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章中林)

春节回到家乡,没有感到多少变化,倒是遍地垃圾让人触目惊心。以前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一个化粪池来处理人畜粪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它也随着逐渐消失了,餐厨、生活垃圾的处理往往是一扔了之。塑料袋、包装袋漫天飞舞,农药瓶、烂菜叶漫山遍野。沿着国道,虽然也建有垃圾池,可是被塞得满满当当,恐怕半年也没有人去望一望了;就是前些年养鱼的一池碧水现在也被填成了垃圾场,臭气熏天,百米之外都要掩鼻才能经过。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如此恶劣的卫生状况,这渐渐被垃圾掩埋的乡村还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么?当城市在关注PM2.5、关注垃圾围城等问题的同时,农村怎么就成了令人遗忘的角落了呢?

《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农村污染求“急救”》的文章,对当前农村的污染现状给出的结论是:“农村环境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改善特征,全国约4万个乡镇、60多万个建制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这就更说明了当前农村垃圾处理的严峻性、迫切性,我们也应该清醒起来了。对于这样的一种现状,我们必须要拿出切实的措施来彻底改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还农村一个碧水蓝天。

地方政府对于农村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笔者了解几个乡镇的情况看,只有不到60%的乡镇所在地配备了保洁员,而村、组几乎是空白;即便是配备了保洁员,垃圾也并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更为严重的是,垃圾被集中到中转站,也是露天堆置,一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不能得到处理。堆积如山的垃圾、恶臭扑鼻的污染,难道那些来来去去的地方官员没有看到?其实,根本就在于污染没有在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意识,而对于污浊不堪的环境听之任之,甚至为城市垃圾的倾倒提供便利。

责任人的主体问题明确了,对于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理滞后的问题,完全可以利用政府专项资金投入,通过“以奖代补,以补促投”,通过月扶持和年终奖励的方式来调动县区和乡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垃圾处理的网络化管理,定时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让地方政府绷紧环境这根弦。无论是从新农村建设美观,还是预防疾病、重视健康上考量,地方政府都应该尽早解决农村卫生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垃圾民生围村时政农村

上一篇: 全民放贷
下一篇: 排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