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留斯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英国作曲家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出生于1862年1月29日,与德彪西同年生。今年是他们诞辰150周年纪念。戴留斯虽然比德彪西晚离世16年(他逝世于1934年6月10日,而德彪西在1918年就已经去世了),但他不仅在音乐史上的名分远不能与德彪西相比,且晚年饱受梅毒折磨之苦:先出现瘫痪征兆,继而双目失明。他的音乐传播,得益于同胞指挥家比彻姆(Thomas Beecham)的鼎力相助。1930年,比彻姆在伦敦举办戴留斯的作品系列音乐会,曾有这样的记录:“他坐着轮椅来了,满头白发,戴一顶灰色帽子,穿着厚厚的外套,一双失明的眼睛被墨镜遮掩着,其余部分脸色苍白,满脸皱纹,一副苦修士的表情。”就在这一年,戴留斯在埃里克·芬比(Eric Fenby,1906~1997)的帮助下,完成了为双合唱队与乐队而作的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歌》。
很多人喜欢戴留斯的早期音乐《佛罗里达组曲》(1986~1887),这套组曲也许是他作品中色调最明亮的,它来自他24岁到佛罗里达种柑橘时,第一位导师、美国管风琴演奏家托马斯·沃德(Thomas F. Ward)的影响,完成于他心高气傲地进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之后。这首组曲展示了他出色的创造旋律能力,舞蹈节奏也极佳,但它被阳光沐浴的那种感觉太温暖了,其中没有一丝阴影,因此也就缺少一种牵制人心的压力。我自己觉得,戴留斯真正优秀的作品始于为男中音、合唱与乐队而作的《海之漂流》(1903~1904)。它据惠特曼的同名诗谱曲,惠特曼诗中那个感伤的孩子、苍白的海浪与失去伴侣的孤鸟的歌唱给了他一种情感寄托。从这首作品后,他有了一种自己的基调。
戴留斯不愿被学院所规范,只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了一年,就退学了。他不愿被束缚,只按自己所好驰骋其想象力。他被称为“风景音乐画家”,或“英国的印象派”,其音乐中的抒情气质最先来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影响,挪威与北欧由此也成为他的风景对象。但他的音乐色调,却明显受印象派与神秘主义的影响。他1888年到巴黎,与法国作曲家弗雷、拉威尔、画家高更与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成为好友,这些人的风格或多或少渗透进他的创作,才构成了他作品中独特的魅力。
戴留斯最有名的作品是《孟春初闻杜鹃啼》(1912)与《河上夏夜》(1911),都是演奏时间仅六七分钟的管弦乐小品。他逝世后,遗体回归英国,安葬在南部小镇利普菲尔德(Limpsfield)的小教堂,墓旁种满了月桂树,下葬时,比彻姆就指挥演奏了这两首曲子。它们是他梦幻、感伤的诗意代表作。《孟春初闻杜鹃啼》似乎是描述春色从雾气里慢慢无力地摇曳而弥漫的一个过程,那种春风无力的感觉太美了——当春意越来越在婉转中引发“感时花溅泪”时,杜鹃在幽深处啼鸣,如一个贝壳般封闭的残梦。《河上夏夜》则似乎是驾一叶扁舟摇曳在夜色有些迷蒙的曲折小河中,熏风吹水汽而来,有些凄凉与孤独——星斗满天,月色惨淡,岸边树影幽深,夜与河都显得深不可测,小舟就似乎安睡在其中。
戴留斯音乐最美就在这种淡淡的雾霭飘拂而来的感觉,不温暖,有些寒意。他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1897年与德国画家、雕塑家罗森(Helene Jelka Rosen)结婚后,就孤僻地将自己幽闭起来,将精神寄托于音乐梦幻中。他的管弦乐,其实我最喜欢《天国花园》(1900~1901)与《布里格集市》(1907),前者是歌剧《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最后一幕最后一场的间奏曲,这一场结尾,描述男女主角驾一叶小舟,共赴死亡之途,也是驶向河水迷蒙的深处。乐曲开头,庄严地塑造出仙境般的海市蜃楼,云雾就带着冰凉扑面而来。它表达的是一个召唤的主题,小舟就在召唤中驶过黑色的死亡,驶向神秘又越来越壮美的花园。那些沾露的奇花异草在霞彩中含羞绽放美之极,是一种“我欲乘风归去”的感人,结尾完全是融入温柔乡,被它温馨怀抱着的那种安恬。后者是据英国古老民歌《市集》而作的一首变奏曲,但一点没沾染集市的喧闹,描写的是秋阳中与梦中情人在集市的一次相会。它的开头晨曲令人想起格里格,但那晨曦神秘地揭开,空旷中云雀鸣唱的宁静则不知要比格里格妙多少倍。然后,带着田园牧歌中等待相会的喜悦,似在茫茫人海中寻觅,高潮是激动到难以自制的相见。再然后,连续达到两个高潮后,相见时难别也难,只能缱绻在牧歌中,以离别的惆怅结尾。
戴留斯另一些重要作品是为人声与乐队而作,比如为纪念“一战”中死去的青年艺术家而作的《安魂曲》(1914~1916),而最恢弘者要数根据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谱曲的《生之弥撒》 (1904~1905),它需要四位独唱、两个四声部混声合唱团与一个大编制乐队演唱一个半小时,其中不泛激动人心的段落。但依我自己的趣味,却更喜欢那些表达脆弱的作品,总固执地认为,戴留斯的魅力就在脆弱与伤感。他的人声与乐队作品中,我喜欢《高山之歌》(1911)与《离别之歌》。《高山之歌》中的无词合唱就像大自然的一种感人共鸣,通向特别悠远处,特别撩拨人心。 艺术音乐戴留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