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保护谁的“经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玉宝)
我们市是有名的榨菜之乡,生产的榨菜食品驰名国内外,也因此带动着一些区县的榨菜种植业,使农民有了增收新途径。每过春节刚到榨菜成熟时,那些做榨菜贩运生意的商贩都会在各乡镇设置收购点。为了竞争,各乡镇商贩往往会互相抬高榨菜收购价,这对菜农来说是好事,譬如近些年,隔壁某镇的榨菜收购价就比我们这儿高不少,于是,不少乡里的菜农都用摩托车把榨菜运到那儿卖,能多卖些钱。每年卖完榨菜,尽管菜农们数着的钞票并不算多,还都是血汗钱,但收成还是让菜农们脸上有那么一丝喜悦。
乡政府立了新规,就是本乡出产的榨菜只能在本乡卖。乡政府还派人在公路干道设卡检查、拦截,并对企图“蒙混”出乡境卖榨菜的菜农罚款。在此情况下,菜农们都只得将榨菜卖给本乡收购点,尽管今年外镇榨菜收购价是每斤三毛,本乡只有两毛三,也只能徒叹奈何。
当然,对乡政府的规定,也有菜农产生质疑,但乡干部却说这是为保护地方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尽管乡干部说得冠冕堂皇,可因为贱卖榨菜,本乡菜农普遍少收入数百甚至近千元。以我家为例,共收约7000斤榨菜,算下来就少收入近500元。而那两个在本乡“定点”收榨菜的本地商贩,却都相继盖起小别墅,买了小车。于是我不禁要问,不顾市场行情的所谓保护,到底是保护了谁的“经济”,推动了谁的“经济增长”?
当然,在没“证据”的情况下,我不敢对乡里干部与榨菜商贩之间有否“猫腻儿”妄加揣测,可是我在腊月回乡时,却明显感受到村里榨菜种植面积减少了许多。村里不少菜农表示,榨菜被贱卖,连辛苦钱也剩不了什么了,还不如图个“耍”。乡民们变“懒”了,而“懒”又固着本身的贫穷,这又是谁的责任? 经济农民保护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