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赛)
我喜欢一部叫《危机边缘》的美剧,专门讲一些离奇诡异的案件,是新时代的X档案。最新一集里,一个工程师在自己家周围弄了一个时间环。屋外的时间仍然是2011年,屋里的时间则回到2007年,那时候他的数学家妻子还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
老夫妻的爱情很感人,但更让我觉得奇妙的是那个时间环的意象——在同一个空间里,隔着一层薄薄的空气,看着时间的灰烬在另一端复燃。让人想起水族馆里,人与鱼隔着玻璃相望,其中有一种古老的乡愁。
但凡在现实生活中活得不那么顺畅的人,大概都有点穿越的冲动。作家向往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音乐家崇拜莫扎特的维也纳,孔子想回到礼乐诗书的周朝,现代女人厌倦了现代男人的自私,想穿越到简·奥斯丁的时代,寻找一个达西那样的绅士。说到底,都是“黄金时代”的幻觉作祟——某时某地有俊彦奇才相聚一处,就好像“幸福”有明确的门牌地址,只要按图索骥,就能找到。
在时空隧道中穿行时,你大概还会看到一些金光闪闪的广告牌,比如“没有在18世纪大革命之前在法国生活过的人,不懂的什么是生活的甜蜜”,你正喜滋滋地想进去,转眼看到另一张牌子“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就是厌倦了人生”,署名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正犹豫间,刚从那个时代逃出来的伦敦居民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冲着你喊:“伦敦有什么好的!去公元2世纪的罗马吧,那才是人类最幸福最繁华的时代。”
史蒂芬·金大概觉得上世纪50年代末是美国最好的时代。他的新小说《11.22.63》对那个时代的描述——音乐、大车、廉价汽油以及坚不可摧的对于美国是一个自由之地的信念,其实与今天想要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也没什么区别。21世纪的小镇教师回到五六十年代,历经千辛万苦,试图阻止刺杀肯尼迪事件。相比之下,这个故事里更幸福的穿越者反倒是那个厨子,他不断回到过去,只是为了买到那个年代比较便宜的猪肉。
H.G.威尔士写《时间机器》,是为了驶向未来。但后世的穿越小说或电影,大都是逆着时间而行的,一方面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太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未来太多不可知因素,是个危险之地。有野心的穿越者往往不能满足于猎奇式的观光,而有了修改历史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英国作家史蒂芬·弗莱写过一本穿越小说,主人公千方百计阻止了希特勒的出生,却导致一个更聪明更具有鼓动性的人物上台,最终德国赢得了“二战”,犹太人被彻底灭绝,“冷战”在美国与德国之间展开。 穿越美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