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河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缪一)
“70后”的我出生于九龙江畔的一个小村庄,儿时记忆均有河流流淌而过,河绕着村庄,出了村子是更大些的河流。十几年前在家乡,拥有一条水泥船相当于20世纪初拥有一辆小轿车,这种水上交通工具用于运载使得生活便捷很多,似乎可无所不至,并且在雨欲来或雨后初晴的水面上划行,往往有自投罗网的鱼儿跳上来,当天的餐桌上就多了个好菜。
端午当天家家户户都把竹床放到河中洗涤,孩子们被正式允许下河,接下来的整个夏天三餐般下河游泳泡水,特别是放假期间。大小孩子暑假期间都要去大一点的河里捕捞小鱼小虾来给家中加菜,通常是在用破旧的蚊帐纱布支在十字形竹架上做成的网里放点炒米糠和米饭混揉成的饵料,不光是小鱼,还有拇指大小的虾,甚至毛蟹入网。或者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到河里去摸田螺、蚬,往往自家吃不完,大部分以一斤一两毛钱的价格卖掉了,虽然挣的钱到不了自己的手里,但大家都喜滋滋的,因为其中有自由的游耍乐趣。大些的孩子还可以随大人到溪里去摸螃蟹,抓跳跳鱼,看潮涨潮落。日常洗漱都是在河边完成,家中饮用水亦从河里挑回去。河流是生活的必需品,很多人家都选择将房屋建在河边。
上大学离家后,每次返家都发现河道不停地变窄,河边建屋的人家为了让院子更加宽敞不停地填河造地,上一家多三尺,下一家必要多上五尺,慢慢的河道窄得连船也过不了,昔日风光无限的水泥船静静停泊在河岸边,再无用武之地。村里人主要以种植蘑菇和水产养殖为生,遇上好年成,村里就新增几座楼房。卫生间也从以前路边的简易厕所搬进楼房里。原来简易厕所的排泄物还是家家户户珍贵的肥料,近些年很多的耕地被挖掘用于水产养殖或被村里的砖厂吞噬掉了,耕地日渐萎缩,人畜排泄物处理变得棘手,加上村里早就通上了自来水,于是有些排泄物就被倒到河里去了。村里没有如城里的处理生活污水的管道,于是楼房厕所里的废物经过化粪池存储到一定容量就都直接排向河里,另外各种生活垃圾也直接倾倒到河里去。河水在经历了浑浊之后,逐渐变得绿幽幽的。原本在河里进行的洗菜洗衣也都挪到家里用自来水洗涤了,喧闹的游泳场面也消失了。这回,家长阻止孩子们下水的理由是脏。
2011年国庆节回家发现,村里有了回收垃圾的环卫车,生活垃圾就不用倾倒到河里去了。原以为河水会变得洁净一些,没想到这回河水彻底变成了墨绿色,还弥漫着一股牛粪味。现在是种蘑菇的季节,种蘑菇的原料稻草浸湿后和牛粪要进行混合堆沤,隔几天要翻一遍,在这过程中,稻草碱水和牛粪水全都流进了河里。以前要奋力才能游过去的河道狭窄部位,现在我轻轻一跃就过去了,河流逐渐变成了小水沟,变成了垃圾场。在全球水域面积逐渐缩小的大背景下,村里的河流也在逐渐走向消亡。与河流有关的童年记忆和乐趣也无以为继,心有戚戚焉! 消失河流