,折子戏是给熟悉京剧的观众看的,所以,没有戏剧的前因后果,一般的新观众很难理解。“类似于展示片段,只给那些老观众享受。”而这出梅兰芳先生的名剧之所以能传承下来,陈士争觉得是因为里面的戏剧冲突极多:“丈夫濒临失败,可是还要出去誓死一搏,妻子在家中等待,心情和状况如何?面对彻底失败的丈夫,她怎样勾通?这些冲突,梅兰芳当年的戏里面都展现了,可是你也知道,到了今天,整个的观众环境和气氛都不一样了,所以演出方式得改了。”
他特别不喜欢折子,觉得是断章取义,而希望能呈现自己完整的版本。
京剧最难改变的是程式,曾经某戏曲导演导京剧,发现京剧演员在台上只能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手法表演,让他做一个新动作,他自己也别扭,观众也别扭。陈士争这次合作的都是京剧界的好演员,可是一看之下也不免难办,演员们各唱各的,基本没有交流,锣鼓点里演出的完全是传授下来的程式。“我想打破了,比如霸王那种不认命的感觉,他出征的时候,虞姬是什么表现?我想叫演员表现出来。可是他们只是跟着锣鼓点使劲唱,后来我把锣鼓点去掉了,让演员们慢慢想自己这段的人物感情,说到底,我想回归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状态,没有感情,算什么戏曲啊?”
他要求演员的演唱有轻重起伏,跟随剧情步步递进。“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想想看,霸王和虞姬双双自杀,感情之强烈,超过了很多爱情故事。可是很多新观众并不能被演员带进去,我们这出戏,恰恰面对的很多是新观众。”所以他一直在要求演员有交流,特别是戏肉那部分,就是霸王战败回营,虞姬见到自己的爱人失败,非常悲观,特意为他舞剑的那场。这是整个戏曲的高潮,他的处理是情感铺陈到这里已经到了极致,这时候,异样的事情发生了,只排了几次戏的孟广禄和丁晓君都哭了,他们进入了人物的状态。
在华彬集团要求重排《霸王别姬》的时候,其实没人知道整出戏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客观条件是有限制的:第一是时间长度。王翔说,他的厅堂版《牡丹亭》拓展了大批昆曲的新观众,不过那些更多是中产阶层。可是这次,华彬集团的设计是他们系列演出“华宴”的开场戏,整个投资1500万元,期待一场更豪华、投入更大的新样式京剧,希望这出京剧能像他的《牡丹亭》一样,能在更开阔的平台上演京剧,要让那些第一次看的人喜欢。也有要求:专门放在宴席之前演出,所以一共只有40多分钟的篇幅,这样一来,演出肯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更致命的是时间短,一共只有3个月的时间来做这件事,陈士争有点埋怨:一般的戏,他是要花一两年的时间磨出来的。
另外,演出还要展现华彬集团的一些特色,比如华彬集团有自己的马会,老总也是爱马者,他有一匹价值几百万元的名马,特别希望能露个脸。王翔和陈士争开始有点勉强,可是看到这批毛色黑亮的马之后,都很喜欢,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很顺利地把马加了进去,作为霸王自刎前的某件活道具。
因为是面对新观众,所以他们不准备在舞台上展现京剧的武师动作,特意请了电影的武术班底,在台上打一段来展现“十面埋伏”。这些演员本来是在台下观众席两侧搏斗的,可是后来觉得太逼真,显得危险,后来还是上台了,观众席两边改造成了一群女演员弹琵琶。这种掺杂进去的因素很多,其实都是准备在国外巡回演出,去欧洲若干艺术节,去奥运城市伦敦的设计。
“我们可以变得更长。”王翔说,他觉得加上琵琶因素,就是为了随时能在台下表演各种民族器乐套曲,时间就能加长和缩短;而加上武术和舞蹈元素,都可以把整台戏变成更吸引新观众。
“我不觉得目前新京剧这个名称很合适。其实更像是京剧和一个现代作品的拼贴,分为戏曲和戏剧两部分。”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名称,只能用这个名称来借用一下。
新“别姬”的两面
既然是两面,两部分是不是捏合在一起了?这是我特别问陈士争的问题。因为现在各种名目的京剧改革良多,不少用了些非京剧元素,比如民族舞蹈、各种布景。陈士争解释,他压根儿就没有想改造京剧,因为知道京剧难以改变,所以他实际上是把京剧放在自己的某个新戏剧作品里。这就是他自始至终的观念。
京剧的本体部分,他觉得一定要保持,就是演员的基本动作和声腔,手眼身法步全部是京剧的。我所观看的那场演员没有使用麦克风,是真声,在100多人的小剧场里效果非常好,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清晰地听到。陈士争说这是他刻意保留的,因为他很不喜欢现在戏曲演员带麦,就像是卡拉OK,完全听不到声音是哪个方向出来的,而这样改变,使得演员的声音很有方位感。
另外保留的,是演员的传统动作。梅先生创作此剧的时候就很有想法,每个动作都带有感情色彩,这里面也全部保留。唯一的例外是项羽和虞姬站在一起的时候,两人诀别再即,他用手去捧了她的脸,这是导演的设计,演员开始演不了,可是后来带着感情去演,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所有的京剧演员开始都有所抗拒,比如演宫女的几位,她们是北京青年京剧团的演员,可是在这里,所有宫女的动作被编成了现代舞,带着非常诡异的气氛,服装也是白衣飘飘。开始她们觉得做不出来任何动作,说自己是200年京剧的传人,只能做传统动作,后来是耐心地教导她们舞蹈动作,告诉她们现场所需要的气氛,她们才被说服。
陈士争说自己重视画面感,现代戏剧特别讲究舞台,包括能给人的画面,这是和流行文化分不开的,所以他特别加上了众多能给人画面冲击的东西。“我想靠画面来讲故事。”他说。这就不奇怪他为什么在投入上偏向于多媒体。
“十面埋伏”开场,不再是传统的兵士跑圆场,而是突然亮相出来的3D树林,惨淡的兵器,几名武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厮杀,由于画面的设计,感觉是在树林中一样。霸王的京剧动作则稍后上台,两部分的融合,是靠霸王开场时候的一张漂浮的脸谱,表示他的焦灼,两部分结合,使得“十面埋伏”和任何一场传统京剧都不一样了。
虞姬出场的画面感始终很强。她在荒凉的郊外为爱人担忧,背景是血红的月亮,慢慢地又变成了月食。我看演出那场,七个宫女的服装尚未完全准备好,结果只有一名白衣宫女跟随,这名长裙漂浮的女子带来了不祥气氛。陈士争听到这种说法很高兴,他就想要这种戏剧的推进感,慢慢加重台上的死亡氛围。
也有特别不融合的画面。比如士兵在林中对打,多媒体上会突然出现游戏里的一些画面,比如两把剑的相交,出现几滴血。有的熟悉游戏的观众会很喜欢,觉得有自己的熟悉感。
既然都可以用多媒体,为什么后来突然又出现了真马?陈士争解释,虚实结合他觉得也很有趣,尤其是他看见这匹马后,觉得这匹叫“大乔”的马非常漂亮,在若干次彩排的时候,这马走得非常自然,还和演员有交流,演员用手拍拍它的头它会回头,也符合剧情,所以他没有反对,觉得说不定能给观众一点小的惊奇。
面对中国戏曲界少部分人要求复刻大师的潮流,陈士争很清晰地拒绝了。首先是也找不到梅兰芳那种演员来演这戏,其次,翻版了100遍还能叫梅兰芳吗?他不喜欢这种复印机式的演出办法。因为常在西方导演歌剧,他觉得,歌剧也一样,总有老观众希望看最古老的演出复刻,可是时代不一样了,新观众必须加入。现在西方歌剧的演出,很多也是导演来重新建构,新的舞台、新的服装和新的意念。在这点上,他把霸王和虞姬也改造了,新舞台采用红黑主色调,霸王服装特别重,上面有很多闪亮的胶片。霸王不再是传统的脸谱,而是大红脸,这是部分守旧戏迷骂得最多的地方,可是王翔觉得,谁说霸王就不能是红脸呢?这不是他们要守的规矩。
王翔说:京剧很多退化为唱腔和程式化的审美,这是京剧的硬伤,他们希望的,是把戏曲中的戏剧提炼出来,试图去营造一种感动,让京剧吸引更多的新群体。“艺术还是为当代的都市心灵生活服务的。”陈士争解释。他在乎的是戏曲的变,而不是不变。 霸王别姬梅兰芳虞姬样式华丽一场京剧京剧演出演员艺术中国电影戏剧剧情片爱情电影智利电影演出牡丹亭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