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的困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明权)

过节期间我见到了浙江沿海的一个县级海洋渔业局的科长,提起中国渔民因捕鱼与韩国海警冲突之事,唏嘘不止,可更令他纠结的是,渔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渔民耕海牧渔,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可在今天却无比艰难,近海渔业资源枯竭,过度捕捞是主因,近海的浅海滩涂消失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因素则是其次。我从熟悉的渔民口中可知,近海滩涂几乎都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的大规模围填海造地的目标所在,沿海各地的“十二五规划”,几乎都能找到“围垦”、“填海造地”字样,本省的温州、台州、舟山如此,宁波钱塘江入海口更是如此,包括上海也早把浦东机场建在昔日的大海上。单单我了解的温州乐成镇、翁垟镇就有沙头等村6046亩海涂,昔日水生繁衍资源以及水产养殖的“良田”,如今却渐渐被工业用地所蚕食,一些有污染性质的电镀厂悄悄入侵,渔民们怎么不着急呢?

经济发展需要土地,造地无可厚非,但是管理部门有没有解决好渔民的出路问题呢?我熟悉的那名海洋渔业局科长说,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没有签订渔业协定,没有画一个中间线,渔民捕鱼在东海渔场捕捞并没有受到多大限制,只要不侵犯对方12海里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海域,都可以下网作业,空空而去,满满而归,甚至到钓鱼岛外捕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自从2001年6月、7月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先后生效后,就等于在中国渔民以前捕捞区域画出中间线,中间线外侧就是禁区,以前在东海自由捕捞的渔民也必须遵守这个约定,不然会引发冲突和外事矛盾,甚至每出一桩事都令人头痛。问题在于,既然有了“令”就要严格执行,管理部门一定要管好渔民。中间线出现后,渔民的捕捞作业区缩小了,也就需要一部分渔民上岸,不再从事渔业捕捞,管理部门需要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后顾之忧。

对于渔民来说,沿海滩涂肥沃,是渔民的命根子,又是聚宝盆,即使不到外海捕捞,养殖也能先富裕起来。浙江沿海自古就有“远古之先,围涂盐田”的说法,近50年来,生在沿海就是福地,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海涂承包到户,还办理了《浅海滩涂使用权证书》,明确规定“养殖用海,长期不变,受法律保护”。至今这个证书都没有被废止,可是像温州的洞头、乐清翁垟和台州的玉环芦浦渔民的浅海滩涂养殖区屡屡被占用,“养殖用海”悄然被规划为“工业用海”,这样下去,渔民不是冒险外出捕捞,就是上岸“上访”。渔民的困惑,有关部门应当深思,尽快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困惑渔民

上一篇: 好东西(671)
下一篇: 破碎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